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REGULAR到现所,来聊聊商业的意识形态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先聊点题外话。



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其实写一篇推文,演奏一首音乐,以及打造一个商业项目,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你都是再努力的去创作一个环境,设计一种体验,一种氛围,最终来影响你的客群,你要让你的受众来真正的明白你想表达什么内容。


而所有的创作者,也都会走过几个必经的阶段:从成长,到炫技,到克制,然后最终回归价值内核。


比如你学音乐。在最初的时候,渴望一战成名,比赛拿奖,日日精进,完成高难度和华丽的音乐作品,想要告诉每一个人你的能力和才华,想要去征服;但最终你会发现,音乐最终带给你的是轻松和愉悦,是和朋友分享,是打磨每一个音符的音色和情绪。有时把一首很简单的曲子弹得非常动人,反而会更有成就感。


比如你做自媒体写推文。开始的时候会学很多的套路,技巧,模板,因为来的直接来的快,起一个情绪化油爆爆的标题吸引眼球,让别人不得不点开,来去搏一把流量,狠狠跟一把热点;当然这无可厚非,开始是要上套路来的快,但其实你最终会发现,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华丽的辞藻和文笔和各种引经据典,而是那些独立和前瞻的思考,以及有洞察力的分析和观点。


当然,也比如做一个商业项目。


在那个对商业没有什么认知的年代里,在处处从0到1的环境下,“大、豪华、奢侈、丰富”,金碧辉煌,大牌遍布,处处充满着阶层意识,让从大多数从匮乏走来的60/70后很受用,所以你也能看到早期的酒店和商场基本在沿用这个路径;而到了80后,受众则更加重视“精致”与“安全”,你要给他们足够的安全和舒适感才可以,于是大量适应中产家庭的购物中心遍地开花。


但到了95/00后呢?


他们开始追求“高级”,只是这“高级”可能和传统理解并不一样。



最近和朋友在成都逛项目,从环球中心走到Regular,感觉是从一个时代穿梭到另一个时代,这其中的意识形态差距,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一个是号称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横在天府大道之上,空间尺度极大,内部“金碧辉煌”,到处用着充满繁复纹路的装饰和地板,巨大尺度的海上乐园,乐天百货和购物中心,洲际酒店,以及几十万方的写字楼堆在一起,不用说在里面待一天,待一年待一个月都足够。


而Regular则是一个小体量,藏在公园中的下沉式商业聚落,不仅体量和空间小,并且还没有什么闪闪发光的艺术装置,景观也只有一些树,一些泛光和露天广场而已。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却吸引了成都城南一帮真正年轻高质的消费人群,没有做过一次推广,它的照片就刷遍了所有年轻人的社交平台。


其实从整体商业策略上来看,两者都是成立的。环球中心若不是这样的布局策略,即商务度假娱乐消费功能混合全面,它就很难吸引到依托高速出入口到达,大量川内和区域的传统家庭客群,也没有办公人群的商务通勤需求,这个项目整体都会失败,变成成都城南最大的烂尾楼,社会问题死角。



与之相比,虽然Regular的体量很小,但它却影响到之前城南所有项目都未曾准确抓到的客群,年轻,高质的家庭和行业的青年中坚。在Regular出现以前,这类人群在面对一些社交和休闲需求时,只有太古里周边才能够完整满足,但Regular无疑提供了一个家门口的生活目的地。


更难得的是,Regular并没有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高品质”商业场景的逻辑,几乎没有很贵的石材,也没有看上去非常“时尚和华丽”的空间氛围,不是一个砸钱型案例。但当它真实呈现出来时,却成为了真正充满前卫和先锋气质的商业场域,自带有传播价值的空间内容,随时去都会有人在里面聊天喝咖啡,打卡自拍。


当然这和项目新开的新鲜度有关系。但从性价比和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多少项目是重金投入,该做的是一样没拉,最后却没有一点水花?


这其中的区别,或许在于操盘方式,在于设计和施工,在于运营逻辑,但终归会回归到商业的意识形态:从价值观出发,如何理解“高级”,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场所。



成都有Regular,上海有现所。虽然城市不同,核心产品也不同,一个是Retail一个是办公,但它们却都有相似的商业意识形态。


你很难简单用传统商业的产品逻辑来理解它们,虽然可以来分拆成不同的产品组合,什么形态,办公多少量,商业多少量,业态比例多少,面对什么样的客群;但如果按着这个逻辑去重新复制一个,可能呈现出来的状态就会完全不同。


现所的内容在传统项目里就很难找到。所属素然的In the park,一个杂志式的潮流百货,在五六百平的空间里做出了最丰富的客厅式生活场景;香蕉鱼书店也不只是买书,而是更有展示性的选书“策展”,还有交互式的工坊空间;超级植物公司和SnowPeak更不用解释,都是当下极具创意和硬核的品牌。


更难得的是现所做出了真正的“展览式办公”,因为入驻商户几乎都有时尚、艺术和设计的行业背景,都把自己的办公空间做出了一种“展览感”:这里不仅仅是办公的场地,同时也是做空间内容,做品牌展陈的现场,对于员工,对于客户和合作方,沟通成本更小,也更能凸显自身的品牌气质。


当然做到这些是有前提的。


除却最基本的项目,资源,资本。你要有非常明白品牌需要什么,相互能平等对话,能价值认同的团队和leader,更需要有一种PlaceMaking的意识,为这些品牌和商户去创造一个理想的“载体”“容器”。



特别是当这些商户和品牌自身就有很强的设计表达能力,有内容策展能力时,更需要去打造一个类似“品牌美术馆”的空间,提供一个高质,平等,开放的白盒子,让它们能成为一个个独立艺术家有自由创作的空间,来尽情表达;尽量减少太强的“风格性”,让表达的欲望留给商户。


同样也需要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一个引发灵感的环境,要有艺术空间,有酒吧有餐厅,要为这些商户提供相同的好质感,好品味。


当然也需要一种克制。没必要大摇大摆的再去立“精神堡垒”,立一个招牌“文创产业园区”生怕别人看不到。其实不需要招呼所有人都来这里作为“大客流”,依托内在的空间内容,来吸引到对味的商户和客人,懂的人自然会来,就已经足够。


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商业气氛表达。现所有,同样Regular也有。



话题回到Regular。随着更多商户的打开,Regular所提供的场景也渐渐开始展现全貌。


按照传统的商业策略,在一个毫无商业氛围,跳广场舞的公园之中,下面要做的多热闹多丰富才能够引人进入?但Regular所用的材料与形式,都充满了克制。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广场的地铺材质,就是用沥青所铺设的,在传统“高品质”商业里,最差也都是人造石,完全不会想到用沥青这种廉价材料。


但事实上的呈现效果却并不差,沥青地面,配上一个个简单的花池和绿植,再加上白色和混泥土色的连廊样式,就很自然的融入到了公园的氛围里,和公园本身融为一体,没有相互争抢,客人也可以穿梭其中;特别是在雨天,更能感受到雨滴和水汽,深入到地面里,滋养着这几棵树。



最简单的材料,但施工细节能经得起考验,保持质感。不仅仅是接缝整齐,边角处理干净那么简单,而是许多微妙好玩的细节,一个社区商业在被当成一个买手店美术馆在打理;比如柱子下给宠物的饮水槽,比如藏在gregarious公共艺术空间大门的开关,接缝中的氛围灯。Regular其实是把美术馆的气质和商业空间进行融合,其中的商户在展示的同时,也相当于为这个空间提供了一个个艺术展陈橱窗。


当然更重要的细节,还有灯光和内透氛围的控制,为这个略为高冷的空间带来氛围。



傍晚应该是Regular最迷人的时刻,天空的是蓝色的,而每一家商户藏在其中,尽管进深很深,但因为简洁的公区门头,反而更加凸显里面的暖色灯光。而目前所呈现出来的品牌,不论是面包会有的还是SAUCERFUL,内透都非常丰富,外摆延展出来,能直接感受到气氛,更有想进一步去探索的欲望。



坐在其中,也很容易和窗外的广场绿植形成对景,人群与人群相互观看,相互影响。这其实是太古里本身最为擅长的商业氛围营造,同样也因为同样的团队基因,被带到了Regular。


简而言之,Regular的商业氛围是更加“自然而然”的,从头到位都并不刻意,将原本商业应有的氛围进行最大化的展示,能通透的地方尽量通透,减少视觉和动线的阻隔,但又通过绿植来保持一定的私密感。而整个项目的气氛也显得非常真诚,不需要什么营销物料的堆砌来烘托商气。


身在此处,你会觉得这里是“有品质的放松”,并且“社群感”真的在这里有所体现。因为这里让人能待得住,你也愿意带朋友来,到这个藏在公园里面的小原子里聊天。这里没有什么要素会让你觉得不自在,不真诚,虚假,当然自拍的网红少一点或许更好。


而且,也因为客群真的赏心悦目,它的场景气质,也成为了各种好看的年轻人,成都各种艺术设计从业者聚集的地方,他们也成为这里的“景观”,也进一步的扩散,影响更大范围的客群,变成成都年轻人心智里,城南真正觉得酷的地方。



你猜一猜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也好,还是其他地方,未来会有多少去模仿Regular和现所的商业项目?就如同当年的成都太古里一样,没几年,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山寨太古里。


但事实上,没有一家能够做到与太古里相同的水准,只能期待太古对自己的超越,即前滩太古里。


这个原因很简单,除却对于资源,品牌和资本的投入,这样的项目背后,更内核的就是商业的意识形态。你可以去简单的模仿空间,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材料和元素来堆出一个看似一摸一样的项目,甚至更好,但在意识层面上的趋同是非常艰难的。


这不仅是说要去有相同的理念,需要类似的团队,更需要去把握项目的价值观,拒绝什么,接受什么,该把资源投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参与,会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让不搭的品牌进入,会不会因为其他决策因素的干扰让项目的操盘断档。尤其是在项目的筹开阶段,能不能一直坚守定位,即便招不满也不会轻易放下定位。


这些考验的都不仅仅是运营团队,更是考验格局和底层观念,考验对于一个明确的操盘思路坚守下去的决心。而这些一个商业的价值内核,也是能造就“PlaceMaking”,成就资产价值,成就区域价值的前提所在。


Enjoy it.





地产与远方:

Casanova | What is Placemaking

Casanova | Placemaking案例:The Placebook -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感性城市SenseCity:

商业地产创新时代下,各职能何处去?

普通的REGULAR,“不普通”的REGULAR。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是什么,在造就商业地产的场景创新?





       



Base成都&上海的商业研策人、爱好写字,

有空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