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郢爰的臻爱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葛海燕说    



刘庄的郢爰


盐城/葛海燕


戊子四月,范公堤上的刘庄古镇,绿满大地,落英缤纷。蚕桑才了,又忙插田。几个放假在河边捞鱼摸虾的孩子,从水中摸到了金币。闻讯而来的成人也加入了打捞的行列。一枚、两枚、三枚……共计摸出金币二十一枚。

这些金币叫郢爰,是我国最早的金币,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楚国。

彼时刘庄叫云溪。

云溪是一片海岸沙洲,向东望去是茫茫不见边际的大海。斗转星移,自然更迭,这里变成滩涂湿地。胶东半岛上煮海为盐的技术传到了这里。云溪人舀海水,架灶火,烧杂草,办盐场。此地日照充足,风多雨少,蒸发旺盛,一时“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以云溪的盐场最为繁盛。春日桃红柳绿,百花争艳;夏天万木垂荫,荷花竞放;秋季遍野金黄,盐蒿似火;冬时鹰窠睛雪,沙洲大海浑然一体。云溪引来大批盐商。

战国时期,盐商很多,他们在产盐地从盐户手中购得食盐,再转卖各地,从中牟利。其中最有名的叫猗顿,他的财产富可敌国,与国王诸侯不相上下。

盐商,在中国漫长的盐业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政府对盐业生产经营严格控制,盐商们左手钻营政策,右手运作市场,谋略胆识,令人赞叹。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最有名。扬州盐商是纯粹的商人,是专营海盐买卖的“官商”。而自贡盐商既贩又产,集井盐开采加工和市场拓展于一身。猗顿属于后一种盐商,他经营的是河东池盐。

这个猗顿原本姓王,来自齐鲁,是个年轻书生。齐鲁那地方盛产鱼盐,经济富庶。王生却是穷困潦倒,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饱一顿,饿一顿,艰难度日。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传来了范蠡弃官经商富甲一方的消息。这王生放下手中的书本,向范蠡请教致富经。范蠡告诉他,想快富,养五畜。于是王生千里迢迢来到水草丰美的山西西河,在猗氏王寮安了家,开始饲养五畜。从此王生有了个新名字“猗顿”。猗顿养的牛羊越来越多,不到十年,就成为与范公齐名的富翁。

猗顿在致富路上一路向前,养五畜,产池盐,脚步不停。他用自己饲养的牛马贩盐运盐。他还发明了一种垦畦晒盐法,缩短了出盐时间,盐的产量直线上升。猗顿又开凿了山西第一条人工运河,贩盐运盐的速度更快了。

猗顿把盐销往诸侯各国,顺带经营珠宝,日子一长,成了倾国巨富,甚至有人说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可与王室比肩。太史公司马迁为他点赞“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将猗顿与他的老师陶朱公并列,称为“陶朱猗顿之富”。

猗顿喜欢做慈善,急公奉饷,悯孤怜贫,利国济民。

话说当年猗顿遍寻致富经之时,曾流落云溪,饥寒交迫,病倒路边。适逢一沈姓盐灶主搭救,热汤热饭,好生将养。待猗顿病愈上路,又赠予盘缠。现在猗顿梦想成真,成了大富翁,一直想报答恩人。忽然辗转听说恩人家道中落,处境艰难。

两淮盐,天下咸。猗顿知道淮盐的重要,也知道盐灶主最缺的是什么。这一天,他叫来刚刚从楚国做珠宝生意回来的大儿子,如此这般,叮嘱仔细,交给他一包东西,让他即刻赶往云溪。儿子打开一看,愣住了:这不是刚刚从郢都带回的郢爰吗?你云溪多大的生意需要用郢爰?他抬头看了看父亲,又低头看看郢爰。

这郢爰可是楚国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的一种金币,是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这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即使是大少爷,平时能看到零星碎块的郢爰也很不易,今天父亲居然包了这么多让他带去云溪。要知道当时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如果不是父亲生意成功,富可敌国,只恐怕连郢爰的影子都不会看到。

可是父命难违,大少爷还是带着郢爰出发,来到了云溪,打听沈恩人的下落。

当时云溪一带盐业生产由大大小小的盐灶提供。盐灶主召集盐工晒盐,再把盐卖给盐商。他们常常缺少资金,盐商就提供给他们,换取他们生产的盐。灶主家中出了事,生病求医,天灾人祸,就只能到盐商那里去预支用钱,这些都要打到盐价里抵消,所以盐价很低,有时甚至是无价的,一切由盐商说了算。盐商就是这样赚取利润的,沈恩人就是这种盐灶主。

大少爷发现云溪一带盐白如花,皎洁似雪,与河东池盐相比又是另一番风采,不禁对父亲心生敬佩。他一方面造房建园安顿恩人,一方面搭建盐仓积贮淮盐,再销往各地。云溪周围的大小盐商闻讯纷纷上门,大少爷带来的郢爰也被切割得大小不一,换成了一座座盐山。他在赚得钵满盆满的同时还谱写了一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佳话。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

云溪的制盐历久不衰,两淮盐赋甲天下,云溪一带功不可没。

唐朝时,云溪改称紫庄,是盐城监九场之一。

宋改名为刘庄。清改称刘庄场,是海防重镇。

民国称刘庄寨。

现改回刘庄。

黄河夺淮后,刘庄的岸外沙洲与陆地之间出现了浅海——虎斑水,随着沙洲长大,与海岸并陆,其间的水道成了今天的斗龙河。

海势东迁,盐业衰落。这里的人们因势而进,把沉睡千年的滩涂湿地变成了阡陌相连、稻香遍野的丰收良田。

郢爰前脚来了,繁荣富庶后脚到了。


 

 

总编辑:骆圣宏

特邀编辑:陈劲松

实习编辑:杨涵铄


文/葛海燕

葛海燕,江苏盐城大丰人,盐城市大丰区第二中学教师。




本期目录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加关注即可阅读全部文章)

⊙ 刘庄的郢爰(盐城/葛海燕)

⊙ 我是一名女城管(盐城/房丹)

⊙ 浅 秋(青岛/刘飞云)   

⊙ 小平姐(南通/卢红霞)

⊙ 生命的感悟(内蒙古/刘志文)

⊙ 思 念(湖北/王同尧)

⊙ 签证小记(上海/黄颖浩)

上期目录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夏夜(南通/环琴)

⊙ 淦爷爷的“故土”情结(盐城/朱国平)

⊙ 盘点幸福(南通/吕小玲)

⊙ 把时光捧在手心(盐城/单云龙)    

⊙ 灶台上的纸条(盐城/朱文学)

⊙ 柴塔(盐城/周桂稳) 

⊙ 夜在风中(山东/袁超)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

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

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

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