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把双刃剑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我看技术革新和数字生活



 

     河南|原静雅


 工业革命,完成了手工向机器生产的过渡,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数字生活更是把高效率进一步平民化。几百年前电灯,发电机成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更是极大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工作的性质也从亲临现场可以变成远程作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如果说电的发现是上个世界最伟大的发现,那么互联网的创造该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从人们对这两者的巨大粘性使我们完全肯定它们在改善生活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切的催生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只有技术的发展才能产出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诚然,技术是人性需求的影子,但技术红利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些要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日臻成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用得好,不见得总会产生好的效果,但用得差,定然会生出不良的反应。一个事物的成熟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需求激发技术革新,但技术革新太过迅速也不见得是好事情。当下,人们确实享受到了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便利,使得天涯共一景成了现实,坐在家中可以和身在远方的亲朋面对面谈笑,可以在繁忙的时间里动动手指只消几分钟的时间便能订购自己中意的食品,这极大的推广了各式各样曾经有地域局限的美食的发展。这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商家铺户都完全能感知的便利,并由此催生出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较发达的地区能够很快尝到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较偏远的地区还是没办法体验这种技术革新,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利用这种便利去做违法的事情。技术革新,数字生活的全面铺开这是一个过程,我相信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所有人都能搭上新时代发展的列车。技术的发展拥有时代感,曾经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并无时无刻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才具备一定的存在必要性,脱离时代发展,像蒙眼的驴一般死命前进是不能长久存活下去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具备发展的眼光,紧握时代,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个性化的穿衣推荐,极大得为广大爱美女性提供了便利,让大方得体,端庄优雅的穿衣风格变得容易,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外在打扮而绞尽脑汁,费时费力。出行方面,人脸识别的普及让奔波的人们更加便利,不再因为要带太多的证件而觉得麻烦。这些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给人们的生活做减法,让一切越来越远离麻烦,越来越靠近轻松,让一切原本琐碎的事情处理得更具效率。时代正朝着越来越简便的方向发展。 技术的发展还应担负起责任来。这种责任感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辛苦开发的工作人员,让技术更平民化,更普及化。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研发让我们看见了孩子们通过大屏幕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无差别的教育资源,上班族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更多方面的学习。通过技术的下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得到了更多方面的学习进步的可能。有更多的担当,更多的责任感,才能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可能性,才能让所有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些责任感的落实,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责任的长期落实的过程。技术的发展还要符合社会正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两面性。首先,我们见到了网络上更丰富更多元的思想,大家可以就一些事发表众多角度的看法,把事情考虑得更加周全。很多的事情也都变得相当透明,事情的发展过程也都可以全方位观察到。这是利好。但是也有很多价值观道德观扭曲的事情出现,有很多虚假瞒哄的情况出现。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像是大锅里混进了很多种食材,让事情变得不那么明朗,味道也相当怪异,当然,我说的是涉黄,反动,破坏治安,带节奏,胡乱下定语的那些评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似乎让这些没有了约束力,但看到国家在网络暴力,不良言论的管控方面做出的努力。我还是相信大家以后会有约束力,有自觉性地让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健康。这需要的是我们作为普通使用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二,技术的便利,也让部分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他们更容易地窃取民众的隐私,毫无道德感,更有甚者将民众的隐私贩卖以获得利益。一方面是使用者自身要具有道德约束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的执法者严密的监督,一个要自己管,一个要他人管,两者不能失其一。不过看到我们的政府出台的种种法则,不断对民众进行的种种防诈骗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技术本身没有罪,只是有罪的人把它用了。最后还是要归到我们自身和技术开发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配合,打造更加完善更加健康更加文明的现代化生态系统。 技术要顺应时代,背负责任,符合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让数字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谐。人民越来越安康,社会越来越和谐,国家才能越来越富强,发展的道路才会有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更多的技术革新,才能带给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陈诗莹


文/原静雅

河南焦作人,个体经营者。2013年起开始写作。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我看技术革新和数字生活(河南|原静雅)

⊙ 谁不听话(宁夏|李荣)  

⊙ 谁的青春不飞扬(湖北|陈立敏) 

⊙ 最美还是那片荷(黑龙江|陈凤格)           

上期目录(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满眼皆绿入画来(江苏|蒋健 单伯平)

 我家的“老物件”(北京|曹高仁)

⊙ 话说灯火阑珊(江苏|叶喜林)       


投稿须知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