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群没有插过队的插队人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文 学 人 生








一群没有插过队的

插队人


美国|赵铁汉







2021年1月25日,是我73周岁生日。

作为一个北京老三届的知青,忆往昔峥嵘岁月,不旺人世走一遭。而在我的同学中,有人没有去插队、参军,而是去了建筑工地,读了《青春的水泥》,才真正理解了他们是成为了另类的知青。

新年前,我在美国波士顿的同学俞增治,给我寄来了《青春的水泥》散文集,记述了我的十三中同学和四中、北大附中、一0一、女六中的几十位同学。

写的是五十年前他们分配到北京第六建筑公司,立马就奔赴河北支援三线建设开山洞的亲身经历,是值得一看的一群没有插过队的插队人的传奇故事!

当我看完第一篇北岛(赵振开)写的散文中的两个故事“断章与师傅”,顿时觉得自己有点像回到了与他们相识相处的日子里了,实在是写的太逼真!

(北岛,俞增治,安智盛相互拍摄的照片)

就说赵振开、曹一凡、史康成三人趣游“颐和园”。

写的是1970年春,北岛从河北蔚县工地回北京休假,与同班同学曹一凡、史康成相约去颐和园。曹一凡是同学也是邻居,在“上山下乡运动”大潮中,他和史康成是立志扎根北京的“老泡”。

所谓“泡”,指的是泡病号留在城的人,为数不多。

不过幸好有他们留守,几个月后北岛随工地迁到北京远郊,每逢工休三个人总是泡在一起,读书写作听音乐,被邻居庞家大嫂称为“三剑客”。他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为,叫人称赞。

其中,曹一凡初中在他们班里是第一个入团的,而我当时是初中二年级十个班中第一个入团的,因此,我成为了曹一凡的入团介绍人。

一凡学习优异,考到四中上高中了,如今事业有成,知道他移居到加拿大,前些日子建立了微信联系,五十多年的往事,令人感动。

而被那邻居庞家戏称他们为“三剑客”的大嫂,正是和我一起在陕西延长刘家河刘党家沟一起插队的十三中庞邦殿同学的大嫂。她引起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当初我回京特意拜访过大嫂,快人快语,精明强干,大哥是一位画家,正在下放到农村劳动,有个五六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可愛。大嫂放心不下邦殿,恨不得和我一起回陕西去找邦殿。

临回陕西前,热情的大嫂还请我到西单的“又一顺”吃了顿饭,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一晃儿也五十年没有见过邦殿和大嫂了,待疫情过去回国一定要去三不老胡同探访旧友叙叙旧!

北岛,增治,安智盛和曹阳是六建公司蔚县工地的广播员。

在回忆录中北岛写到:

1971年9月下旬某日中午,差5分12点,我照例赶到食堂内的广播站,噼啪打开各种开关,先奏《东方红》。唱片播放次数太多,嗞啦嗞啦,那旭日般亮出的大镲也有残破之音。

接近尾声,我调低乐曲音量宣告:六建三工区东方红炼油⼚工地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捏着嗓子高八度,字正腔圆,参照的是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标准。

读罢社论,再读工地通讯员报道,满篇错别字,语速时快时慢,像录音机快进或丢转,好在没⼈人细听,众生喧哗——现在是午餐时间。12点25分,另一播音员“阿驴”增治来接班。广播一点钟在《国际歌》声中结束……

那播放东方红乐曲磁带发出的磁磁声音,顿时想起了我和邓新华战友在内蒙古兵团57团当广播员的经历。

那时候,早上吹起床号,零下三十来度,朦胧中爬起来,安上磁钉在磁盘便响起了起床号,起紧又缩回被窝里,又睡着了,直到老团长敲窗户,喊话:铁汉,铁汉,关电门!

每天晚上,都要先播东方红,再播通讯员写来的广播稿。那时候,又当团里的报道员、广播员,还担任勤务员,紧张有余,活泼不足,却也激情满满,这和北岛的经历体验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文革时代,人整人也是一种常态。而在北岛笔下的向师傅,为人仗义,令人动容。

那年头在河北山区一无报纸二无广播,消息蔽塞。俞增治特意回北京弄了一台有短波段的旧五管超外差收音机。爱好无线电是他的优势,原来他一直在北海少年科技馆,新玩艺受到亲迷。

不料一天,工地墙上贴出了一张惊人的“大字报”,写道,俞增治偷听美国之音,该当何罪?

上级领导派人调查时,向师傅大发雷霆,吼叫:我们三个人同住一屋,我就守在增治旁边,根本没这回事!向师傅让他的徒弟躲过一劫:这是工人师傳人性的体现。

我联想到在兵团,由于母亲受到冲击,我的出身成份有了问题,有人建议领导将我调离政治处报道组。政治处主任左光生和梁干事,据理力争,始终坚持发挥我的能力,从政治处组建报道组到撤销报道组,唯一保留的就是我一个人,后来当了干事。

人性本善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始终是人们心中传承着,关键时刻,会使人从骨子里散发出来,救人一命啊!

(程思远儿子,程进砌砖旧照)

《青春的水泥》散文集收录了四十八篇作品,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包括青春趣事、宁武篇、燕山篇、蔚县篇、六建岁月等,篇篇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其中,我的同班同学安智胜的家庭境遇与我的家庭遭遇同命相怜。

他在这散文集子里,写了《生死之间》的五个有惊有险的故事。在导言中他写道:从生到死有多远,佛说,呼吸之间。

那么,从生到死只是相隔⼀条线了。这条线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我想,这里应该是指时间上的界限。这条界限让人阴阳两隔,生死立判。

这是一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稍不小心就可能逾越过去的一条危险的红线。

(参加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照)

到了六建,我深切体会到这条可怕的红线,时时处处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工友就曾多次剐蹭到这条生死红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记忆。

“打眼、放炮、出渣、道。”是开山的主要程序。这里面危机四伏,处处凶险,若无安全措施,缺少安全意识,立刻就会把自己放在生死线上,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介绍一下子让我想起来我们在草原煤矿下井挖煤中工序,竟然与他们劳动惊人的相似。

打眼:就是用风锤和钢钎在掌子面上,按标记钻出横竖成排,深约 1.2——1.5 米的洞眼,直径如铁锹把粗细。

放炮:在打好的眼里,塞进一管管炸药和雷管,然后⽤用电线连好,放炮员把线拉到洞外通电引爆。于是井下洞里又形成了煤堆。

出煤:两个战士装一辆翻斗车,把炸下来的煤块运走。出煤就是把装有煤块的翻斗车,由战士按照轨道,在铁轨上推⾏到井下矿井主体车场,然后由吊车运到开口,翻斗车再由战士御下煤,又放回翻斗车到井下。

循环往复,四班三运转,完全是人工重体力劳动,一个班,六十人,生产出二百多吨原煤。这其中,时常发生翻车、冒顶的故事常有发生,先后有四名兵团战士把生命留在了井下,令人痛惜!

安智盛还写了《蝴蝶振翅》之一至之五的专题往事,令人感动。几篇文章,应属上品,充满了灵性,气息扑面而来,引起共鸣。

先说《蝴蝶振翅》之一“唱歌”。

高尔基的名言: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喜欢唱歌,这句话竟成了安智盛自己人生践行的真实写照。学生时代,学习优秀,数学突出。到了工地,他和俞增治、赵振开三个人,一休息在空旷的山谷里,工地宿舍楼顶上就开始唱歌。

老工人从看不惯、听不进去到跟着学唱歌,一发不可收拾,安智胜爱上了音乐,不仅唱歌、教歌,还当上了文艺宣传队的编导,六年后离开六建,竟然当了三十多年的156中学的音乐老师,桃李芬芳,也有大成者。

说起唱歌,从小我虽五音不全,却酷爱唱歌,调回北京,单位组织合唱团,缺男生,推荐我参加了合唱团。排练请煤矿文工团的老指挥家,他说,铁汉是沒开发的标准男高音。他用一周时间将我们这些人开发成相当于音乐大专专业的发音水平,谁都不会相信!

他指挥我们演唱长征组歌《路难行》,一举获得全区歌咏比赛第一名大奖!此后,更加激励了自己热爱唱歌的情趣,到了国外,许多朋友再见到我时,说我变得美了,这兴许验证了高尔基的名言:只有美的人才能唱得好歌。

《蝴蝶振翅》之二“读书”—让我当上了“学习毛选积极分子”

这个故事写的津津有味。文中写道:易经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俱进”……人生本该如此。但老三届⼈人常叹息:我们该长身体时,正赶上 “三年自然灾害”,该学习文化时,又赶上文革……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古人把我们现实的情景与心境,描述得淋淋漓尽致。

想到兄弟四分五裂,家破⼈亡(我哥67届高中、4中的、山西插队。我67届初中,13中的、陕西插队。我哥哥68年年12月走的,姥姥1969年1月去世,年73岁,弟弟2月去了了陕西,我3月到蔚县。)自己也远离北京,读到此处怎能不心神惊憾!所以,这曲子看一遍就背了下来了。

陕西插队同学来信(后来是工人日报美编)简单到只有王安石的四句诗:“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被风吹落。”自已经无语表达内心的苦闷,就借古诗发泄吧。

我想我们的学习,就像现在的幼儿一样,差不多都是从唐宋诗词开始的吧?

(俞增治和王正方在特钢工地,当放线工作照)

大家读书最苦是没有书源,而且是偷偷地学习。在蔚县时,开始只是在很⼩范围内交流,阿开、阿六、瑞麟、建国、二华子、嘉骧等。

《楚辞》《离骚》《庄子》《古文观止》等,都是那时开始接触的。

书中有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精彩世界,有振聋发聩的思想火光,有安抚心灵的诗词歌赋,让我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那时的我们饥不择食,只要有书就读。我从金长泰那里看到“黄帝内经”,从某某(记不清是谁)处看了了“上古史演义”,甚至,从一个蔚县民工那儿,手抄了一本残缺不全的“麻衣神相”。

里面的一句话:“命好不如运好,运好不如相好,相好不如好。”令我感到古代相面术里也有真学问。我还从民工嘴里得知,民间藏有奇书“奇门遁甲”,令心向往之。这些都为我以后学习易经阴阳五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刘敬民具有哲学天才和惊人的记忆力。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目标,却也把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及他们的代表作,读了了个遍。聊天谈话中,脱口而出的都是大师们的观点,以及当时对思想界的影响,从古希腊到近代哲人都非常熟悉。

于是,我也读了诸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卢梭,孟德斯鸠,弗洛伊德等等。甚至,有关文艺理论的书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没有地址的信》一类,也都来者不拒,读得津津有味。

名⼈名著的滋养,把心变得无限宽广,能无限柔软也能无限伸张,每天和人类的巨头交流,以古圣先贤为私塾先生,就像在干渴的沙漠遇到甘霖的浇润,不分酸甜苦辣咸,全部吸收。

是啊,知青们那时都是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文的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增长了对社会认知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受益终生!

诗⼈北岛和他的老三届工友们,在建筑工地上度过了了自己一段年轻的岁月。他称之为《青春的水泥》

是啊,人的一生总会给自己留下一些难以抹去的记忆。作为一群年过七⼗的“老三届”,其中多数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他们今生最大的情结,叫做“六建岁月”。

1969年当他们还是二十来岁的青年学生时,他们离开了了校园,没有参军,没有插队,却穿上了防水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脚穿大胶鞋,手握大风锤, 来到了山西和河北。

拿着学徒工的生活费,沒有休息日,风雨无阻的打炮眼,开山洞,从事当年的三线建设。他们像下乡知青一样,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战酷暑,斗严寒。他们同民工一起住的是简易工棚,睡的是二十四小时不熄灯的大通铺。

这是⼀群没有过插队的插队人。

想当年,他们在开凿三线工程的山洞时,一定不会想到,这段人生经历,会成为今天大家心中最深沉的一段回忆。

《青春的水泥》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读物之一,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与激情。这也是我读后最深的体会。

这,大概就是安智盛在书中所描写的蝴蝶效应吧?

七  律

题六建老照片

依稀四十九年前,底事回首入梦残。梦幻泡影犹在,伊人何处忆当年。燕赵萧瑟人已远,京华春暖月又圆。离别各作天涯客,相逢情依同根缘。

增治还告诉我,《青春的水泥》已经被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正式收藏。


写于2021年1月25日

波士顿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王兆嘉

实习编辑:黄雪倩

  

文/赵铁汉

赵铁汉,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陕西延长插队1970年转入内蒙兵团,1990年正式调回北京,从事文化教育、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2002年担任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诸多文章及文学作品。现任世界诗歌总会终身评委、好莱坞总社总顾问、荣获卓越终身贡献奖。现移居美国波士顿生活。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本刊活动

1、《人民作家》负责人应邀出席施耐庵故里白驹皎皎书苑首展仪式

⊙ 文学评论

2、对话——小说《开到荼蘼》

⊙ 文学人生

3、一群没有插过队的插队人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本刊动态

1、《人民作家》第一批会员名单

⊙ 会员动态

2、《人民作家》首批会员夏泽民被吸收为九江市作协会员

⊙ 编辑日志

3、打开邮箱遇见你(陈劲松)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