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青柏:点赞的素养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作 者 来 信






点赞的素养



江苏|丁青柏


我在想,当我把这篇文章写出来时,会不会受到一拨人的抨击当今社会确实形成了一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气。这不怨人们,因为太多的事情引发着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警醒”。但我仍旧相信,这样一些事情一定会在不多久后的一个时间彻底销声匿迹,人们重新伸出友爱之手共同编着这个温暖的家园。说这个话题时,刚刚发生的件事记忆犹新。第一件事,一件帮助受伤妇女的事。大概一周前的一天中午,我领着小外甥放学后往家走去。沿途,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我猜想,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上前一看,一位妇女横坐在自行车道的中央,车撑着也横停在自行车的中央。大家聚集在一起,谈论着,评,就是不见有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位妇女孤独无助,打着电话不停哭泣着。我挤上前去,原来是两辆电瓶车碰撞了,肇事的一方见人没事并扬长而去,留下妇女一人呆在原地。此时,正值下班高峰期,来来往往的车辆只得从身边约莫60公分的通道小心翼翼走过。我走上前去,询问了事情的大概。我帮她把车辆赶紧推离人行道,然后走上去把她搀扶起来。说也怪,刚刚坐在地上哭不停的人,在我的搀扶下,很坚强地站起来她感谢地看着我,慢慢踱到车旁,试了试,发现没事,便开着电瓶车走了。按理,这事情就应该这样结束了。第二天,我和小外甥去小卖部买东西,迎头几位老奶奶看着我谈论着什么。等我到了他们面前时,一个老奶奶说:“昨天就这个人把人家扶起来的,是个大好人啊!”老奶奶说着,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也感到由衷地开心。诚然,或许这样的事是因为社会诸多不和谐因素让事故现场的人们引以为戒,于是,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冷漠骤然加深。但我始终坚信这个社会需要温暖,需要每个人都能够用热情对待身边的一切。第二件事,一件与我领导有关的事。吴校是这学期刚到我们学校工作的,记忆中共给我们开过七、八次会了,每次开会,她必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是最棒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为每个人点赞。”那天晨跑中,我遇见吴校。晨曦中的吴校特别美,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即使遇到自己的每一位员工而表现出来的欣赏和尊重更美。吴校侃侃而谈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吴校说:“在每个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在为工作默默奉献着,他理应得到每个人的尊重,配得上我对他的点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社会之所以美丽离不开每个人点滴的付出,不要把自己狭窄地隔离社会之外,认为一切与“我”无关。当别人费尽心血、不辞辛苦地忙碌着、奉献着,难道我们点个赞的功夫也不愿意付出吗?如果把这两者对照一看,我们就不难理解“点赞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职责”的意思了。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子”里,这圈子是隐形的,其内涵的深度不是从表面可以完全看明白的。诸如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商场职场……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则厚此薄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终究活的是一颗心你心中有我,我心中便有你,反之,即使你高官厚禄,除去那些巴结你的趋炎附势者,其实并不会有多少人终究围着你去转。我们习惯了自我中心,恨不能所有人都为自己活着,而忘却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素养——与人为善。这实则上强调了每个人的主动付出。在这圈子中,微信朋友圈其实很特别,很多不熟悉的人走在一起,面对某一话题,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可以辩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终究应该对得起“你是中一员”这一事实。时常,我会抛出一个话题在《人民作家》群中进行分享,进行讨论。很感谢和我面对面交流的人,更感谢那些发表自己见解帮助我的人。为此,我加了好几位为好友。反之,面对别人求助的话题,我们太多人选择了沉默,我们总因为事不关己,或者因为自己无法对答的话题选择沉默,这确实让这个群丧失了交流的功能。往细处探究,对于群中的信息,我们自己是什么态度;往深处探究,作为文学人,对于“圈中事”,我们又应该什么态度别忘了,世界或许因你而精彩!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把“点赞和在看”看着是一种素养和职责就更不难理解了。作为文学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热忱,其次要有自己的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文学人的我们,考虑过这个“时”吗?我想最起码的一点就是“想为他人所想,急为他人所急后碰撞出的文学火花。我们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指引社会行进的方向,我们应该饱满着热情,共同为建设一个“热情”的世界而献出自己的一分热,一份光。因此,当我看到陈主编次在群中说道“请群中各位老师为大家的作品点赞和在看”时,我想到了很多。记得第一次在《人民作家》发表作品时,陈主编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作品发表出来,到底是为什么?”我回答:“为了给别人看。”陈老师笑了笑。其实,文学作品最终指向作者写自己的思想,引领我们弘扬社会的正能量,除此之外,我们很难去评判他的优劣。上学的时候,我把一篇自认为不太优秀的《论贫穷》送给同学,留下了一篇自认为优秀的作品。结果《论贫穷》获得“中宣部”征文大赛一等奖,而我留下的自认为优秀的作品竟然没有获奖。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很多的文学人都有过。因此,我认为,每一篇作品都有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理应值得我们点赞和在看。上周的一个下午,我处理完手中的事情,正好看到群中很多的作品,于是,我一一过目。我看到了初高中生的文章,我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时,我也一样崇尚词语的堆砌我说着很多别人不太懂的话,恨不得将情感迸发在头发尖上,我让很多的读者为之震撼。那时,我就是带刺的玫瑰;我看到了群中很多像我一样,虽不是大家,但仍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生活的作品,没有多少浓烈的味道,但却余香袅袅,那是茉莉花;我也看到了群中很多知名或是有名作家的文章,那种朴实到骨子深处,但却让你陷入沉思,让你无法不与之产生共鸣的作品,那是向日葵。我选择了岳松老师的小说进行细读,我和云飞老师一起快乐地和岳松老师交谈着,虽然指出别人的问题大为不敬之意,但是,至少我们以文学人的姿态说着文学人的话,我相信岳松老师更会因为我们关注他的作品而开心着。那一天,我就这样咀嚼着47篇作品,我为每篇作品点赞和在读,渐渐地,我发现,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真的快乐着,我真的幸福着。英国作家塞·巴特勒说:“赞美是美德的影子。”文学人更应明白这句话,衷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认可和赞美他人,学会用自己的举手之劳为他人的匠心别具织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嫁衣毕竟给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余香却可以充溢着暖暖的人间。
附:作者相关作品链接(点击标题阅读、收听)

1、爱的天问

2、2019年的第一场雪

3、回家!回家!

4、满月半月皆团圆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王兆嘉

实习编辑:黄雪倩

 

作者简介:

江苏盐城人,教师,散文爱好者,曾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散文大赛二等奖,有多篇散文在杂志上发表。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创刊五周年

1、《人民作家》唤醒了我的梦想(江苏|夏春宁)

2、我与《人民作家》不期而遇(四川|辜堪生)

3、点赞的素养(江苏|丁青柏)

4、《人民作家》,我的“家”(江苏|陈祖平)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创刊五周年

1、我们的精神家园(本刊家编辑部)

2、《我不相信,我只相信——》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