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的坚守:盆窑黑陶

薛凯敏 人民作家 2021-05-10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盆 窑 记 忆

 

河南|薛凯敏




 那个叫盆窑的地方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村子因在过去的年代烧制瓦盆而得名。我是1986年春天到那里工作的,工作的地方就在这个村子的地面上,在里常年打短工和装卸车的也多是盆窑村的村民。刚到那里工作的第一个夏天,天气出奇的热,再加上到处是煤炭散发出热量,使我这个习惯了平原生活的人一时不知所措。居住的屋子是平板房,白天尚可在里面躲一躲阳光的照射,而到了晚上蒸笼一般的屋子让人望而却步。即使这样,也没有人敢到屋外席地而卧,因为靠着山坡的房前屋后不知什么时候会爬出一两只蝎子。连着几个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总是晕晕乎乎的,食欲也随之大减。后来通过认识的村民,在附近的山沟里寻到一孔没有人居住的窑洞暂且栖身。这是一孔前边制作花盆后边可住人休息的窑洞,住在里面丝丝凉意很是惬意。这孔窑洞的主人姓王,名字叫王栓,40多岁,是个祖传烧制花盆的人。闲暇时,王栓就到窑洞里制作些花盆贴补家用。王栓说,你别看一个花盆不起眼,但制作起来工序繁杂。精选的泥土要用水焖上几天,直到泥土中的颗颗粒粒全部溶化成泥。然后就是摔坯。摔坯是个力气活,没有力气这活可干不了。摔坯的目的就是在摔和揉的过程中将其中的气泡全部揉出,这样揉好的泥团才可以放在轮制机上,由艺人们进行拉坯造型。拉坯造型的功夫全凭手上的感觉,拉出型坯后,先在整型机上进行修整,然后进行图案设计、造型、定型、雕刻、打磨、压光等六七道工序,最后,将制好的型坯放在通风干燥的屋内进行晾干,直到干透。王栓在摔坯时总是那样深情专注,一丝不苟,即使里面的一棵草、一粒石子也要把它挑拣出来。四四方方或大或小的泥坯在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灵气似的粘软缠绵任他摆布。我曾经无数次看他制作花盆的过程,看着他把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泥坯放在轮制机上,手摁着泥坯,按照形状的不同或轻或重,或伸或缩,转上几圈,一个花盆或其他东西的雏形便呈现在眼前。随后,他再将手上沾上一些水,盆里盆外小心翼翼地弥抹几遍,一个里外溜光的物件就制作完成了。他告诉我:老一辈制做的陶品,形体悦目,轮廓周正,线条流畅,比例恰当,精巧细致,集观赏、实用、收藏于一体。那时我们都不懂,这种烧出来的黑乎乎的东西就是黑陶。上完高中就回家干这个活计的王栓告诉我,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曾有“神农作瓦曰陶”的记载。“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的质感,很适合黑陶制做。”从太行山脚下到黄河之滨也就三十多公里,他说的我信。看着他琳琅满目的“作品”,我不禁对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汉子刮目相看起来。他说:过去由于这里地薄粮少,许多家里都是靠制作黑陶物件来维持生计的,那个时候能够拥有这门手艺的人很多,像我这样的根本不算什么。而今生活好了,这门手艺也没几个人愿意学了。他叹息道:如果没有人来继承这门手艺,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不过早两年县里曾有人来这里做过考证,说我们烧制的东西就是黑陶。“黑陶?难道这能与人家的彩色陶瓷媲美?”他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在问我。我对陶器之类的东西一窍不通,但我知道有人来考证就足以说明这其中必有可以载入史册的价值。后来和王栓熟悉了,王栓也毫不吝啬的送我一些自己制作的东西。至今,最让我惋惜的就是他送给我一对黑陶鸳鸯。这是一对栩栩如生的鸳鸯。鸳鸯不大,身长也就二十多厘米,昂起的头颅和刻画在上面的翅膀浑然一体,很是精致。如果有一汪清水,说不定它们还会在水上面结伴畅游呢。这对鸳鸯后我一直放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陪伴许多年。后来在一次搬家时不小心将它打碎了,在收拾碎片时我发现,鸳鸯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一绝。看到这么精美的东西毁于一旦,我心疼的唏嘘不已。每每说到搬家这事,我就会埋怨起来帮忙的人怎会那么不小心。其实这不是一件东西在记忆中的消失,我所惋惜的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我视线中的消失。今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我和家人带着小外孙专门开车又去了一趟那里。站在这个已经没有几孔窑洞的盆窑村,我已经认不出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小村落了,一排排整齐的院落、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让我很有一种失落的感觉。然而黑陶作坊还在,窑洞里传出的摔坯声还在,那一个个各式各样的烧制而成花盆、鱼缸还在。朋友说,这里正在创建黑陶小镇,目的就是要让黑陶艺术再焕发出光彩来。虽然我离开那个地方三十多年了,但那个地方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深刻于心,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杨   越


文/薛凯敏 

河南孟州人,中原内配集团(河南·孟州)宣传部厂史厂志编辑,河南省诗歌研究会会员,焦作作协会员。有作品在《工人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工人日报》《绿风》《河南诗人》等报刊杂志和 “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有作品入选诗集和赛事中获奖。

诵/舞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干部,《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封面文章

杭州故事(文:香港|木子  译:广东:陆道夫)

散文

盆窑记忆(河南|薛凯敏)

粪官老唐(北京|林蕾)

小说

两个陌生人(湖北|文均卓)


  上期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封面文章

塔川秋色(江苏|伍琼)

散文

日本的年夜饭(日本|孟庆华)

小说

相亲遇上新冠(湖南|唐康均)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