查看原文
其他

现所的线索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在声嘶力竭的时代,

自然而然反而成为了一种奢侈。


现所亦如是。



最近有几波朋友不约而同的在上海看项目,他们背景各不相同,有商业地产、有品牌方、有艺术和设计背景的公司Leader。同样,他们看了许多新开项目,对于不同项目也有迥然不同的评价,这很正常,项目本身定位不同,角度也不同,自然褒贬不一。


但唯独有一个项目,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这就是现所。


尤其是那一帮艺术设计背景更强烈的朋友,他们的现所的热爱,不仅是有强烈想要入驻的冲动,更激发了他们的分享欲,讲给身边的朋友听。的确,现所成为了谈资,成为向往,并且经由口口相传式的传播,也变得更加有信服力。


当然,让我更感兴趣的,不是说这个项目,而是它所创造的这种吸引力。没有铺天盖地的推广,只是靠“自然而然”的生长,到底是如何让大家发自内心的认识他、喜欢它和分享它?而且又是在上海这个城市更新卷到不行的环境里,还能让大家充满好奇?


要理解这一点,要去理解现所的线索。



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现所可能要让你失望,因为现所很小,可能不到十五分钟就能简单逛完。的确,现所只有近7000平的面积,体量基本集中在老厂房改造出的四层空间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稀奇。


现所的气质如同一本实体书一般,需要你去和它共同平静下来,用阅读的心态来理解现所的场所感;同样它的风格也很像古典音乐,透露出经典和优雅的感受。


这也构建了现所空间体验的几个元素,首先是“白盒子”。想把商业空间做出美术馆气质的项目很多,但这绝不是把墙全刷白就能呈现出的效果,现所的白在依托着整个空间结构的美感,不仅仅是干净全面的白,它更映射出了结构之美,也让教堂般的天光落下,让自然光纤引入室内,散落在各个角落里。


而空间所应用的各种材料和色系,无非白、黑和简单的原木色、绿植作为点缀,自然轻盈,舒缓行人的压力,也配合着各种露台和阳台,留下一个个的灵感空间。


你能感觉到,现所的空间是在做减法的,它走的路线是WEWORK的反面,WEWORK用基于美式的办公文化,用丰富公区元素来营造创意感和社群感,而现所就是回归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用材料,光,简单的色系 ,反而能让它真正对味的人群——无论是品牌、艺术或设计背景,那些头脑足够丰富的人与内容,找到干净舒缓的空间载体。


所以现所最终所凸显的空间气质,是安静,细腻,轻盈,本质。有美术馆的干净,却又更加放松,少了美术馆的仪式感,每一个日常之物放在其中,都可以像一件作品一样让你重新认识。



面对着这样一个“灵感容器”,现所放进了什么主力内容?


这其实很难去描述。你甚至都很难定义它究竟是产业办公、商业零售还是展厅、工作室,它所承载的业态从类别上来说也各式各样,从餐厅到展厅,从工作室到生活方式空间。


这其实是现所的特点,它并没有用很具体的功能性,方向性来自我定义,也并不是按照着一个所谓的业态落位在坚决执行,但你游走在其中,用阅读的心态看着一个个空间业态,空间内容时,你会发现有一条“线索”在串联起所有。


关乎“好品味与创造力”的场所精神。



现所包容了各种各样的光芒,顶端创作者的才华与硬核品牌的弧光。“没有买卖就没有上海”的超级植物公司在这里办公,它所带来的绿色也为内场点缀着绿意;Common Rare凡几在此举办市集,檐外用户外&露营的概念也在现所呈现;



同样,成立超过11年的香蕉鱼书店2.0版本也在这里,他们可以把书籍和杂志,用策展的逻辑表达。在现所的香蕉鱼,波浪板的展示架,放置着他们理解的“好品味”,这些连同香蕉鱼本身的小众杂志,以及有关的摄影集、zine、豆本,还有限量海报和小件手作器物...都可以成为你能沉浸其中一个个感受的内容。



而MikkellerSH啤酒屋就在In the Park旁边,会成为来往的人很想进去喝一杯聊聊的场所。当然可能最值得期待的,是ArmadaSH所属的四种餐饮概念的最终呈现:BONICA餐厅,EL PAISA塔可店,LA MEZCALERIA梅斯卡尔酒吧与LA BARRA俱乐部。


有趣的内容可以一直聊下去。热爱户外与交流,有可持续环保理念的FREITAG在现所;无需解释的露营品牌Snowpeak在现所;英国的单车绅士Brompton在现所...潮流、艺术、设计和时尚的交汇,所有这些理解本源,作为新消费观念布道者的品牌都在现所。


所以你知道吗?所有描述商业有吸引力的词汇,所谓“爆款、网红、打卡”等等来描述现所,其实都非常流于表面,在我眼里其实现所很硬核,它选择了一群真正在引领生活与创意观念的头部力量,拥有自己价值观内核的品牌,而非是跟风者,更不是抄袭者。


现所也因此,有机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起源地,如同里原宿,更具体一点,它通过来聚集头部的品牌,聚集这个链条上的关键人物,来去营造生活文化的策源地——当然这一点能做成不易,但如果成立,它会成为这个产业链条灵感与风潮的国内源头,再往后的所谓潮流定位的场子,只有去跟随它的份,却无法超越。



素然在现所。


素然明显也在这里创作了一个轻松且有设计感的“生活方式空间”:in the Park。“在公园”或许就是他们想在这里表达出的一种态度,当然看到门口的竹椅很熟悉,因为它很成都,在成都竹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象征,他们被摆在街头吃坝坝茶打麻将,而在in the Park的门口,它很明显软化了这里冷峻的门头,吸引你看过来,走进去,并且与室内的大台阶相对应,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感。


这个空间本身很有“日常”感,并不大,500多平三层楼,被一个旋转楼梯所融化,给顾客以明确的指引,一路向上,同时将不同的品类,包括Tequila咖啡、postpost书店、日本杂货品牌PUEBCO和素然自己的品牌产品、男装与黑胶唱片分布其中,足够多的谈资在这里,也足够你去待满一个午后的时光,生活之外,在这里找到乐趣的线索。



in the Park也是在为潮流零售空间给出了一种示范。高度的复合,你在这里喝咖啡买东西玩音乐都可以,你有重组的理由来;同时也高度的“日常”,它不拒绝,不用充满阶级感的空间元素,不用社么大理石LED来刺激你,就像一个客厅那么简单;以及,货品的丰富性,它是小百货,Sku多、可看可玩可买的品类多,于是不管你在这里买不买东西,你都会很愿意“逛”,并且很有可能被其中的什么所种草,带入素然的怀抱里。


这或许也是新锐品牌与顾客沟通的一种思路:不急于卖货,先要你来体验、感受理解这种生活观点,来先用丰满的空间内容来与顾客交流价值观,有了这样的前置沟通,品牌与顾客的或许是更有效率的。



现所高度的混合感,不论是空间还是内容,其实给予了创作者一种自由:大家可以去遵循同样的现所指引,品味、观念、审美...但可以在表达形式上各有各的自由。


这或许也是现所对品牌,对创作者吸引力的开始所在。大家愿意来现所,来共同创作,最直接会被这些真正有Power的品牌所吸引,谁都愿意和“好邻居”之间相互背书。


但更具体一些,现所的自由度,是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办公或商业空间都所不具备的——因为这些传统商业空间的目的性很强:办公即办公,只服务于日常工作所需;零售即零售,要去做展示做销售营造大客流,而现所留给租户的空间,可以做办公工作室,但也同样可以做展示,做零售,这一切都看租户自身的需求。


走在现所的空间里,橱窗成为了这些租户的策展空间,尤其是对于这些强烈艺术设计品牌背景的租户,超级植物公司最为典型,它本身就以创意和文案起家,同样它的办公室也会有更好的展示感,成为它对外输出内容和产品的源头所在,你热爱它,你也一定愿意去现场更多的看看它。


而更多类似超级植物公司这样的办公+策展的商户,呈现在现所的时候,它也就造就了对于顾客的吸引力,因为它不一样,它策展的内容更加纯粹,即各个品牌的核心文化,甚至是各个爆款产品最原始的创意想法,既不同于商场高度成熟化的产品展示,也不同于纯办公空间的内化,或许我可以叫它“展演式办公”,这样的空间氛围也成为了品牌,与他的核心客群之间的沟通方式。



说了这么多,其实从个人来讲,你很难不会对现所动心,或许可以去理性分析,将它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更新项目所剖析,但事实上,你会很感性的被它的气质所吸引,其实很人文,很人情,它就是让人觉得舒服。


甚至你能想象现所的团队,可能带着一点理想主义与对空间水准的坚持,有足够内容和资源支撑下所做的一次更新实践。因为这种背景才有足够的心力,有冗余来构思这样的一个产品,去构建出这样的空间情绪,来推敲每个细节应该怎么处理,每个元素会带来的影响;这不应该是传统开发体系里,大家在压抑和沉闷气息下,被各种节点催促所推进的项目,这种状态是来不及去思考这些要素,也很难有这样的创新。


如同成都的REGULAR一样,现所与REGULAR,他们尽管城市不同,项目属性不同,但他们都有种相似的理念——都去在营造一种崭新的场所精神,并且脱开了所谓传统商业策划的套路,将注意力聚焦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设计场所带来的情绪感,商户所带来的氛围与产品,以及对审美和品味的坚持,对有创造力的人的聚集,并且,细致入微,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是创作场所的心态。


这可能是当下,能吸引年轻人的态度;也是所谓城市更新,更需要构建的核心能力。



从REGULAR到现所,来聊聊商业的意识形态

普通的REGULAR,“不普通”的REGULAR。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Base成都&上海的商业研策人、爱好写字,

有空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