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用价值观,来吸引未来的客群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讲道理,做年轻定位做“Z世代”定位,几乎已经成为现在新商业项目的“政治正确”。原因很简单,“中产家庭定位”太同质太饱和,几乎你所见的各种社区盒子Mall,都根植在这个客群逻辑里;当然,年轻化的确是未来,是前瞻,是能保证一个项目有持续活力、影响力的因素。


但“玄学”也由此产生,究竟什么是年轻化?



对于这个问题,行业往往更喜欢去用观察的方式,通过呈现来看,通过表象来看。就比如“Z世代”这个迷之概念,从字面上来讲,它代表着95后的一代人,一个以年代世代的概念,如同曾经的80后90后一般。


他们的消费有什么样的价值趋向?一拉或许能拉出来,有人认为是“潮流”,有人认为是所谓“三坑文化”,汉服、CosPlay、或者是沉浸式剧本杀迷失逃脱,是嘻哈文化是“亚文化”...这样的逻辑貌似可以无穷无尽的延展,有B站统计出的接近200个亚文化分支,从公路商店再到玩养龟玩说唱的年轻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年轻文化。


而话题到这里往往就聊不下去,对于太多传统甲方商管,这已经开始和个人经验相违和,即便是努力变得“年轻”,变得包容,每个都玩一遍,那项目本身该怎样定位?是把“三坑”的业态都招一遍?或者是将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装满整个Mall?不,这不叫年轻化,这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永远在跟随在被年轻概念割韭菜。


当然,颗粒度可以粗一点,比如去模仿那些自带“年轻力”的项目,比如被翻来覆去谈了无数次的文和友、TX淮海、天目里、以至于各种新出现的城市更新项目,也由此衍生出了无数基于这些项目的考察授课业务。当然你不能说它没有价值,然而这些项目本身,是基于“此时此地“,是基于所在城市与区域,是基于各种内容和圈子资源,当然也和决策机制相关——一个很懂的老大,一个理想的项目契机,以及吸引或是强制吸引到的各种资源,不过这些都太难复制。即便是照抄逻辑、甚至是找到直接参与的人,都很有可能因为外界条件的差异,无数的细节与决策变形,而导致刻舟求剑式的失败。


这样来看,年轻化貌似是玄学无疑,太碎片太发散,连准心都很难找到?


但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踩入了“年轻化”概念的迷思里?



客群与区位,往往是做项目,做品牌,做商业定位最重要的两个参考要素。其中,区位往往是个理性要素,可以很宏观的看城市发展趋势,也可以很围观的看周边的动线入口,总能给出理性的建议。


问题在于对客群的理解。


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讲,客群定位当然会有更多的维度,但首当其冲的的确是代际。的确,出于共同的成长记忆、出于那个年代的文化内容相对单一、60、70、80后几乎都会有些共同的消费特征,甚至是一直到90初的客群,看同样的动画片、电视剧、也经历了从匮乏到丰富的转变,会重视性价比,也会在意“身份焦虑”,但同样的逻辑,放到“Z世代”身上,或许就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因为对于这代人而言,因为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因为阶层固化和社会板结,再加上大数据和信息茧房的助力,这一代人的分化程度,事实上要远远超过过去的几代人。同样是两个Z世代,他们之间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差异,很可能要比传统60后和90后的区别还要大,各自活在各自的维度里。


这也造成了巨大的误解,尤其是对于想要做年轻定位的项目而言,最主要是难以判断消费和客群关联。比如“Z世代”的“局部暴富”:拿着交不起合租房租的收入,但能在密室逃脱或者Club里一天花完;只喜欢各种平替的国潮品牌,但却用着各种高化;很明显,这对于做业态组合是个混沌状态,你很难通过传统意义上通过功能全面,定位相似的逻辑来覆盖这一群人,因为他们不仅个体消费观差异巨大,还在个人的消费上也不按常理出牌。


很明显,谁都包不住这个虚无混沌的“Z世代”客群,但年轻往往又不得不做,其实需要解决的,是要用新的角度来理解年轻客群,并且吸引他们。



比如价值观。


当你不在乎生存这个要素时,是什么在引导着你的消费行为?是价值观,是你的内在与外界是否自洽。你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往往是你在想象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让现实的自己无限接近于你想象中的自己,并真实的一步步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而消费就是一条相对容易的路径。


这样的消费行为逻辑,会更加体现在“衣食无忧”的Z世代身上。脱离开生活所需后,与其说他们在消费,还不如说他们其实一直在“种草和拔草,入烧与退烧”的路上,因崇拜,因审美,因热爱,因好奇而入坑,然后通过消费产品,感受背后的一套生活方式而得到满足,不仅得到产品,还收获了情绪价值,得到了自我的意义感价值感,只有这样才让年轻人真正趋之若鹜。


举几个例子。


年轻人喜欢去TX淮海,是因为里面的品牌?这或许是一个要素,当然也会因为里面不断“流动”的内容:快闪、展览、潮牌、活动,但背后其实也有价值观的指引:去阶级化、去所谓身份的标签,年轻平等开放,以及纯粹的潮流感,并让这种价值观引导着其中的内容呈现,不论是品牌或是各种活动,虽然形式不同,但依然都围绕着这种价值观在发散着。


年轻人喜欢去路边的独立咖啡,杂货店,喜欢国潮?说到深处,同样也与价值观有关,大家越来越不在乎表面的所谓大牌面子,更加重视实际与个性,在乎设计好不好实感如何,在乎是不是足够的特别,相比千篇一律的连锁化门店,一些更懂内容的小店老板自己,就有着感染他人的独特观念,不管是对产品有执念,还是对某个文化有偏好,他们就是足够特别。


更有代表性的依然是REGULAR源野,它能吸引年轻人的点除却设计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递的观念:追求生活的本质,并且内外合一。REGULAR很内敛,不仅体现在空间的氛围里:材料朴素但却做工细致,花园简约但很耐看;同样它所选择的业态品牌,也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更加重视内在,不是什么耳熟能详的品牌,但面包就是可以很好吃,用最简单直接的氛围与好产品来创造愉悦,把最日常的生活所需,变得最有非常的质感。


它们都会让年轻人觉得“舒服”,不仅来自于品牌与产品,更来自与这种价值观的契合,终于,在油腻中产的传统购物中心之外,在贵气逼人的高端商业以外,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样的场所,能够“不土”,这里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审美、是品质、是潮流,自然与之相似,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年轻一代,自然会更愿意待在这里。


所以归根到底,研究这些项目的设计、努力复制、招他们进场,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去理解这种观念,因为它准确的找到了这一代人的价值主张,并以此为轴延展出更完整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价值观”商业项目,尽管其业态功能上貌似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每一样日常的事物都有了新意。烘培还是烘培,不过是“面包会有的”,茶馆还是茶馆,只不过变成了更融合的tazaTe,日常之物赋予的鲜明的价值感,就变成了值得专程来的体验。



价值观的定位,不仅仅能更准确切入到年轻一代的热爱细分,使他们趋之若鹜,也为未来的商业项目提供了崭新的创造维度。


多少人关注刚刚开业的前滩太古里,在自己看它的业态组合看动线规划、看操盘逻辑、看景观设计...的确都很优秀,但这也都是太古的标准操作,保持创新,保持水准,无可争议。


但其实我会更加在意前滩太古里所创造的“人设”,也就是价值观,关于生活方式的意识输出。是的,即Wellness,当然这不仅是一个口号而已,它成为了“优”生活杂志,成为了前滩太古里屋顶的那些运动步道,成为了半开放式,充满轻松感的街区氛围,整个的设计也变得不那么“重奢”,而是在努力保持轻盈,从规划的角度,也以“木”和“石”作为概念要素进行延展。


当然,更少不了它所选择品牌业态。屋顶上的bobolee Garden,我觉得才是前滩太古里最细腻美好的一个缩影,让人向往。


所以你会发现它也非常的“知行合一”,尽管是个体量不小的项目,也难免停留在传统招商套路里,很难像小项目一样足够纯粹;但它也在尽量的去输出一种价值主张,并且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能让你去充分感受到,让这种价值观在客群眼里更加鲜明,站住Wellness的认知。



当然,潮流的“不设限”是价值观、“Wellness”是一种价值观,“日常却非常的REGULAR”是一种价值观,商业项目,以后还能呈现出多少价值观?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已经进入了超越传统商业定位逻辑,变得更像品牌策划的范畴:要去清晰简单的描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并要以此来创造“万物”,创造相关的场景,寻找对位的品牌,做基于这种价值的活动...最终去一次次的强化这种观念的认知,成为这种价值观本身的游乐园与布道场。


而非因为现实一次次的向下妥协,为了完成指标而胡乱填充内容...树立并坚持项目的价值观,虽然很难,很考验对于品牌的控制力,也对团队和资源的要求极高,但事实上只要能够坚定,它所产生的效应其实会变成吸引力,不仅仅吸引着你想要的品牌,更吸引着来自年轻客群的目光——它觉得你不一样,气质鲜明,会用停留、传播、消费来认可你,来表达对你的喜欢。



从REGULAR到现所,来聊聊商业的意识形态

成都小店的“情绪价值”

商业地产创新时代下,各职能何处去?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Base成都&上海的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

选址、研策、资源需求,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