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风灯
何敏翔在线:
我想象王老他真如送我的那盏风灯一样,一颗炽热的文学心始终那么烁烁地跳跃,抗拒着无论什么方向来的风,燃烧着自己,照耀着他的作者。
往期经典(点击阅读):
05日
作者:何敏翔
音频:唐国庆
编辑:李建丽
点击绿标即可收听唐国庆诵读
王老到德国看儿子,给我带回来五盏风灯,四个大的一个小的。我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老人看到我很喜欢也很高兴,这灯全是玻璃,其中那个大灯就象个灯笼。老人是个很仔细的人,可以想见他一路上是如何的小心翼翼呵护着这灯。
王老是个资深编辑兼作家,秉性狷介且又有着诗人的情怀。与风有联系的事物我们会有很多飘逸的想象,比如风玲,风筝,风帆等等,风灯亦如是。更何况这风灯是老人从德国人手工作坊上买得,看到它便能联想到曾披泽它的灯光的莱辛、歌德、巴赫、莫扎特甚至马克斯、爱因斯坦等先贤。
灯不复杂但制作得十分精细。点着后灯火在玻璃后极有活力,奇特的是,你怎么吹,灯火几乎不受影响,美丽地跳跃着。老人的礼物充满了诗意,但是王老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说,你不是要开个茶社吗,这个灯挂起来还是有点味道的。
我那时在创新大厦的21楼有间空房,老是那么闲着,一次突发奇想,不如开个茶社吧,楼里都是大小公司。开个茶社,再搞点简餐一定会不错。想了便做,很快就把茶社办起来了。
茶社名曰“自由风”,我们的单位的老郁来当经理。他生意做得还真的不错。王老来看过,谁知他看过便有了这个想法。我们有四个小包间,每个包间里有这么一盏小风灯,大厅里挂着那盏大风灯。
这么一点缀,的确别有情趣。客人们在包间里,看着那小风灯摇曳的火焰,都感到十分的新奇。王老听了这话,笑得十分开心。
我们的这几年的散文年鉴集都由王老主编,他有一天眼睛红红的告诉我,这几天都挑灯夜战看到近天明。我没有说什么,我知道说什么都不合适,他极认真,你叫他要多注意休息他也只是听听罢了,应该怎么做他还是会怎么做。
知道我们在编年鉴,有朋友托我送稿,我说王老主编,用不上那也没有办法。圈里的人一般非常理解,但也有走偏门的,一位还算有些来头的朋友偏偏要请老人吃饭,说了多次,再不去也实在不好说了。于是我对这位朋友说你要有心理准备,朋友说就算我见见王老也行呀。我心想如果我据实告诉王老,他肯定不会去。便哄着他说朋友玩玩的。他去了,在座上客人们极尊重老人,主人更是恭敬之致。
那天王老谈笑风生,酒桌上很热闹。酒过三巡,主人小心地问起他的稿子,王老记性很好,一下子就报出了那篇稿名,还说了内容梗概,主人激动地笑着点头。王老嘿嘿一笑,把酒杯轻轻一推说,但是那稿子不行呀。然后不再说这稿子,转到另一个话题上说笑。
这顿饭白请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发生在王老身上十分正常,了解他的人都会心地笑。但其实老人对作者的那分尊重是现在很多编辑难做到的。他能为一篇稿子不厌其烦的给作者打电话,一次次地改,给作者写信说明他的想法。在他的手上,出了一大批江苏现在的文学才俊们。
风灯现在已经放在家里了。我有时自己点上,一个人便笼着那团光欣赏。
我想象王老他真如送我的那盏风灯一样,一颗炽热的文学心始终那么烁烁地跳跃,抗拒着无论什么方向来的风,燃烧着自己,照耀着他的作者。
诗意的风灯,诗意的老人。
(注:文中王老为原江苏省报纸副刊协会会长 新华日报高级编辑王劭,笔名高风)
文/何敏翔
南京人,江苏作家,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资深新闻工作者,原江苏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雨花》杂志青少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青年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出版《歌罢桃花扇底风》《眷念列车的车站》《落英撷珍》《牧农笔记》等图书及主编出版《江苏散文年鉴》《江苏报纸副刊论文选萃》《百个符号看江苏》等江苏重点文化书籍工作。作品在全国及江苏省多次获奖,其作品《锁》曾被收入中学生语文辅导教材,并收入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试题。
诵/唐国庆
江苏海安人,小学语文教师,热爱朗诵、主持,醉心于“情由心生,声由心发”的语言艺术研究,愿用声音架起友谊的桥梁,结识更多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