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与翰墨构造的心灵风景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5-10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文艺评论




诗与翰墨


构造的心灵风景

    

读《何素成·诗评历代书法家》


江苏|邵玉田


在漫长的阅读中,我牢牢记住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艺术能“使自己变得更深邃,更有灵气。”

果然,这样的哲理名言,在我最近阅读的《诗评历代书法家》新书中,得到了验证。

书山峻峭叠奇峰,流韵飞花各不同。


吾笔讴歌登顶者,劝君翰墨再称雄。

细细品味,这首《序诗》的阐发,意在告诉读者,中国手稿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一门综合的人文知识学问。

所谓“流韵飞花”:它既概括了手稿书法与汉字的文化意味,情感艺术的蕴意,笔墨艺术的特点,同时又蕴涵着线条艺术的意涵以及章法艺术的构设诸多丰富的内容

纵观历史,真正能够秉持“道德、字学、书艺三个标准”的,能有几人?讴歌的是那些“登顶者”,我估摸着,作者首先是在告诫自己,学会“作字如做人”

《序诗》如心灵告白,作者何素成先生原先是盐城市市政府的秘书长。如他《自序》所言:

长期从事秘书工作,舞文弄墨几十年,都是跟公文打交道。”

自己没有想到,耳顺之年,翛然转身,却沉下心来学习研究书法和古典诗词。

先生一边“执管挥毫、心摩手追”临摹古代法帖,一边“舒卷我心遨游书海”研究“平仄、对仗、押韵”,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诗评历代书法家七绝五十首。这里面的艰难和辛苦,过程中的百折不回,坚韧向前,可想而知。

事实上,中国诗词与中国书法,乃一对“孪生姊妹”。

何先生是如何做到钟情或痴情于诗词与书法的,或许我们可以在他的《评张芝》中能够找到答案。

避世洁身张有道,临池尽墨人称妙。


行云流水舞狂毫,千古草书光闪耀。

诗的语言,是能够让人去充分感受到生命特质的另一种呼吸,我们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活法。

避世,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安静,是为了让匆忙能够慢下来。

在这里,看似在以诗评论张芝,实质上则有先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从周遭纷乱浮杂的事相中后撤的一种隐喻。

譬如叔本华的《论独思》就认为:人只有经由独立思考才能得来知识。精神的独处者,才能拥有一个转向自身的灵魂,真正和自己结成知己。

正如张芝自由自在,“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才锻造成就了他的“今草风靡书界,当之无愧地被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草圣”。

我还记得尼采的另一句话:“成果在宁静的秋夜出现并从树上坠落。”这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钟情诗词和书法,绝不是因为消遣,也绝不仅止于单纯知识的接受。何先生诗评历代书法家,让诗与墨痕放在一起完美交融,构造出独特的心灵风景,可谓美不胜收。

都说汉字最美。中国的方块字属象形文字,横竖撇捺之间,组合精当,又神韵尽致,决定了汉字特有的美感。

书而有法,有起笔、行笔、收笔的讲究,有笔法、墨法、章法种种学问,有楷行草隶篆的纷呈与书风流派的多彩。这固然又是一种美,又是一种境界。

片羽中秋闪吉光,绝伦精美十三行。


创新外拓书风展,与父比肩称二王。

以上是何先生《评王献之》的七绝。但实质上关联到了两个人,即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字里行间,蕴涵着诗意之美;同时,墨迹逶迤,画面之美,清晰可辩。

纵观中国书法历史,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晚明时的董其昌等等,他们皆因书法作品的不朽,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读何先生的诗评,一种登临的况味,仿佛让我们找到了寄寓和滋养心灵的所在。

八诀之论见解高”赞誉“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见解独特:

宽博浑圆金泻地”说颜真卿承袭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雄秀独出,创造自己行书楷书语言式样;

萧疏飘逸真书在”言及褚遂良深得王羲之书法之势,则有了“神仙用笔”飘逸之美;

喜怒贫穷寓狂草”谓张旭的草书,凝聚了他一生的悲欢,熔铸了他一辈子的愤懑和忧郁;

颜筋柳骨世称扬”这是对于柳公权吸收前人书法造型,颜书体系更加规范、精细,将中国楷书推向一个新高峰的肯定;

翰墨诗余尚意造”概述了苏轼一生忠实践行“尚意”理念。

书则变化出新,笔势跳宕;诗当空灵飞动,妙笔天成,使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

这一行行诗篇,犹如一幅幅水墨画,给我们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当我们涵沐于这一组组诗的意境之中,我相信,我们的心弦,不禁被拨动,同样我们的智光,也会被点燃。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王兆嘉

实习编辑:黄雪倩


作者简介:

文/邵玉田

江苏盐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文学评论
1、我只不过想借你一滴血

2、原创的证明

文艺评论

3、诗与翰墨构造的心灵风景

⊙缅怀先辈

4、怀念三毛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文学访谈1、在这里,读懂余秀华⊙ 缅怀先辈2、忆海笑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