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蓬皮杜中心 | 在线艺术小课堂:跟着艺术流派云游馆藏佳作!

蓬皮杜中心 蓬皮杜中心 2022-04-21



疫情当前想必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亦被“困”在家里

在这足不出户的条件下

大家不妨跟着小编的

艺术史小课堂

通过 20世纪 极具代表性的 艺术流派

一起 云游蓬皮杜馆藏 吧!


*课堂前提示*


首先,让我们一同乘电梯来到蓬皮杜中心5楼展厅。可千万不要小瞧我们的5楼展厅,这里展示着蓬皮杜中心收藏的自1905年至1960年间的重要现代艺术作品呢!


蓬皮杜中心,巴黎,图片©Manuel Braun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小编精选出来的6个艺术流派逛逛现代艺术馆藏吧! *敲黑板:蓬皮杜中心此次的艺术史小课堂将为大家讲述维基百科以外绝对无法在网上随意搜索到的“囊中密史”以及各个流派背后的故事,大家赶紧认真听课啦!



*艺术史小课堂*



立体主义

对于立体主义的开创者—— 毕加索 和 布拉克 而言,画立方体并不是目的。他们寻找的是一些新的再现形式,不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为去世于1906年的塞尚举办的回顾展,以及非洲雕刻艺术的传播对立体主义的创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07年,毕加索完成了《阿维尼翁少女》,为立体主义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立体主义的特殊性在于:传统透视法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同视角的同时并置。借助任意的光线,物体和人物被锐利的角度分割在不同的平面上。色彩——已经被消减至单一的灰色和棕色——暂时让步于对切割体块的表现,主题则趋于消解。在这点上,立体主义者们尽管很接近抽象派,但他们拒绝成为抽象派。于是他们在画中加入了可以被识别的符号以及除颜料以外的材料。拼贴画便这样诞生了。布拉克贴上纸,毕加索贴上物品或物品的碎片,如此形成了一种“绘画-物体”。后来毕加索还进入雕塑领域,将雕塑从自身的材料、技术和传统主题里解放出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艺术家们的四散,标志着这场历史性运动的结束。但立体主义始终是 20世纪所有先锋运动的原动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前往展厅去看看

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吧!







在我们的11号展厅里,还展示着一幅毕加索的另一画作:《小丑》,虽然这件作品与他立体主义时期所创作的风格相差甚远,但其中隐含了许多画家的个人经历,在其友人自杀后,“小丑”的形象便逐渐出现在其画中......想听故事的完整版吗?大家可以搜索我们的小程序“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解锁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哦!

毕加索,《小丑》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的源起大概可以追溯到1911年左右。


这一年,康定斯基(Kandinsky)在德国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抽象绘画:《带圆的画》(Tableau avec cercle)。次年,库普卡(Kupka)在1912年的秋季沙龙上展出了一幅超过两米乘两米的作品《紫穗槐,两种颜色的赋格》(Amorpha, fugues à deux couleurs )。标题中的“赋格”(fugue)一词是音乐术语,它是包括康定斯基在内的许多抽象派画家常用的基本模式之一。 


1913年,马列维奇(Malevitch)宣称自己画了第一幅“至上主义”作品:一个白色方块上画了一个黑色方块。他所说的“至上主义”是指情感和精神超越物质的至高无上。1918年,他完成了最著名的绘画作品《白底上的白色方块》(Carré blanc sur fond blanc ),方块和无限融合在一起,失去了所有的物质意义。 


1917年,指责立体主义者没能完成他们自己的造型革命的 蒙德里安(Mondrian)在荷兰发起了风格派运动(De Stijl)。 和其他艺术家一样,蒙德里安之后也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经历了多年的反复与摇摆。 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1913年,他通过作品《圆盘》(Disque)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抽象艺术道路。他运用了绘画的光学方法,区别于康定斯基或马列维奇的唯灵主义。 


抽象绘画不再只是一种说法,它有自己的行动逻辑。 


无论是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还是摇摆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蒙德里安,

抑或经历了同样迷茫的德劳内,

他们的作品都一一在我们的展厅内

有所呈现哦,快看下图:


在我们的13号展厅里, 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纽约城》,可是艺术家70岁高龄时创作的。这时, 艺术家已在纽约度过了两年的流亡生活。而纽约城中,上百幢如棋盘般分布得井井有条的摩天大楼也让画家深深着迷。想知晓更多此件作品的细节,请搜索我们的小程序吧!:)

蒙德里安,《纽约城》

看完了抽象主义,快跟紧小编的步伐,我们再往前走走,去下几个展厅了解下达达主义吧!




达达主义

“达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2月诞生于多语言的中立国瑞士。拒绝以“爱国主义”之名行大屠杀之实的年轻作家、诗人、艺术家和退役军人从德国、罗马尼亚、阿尔萨斯和瑞士聚集到苏黎世,在当地成立了一个文艺活动社团“伏尔泰酒馆”。酒馆里回荡着雨果·巴尔(Hugo Ball)、理查德·胡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苏菲·托伯(Sophie Taeuber),以及汉斯·阿尔普(Jean Arp)挑衅且讽刺的声音。 


他们朗诵诗歌,演奏音乐,发明“同步诗歌”——在这种诗歌里,不同交战国的语言被混合到一起,这种违和感仿佛是战争冲突的局部缩影。其他有声的诗歌形式则受到了欧洲以外地区艺术的影响,它们被用来对抗扭曲的西方价值观和普世舆论。这些人不只是想毁灭现有的语言,他们想要重新发明语言。自发性、巧合、集体经历主宰了他们的创作,并跳脱出诗歌的范畴。他们戴着面具表演,创作传单、杂志、拼贴画、雕塑……“达达”一词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但最重要的是具有爆炸性意义,它代表虚无,道出了这场运动的本质。 


达达运动不但扩散到欧洲各地, 即便在纽约,达达精神多年来一直主导着一个由朋友组成的小团体。1921年,曼·雷(Man Ray)和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出版了杂志《纽约达达》唯一的一期。 


1922年,查拉宣布达达已死,但要等到1923年,这场运动才正式宣告结束。


让我们近距离赏析这些带着一腔热血、

拒绝逆来顺受的先锋们的作品吧。

我们的展厅里不但有

那个因钟爱下象棋

而时不时隐身于艺术圈以外的杜尚,

更有开创了独特绘画方式

“拓印法”的德国画家

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呢!




*有关于杜尚《泉》的作品详解,请大家自动移步到我们的小程序中获取更多内容吧!

杜尚,《泉》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始于1960年10月27日发表的《新现实主义团体成立宣言》,接着,在米兰、巴黎和慕尼黑的三场展览中又分别发表了三份宣言。1963年冬天,运动宣告结束。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是这场运动的理论家和组织者。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年的生活贫瘠,加上冷战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进行,巴黎的艺术生活被抽象派所占据。于是,在名字中援引社会现实主义时代里的“现实主义”不失为一种挑战。对于新现实主义而言(或许也可称为自然主义),城市及工业世界可能将会是现代人类新的本性,因此,现成物件和工业材料构成了新作品的原材料。 


艺术家们声称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立独行之处”:雷蒙德·海恩斯(Raymond Hains)和 雅克·维勒格雷(Jacques Villeglé)揭下城市里的招贴海报并把它们撕碎;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设计了一些可以自毁的雕塑;达尼尔·斯波利(Daniel Spoerri)盯上了剩饭剩菜;阿尔曼(Arman)收集垃圾桶里的日常用品并且以“满”(Le Plein)为名展出垃圾,而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则展示了“空”和非物质性;凯撒(César)把包括汽车架子在内的废料加以压缩;妮基·圣法勒(Niki de Saint-Phalle)通过射击“让绘画流血”;克里斯多(Christo)用汽油桶组成墙,把巴黎维斯康蒂街围起来并为此激动…… 新现实主义和纽约艺术家,特别是和 劳森伯格(Rauschenberg)和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交流频繁。他们在纽约举办了许多展览,1962年在西德尼·詹尼斯(Sidney Janis)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国际展览”被认为拉开了波普艺术的序幕。


新现实主义运动的艺术家们,

在二战结束后的大背景下

所创作出的作品

难免带着些许“愤恨与发泄”,

但这也造就了他们

敢于挑战、通过艺术发声而掀起的这场

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


以上图片中所呈现的是克莱因、妮基·圣法勒的代表作。永远停留在34岁的克莱因和在激流勇进的现实中不曾退缩的圣法勒,都是我们值得前去了解的先锋派人物,大家记得在我们的小程序中研读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哦!

左:克莱因《SE71,树,巨大的蓝色海绵》

右:圣法勒,《新娘》


接下来要讲的是波普艺术,这个最容易理解也是众多艺术流派中作品极其“抓人眼球”、“光鲜亮丽”的一派啦!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伦敦兴起。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将其定义为“大众的、短暂的、可丢弃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诙谐风趣的、性感的、荒诞的、魅惑的,以及商业的。”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在美国达到了顶峰。波普艺术家们反对战后抽象表现主义的霸权,他们又回到了具象艺术。他们以流行文化和消费社会为依据,从中借鉴约定俗成的代码、图像、媒介和生产模式。 


诚然,大量的消费品和技术的发展导致图像激增于包装上、广告里、大众刊物里和电视上……对于这种舒适的生活,回应它们的却是当时的政治与社会难题,包括核试验、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在赞扬和保持批判的距离之间,艺术家们对于“美国生活方式”公然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美国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的代表作是电影明星肖像系列和“电椅”装置系列;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绘制了可以看到点状网格痕迹的放大版漫画节选图片;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则制作了冰淇淋、薯条、汉堡形状的大型软雕塑,以及被用作反越战讲坛的雕塑《在坦克履带上(升起的)口红》;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在他的巨幅绘画中融入了广告的招贴画和照片;最后也不要忘了这场运动的两位先驱: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 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波普在造型上的效能与力量开始传到地球的另一端。它并非对西方消费主义的颂扬,而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颠覆语言。


谈到波普艺术,

怎能不提那个曾经

将丝网印刷玩转于其作品的沃霍尔,

把米奇重现在点状中利希滕斯坦呢?

他们的作品或许带有些许诙谐风趣与批判,

但也是彼时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必然产物。

但放在当下语境再次观赏,

不知会不会为你带来些新的思考呢?





在我们的10号展厅附近的走廊里,黑白丝网印上印着伊丽莎白·泰勒的画像,这便是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之一沃霍尔的作品。查看我们的小程序,了解更多此幅作品相关信息!

安迪·沃霍尔,《十个莉兹》




超现实主义

创立超现实主义这一流派的诗人们,首先是反叛者,但曾经也都是达达主义热烈的拥护者:1919年,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和菲利普·苏波(Philippe Soupault)合著的《磁场》(Les Champs Magnétiques)一书,可谓是在几乎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书写的。他们还与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共同主持《文学》(Littérature)这本刊物。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运动围绕着布勒东展开,使他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他学习过精神病学,对无意识和疯癫的状态特别感兴趣。无意识的表征与梦境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基础。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Premier 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 


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目的不在于创造独特的艺术作品,而是在于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在他们看来,真实与想象,理性与非理性,艺术与生活,不再相互冲突,它们一起构成了某种绝对的现实,某种“超现实”。布勒东将弗洛伊德(Freud)、托洛茨基(Trotski)和诗人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视为超现实主义的伟大先驱。他从洛特雷阿蒙1868年出版的《马尔多罗之歌》(Chants de Maldoror)里借用了这样一个选段“美,就像是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一张解剖台上的不期而遇”。 


超现实主义得以进入大众视野,要归功于造型艺术。乔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是公认的超现实主义美学奠基人。从其作品里获得灵感的艺术家们都试图减少意识的作用和意愿的干预。早期的例子有: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所使用的摩擦法和拼贴画,安德烈·马松 (André Masson)创作的无意识绘画(自动绘画)和 曼·雷 (Man Ray)的实物投影(无摄影机式摄影)。之后,米罗( Miró)、马格里特 (Magritte)和 达利 (Dalí)通过对不协调的各种元素进行重新组织,创作出了如梦境般的画面。这一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它持续发展到了60年代并且孕育了新的流派。


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不但想象力丰富,也是绝对的反叛者;

有些人,甚至举手投足之间也带着癫狂。

对,不要怀疑,小编说的就是达利。

在2012年,

我们蓬皮杜中心举行的达利回顾展中,

呈现了余120多幅油画、雕塑、摄影等作品,

一展这位西班牙艺术家的“天赋异禀”。

当然,除了达利,

我们还有——马格利特的作品

也齐列于馆藏之中,请慢慢细品下图:





达利,《威廉·泰尔》



威廉·泰尔是谁?达利又为何在创作此幅作品前被其父亲扫地出门?带着疑问,打开我们的小程序搜索更多答案吧!


*课堂后小结*


怎么样,通过这六个艺术流派的了解,大家有学到新知识吗?此次艺术史小课堂过后,倘若你觉得自己“深受其益”,那么请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下一期为大家带来其他流派及艺术家的讲解哦!


另外,这堂课里所提及的众多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大家都可以在我们的小程序“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中找到,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解锁更多作品详情吧!


 欢迎使用 

以上内容所用作品图片信息

*不包含现场图片


  1. Pablo Picasso, Femme assise dans un fauteuil Photo©Service de la documentation photographique du MNAM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Succession Picasso

  2. 左:Pablo Picasso, La Coiffeuse, 1911, huile sur toile, 33x46cm, Legs de Georges Salles, 1967, Paris, 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Cci Photo©Centre Pompidou MNAM.CCI/DIST.RMN-GP ©Succession Picasso

  3. 右:Pablo Picasso, La Sénénade; Mu couché la muscienne assise,04 mai, 1943 Photo©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DIST.RMN-GP ©Succession Picasso

  4. Pablo Picasso, Arlequin (Le peintre Salvado en arlequin) 1923, Photo©Jacqueline Hyde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Succession Picasso

  5. Piet Mondrian, New York City, 1942. Domaine public ©Ph.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6. 左:Max Ernst, Ubu Imperator Photo©ADAGP, Paris 2003

  7. 右:Marcel Duchamp, L.H.O.O.Q. (La Joconde) 1930, Photo©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succession Marcel Duchamp/ Adagp, Paris

  8. Marcel Duchamp, Fontaine, 1917/1964 ©succession Marcel Duchamp/Adagp, Paris ©C. Bahier/Ph.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9. 左:Yves Klein, SE 71, L'Arbre, grande éponge bleue, 1962 ©Yves Klein / Adagp, Paris ©G.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10. 右:Niki de Saint phalle, La mariée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 Adagp, Paris

  11. Roy Lichtenstein, Modular Painting with Four Panels, #4, 1969 Photo© Jacqueline Hyde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New York/ Adagp, Paris

  12. Claes Oldenburg, Ghost Drum Set (Batterie fantôme) 1972,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Claes Oldenburg

  13. René Magritte, Le double secret [1927], Photo©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 Adagp, Paris

  14. René Magritte, Le Modèle rouge [1935] Photo©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Adagp, Paris

  15. Salvador Dalí, Guillaume Tell 1930, Photo©Jean-Claude Planche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Salvador Dalí, Fundació Gala-Salvador Dali / Adagp, Paris

  16. 所有现场图片:©Centre Pompidou

 蓬皮杜中心(巴黎) 

每天11时至21时开放

每周四延长至23时(仅针对6楼的临时展览)

*每周二及5月1日闭馆

全价:14€

优惠价:11€

网络购票需+1€手续费

网络购票链接:

https://billetterie.centrepompidou.fr/content?lang=en9

*若网上提前订票,需根据网上订票时选择的时段参观

地址 :Place Georges-Pompidou, 75004 Paris

入口 :面向rue Beaubourg、近rue Saint-Merri一侧

地铁 :Rambuteau站(11号线),

           Hôtel de Ville站(1、11号线)、

           Châtelet站(1、4、7、11、14号线)

公交 :29, 38, 47, 75路

RER  :  Châtelet-Les Halles站(A、B、D线)

● 蓬皮杜中心 | 2020上半年精彩展讯来袭!

● 巴黎当前展览 | “波尔坦斯基--留痕时间”

● 重磅厚礼 | 小程序 “蓬皮杜中心参观助手” 现已正式上线!


蓬皮杜中心位于法国巴黎,拥有数量最庞大的欧洲现当代艺术藏品,是全球最大的两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更是巴黎文化之旅不容错过的景点,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将巴黎尽收眼底。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蓬皮杜中心官方微博 

Click on Read More to follow us on Weib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