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金才 | 关于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几点认识

杨金才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简介】

杨金才,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编。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典、奥地利和以色列等国家学习、访问研究,曾为美国哈佛大学交流博士研究生(1996-1998)、澳中理事会研究基金访问学者(2002)、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亚联董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2000)和Starr研究基金访问研究员(2004)、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系访问学者(2007 - 2008)。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1项(199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2000-2006,2009-2014, 2017 - 2022)、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子项目2项(2011、2014)、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2003-2008)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1项(2001-2009)。已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专著4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编、译著6部,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杨金才 教授

关于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几点认识

(本文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由“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推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 研究 ” 的 阶段性成果 。

 

21世纪以来, 外国文学研究势头劲猛,已呈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采用不同视 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 。 近年来,文学伦 理学批评和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以及相关概念和批评视角的运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一大批学者把理论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并进一步发展理论内涵。同样,以移民为主体的跨国、跨文化现象在新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中表现突出,不 断演绎新的文学命题并丰富了跨国界理论内涵,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跨国界研究理论(transnational studies)在最近十多年间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外国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当代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研究热点问题,把握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则不仅可以帮助我国读者以更多、 更新的视角来解读新世纪外国文学作 家、作品,而且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


新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 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 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正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言,作家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的同时,又发现文明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新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


进人21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基本格局是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显示了一些创新特点。作家们运用具有后现代标志的多种创作手法描写现实,表现出较为鲜 明的时代特色与开阔的文化视野。我们不妨可以从新世纪外国文学思潮动向和流派纷呈的特点入手,考察其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洗礼之后所呈现的不同发展新趋势,重点分析作家审美取向、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的变化、艺术新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力图揭示新世纪外国作家如何运用后现代艺术的各种元素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进一步拓展写作空间的艺术实践轨迹。美国的品钦(Thomas Pynchon)、莫斯罗普(Stuart Moulthrop)、英国的巴恩斯(Julian Barens)、 莱辛和品特,澳大利亚的卡斯特罗(Brian Castro)、俄罗斯的索罗金(Vladimir Sorokin)和秘鲁的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等作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继承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并开拓创新,其演绎的文学世界就是一个富有迷彩的多元文化符号系统 。


二、 历史拟写与历史题材文学的复兴



新世纪外国文学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创作的重心大都是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作家们在观照历史时特别注重反思,同时又不忘表现当下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充分地感受生活的重负,从容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以亦庄亦谐的笔触向世人揭示因人而异的文化纷争、身份焦虑与生命真诸,开启了历史题材文学的新局面。这就要求研究者深人探讨当代外国文学如何观照现实历史并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或推动历史的发展,具体包括文学怎样反应和再现社会历史现实等命题,进而思考作为创作语境的社会历史现实如何构筑宏观的创作背景以及如何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英国的克雷斯(Jim Crace)、麦克尤恩 (Ian McEwan)、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土耳其的帕慕克(Orhan Pamuk)、奥地利的耶里内克(Georg Jellinek)、德国的穆勒(Herta Muller)、 爱尔兰的希尼 (Seamus Heaney)、多伊尔 (Roddy Doyle)、美国的奥斯特(Paul Auster) 、 多克托罗 (E. L. Doctorow)、法国的让-克里斯托夫· 吕芬 (Jean-Christophe Ruffin)和俄罗斯的叶利扎罗夫(Alexsandr Matveyevish Yelizarov))、等作家对历史所做的反思和拟写都值得深人研究 。


三、 科技文明反思与生态文学新走向



21世纪克隆、 网络虚拟空间、开发太空的进程日益加快,人类因过于迷恋科技而有自我迷失之虞;日趋膨胀的人类中心主义被视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新世纪以来相当多的外国作家都对此做出了回 应,表达了各自的反思和生态意识。日裔英国作家石 黑一雄(Kazuo Ishiguro)、 加拿大的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 美国的德里罗(Don DeLillo)、 爱尔兰的班维尔 (John Banville) 、 澳大利亚的凯里(Peter Carey)、英国移民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 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的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等在21世纪创作的新作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科技文明的反思及其生态意识。


四、 消费 文化与都 市文学创 作



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交往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都市生活在消费文化的庇护下生长,于是都市这一概 念在新世纪变得格外显眼。作家们透过城市 “更美好 ” 的表象,敏感地捕捉生活的瞬间,看到繁华、便捷背后的不可控因素,展现了当代人迷失、衰败和无奈的情形;同时在新的历束时期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的思考和不同性别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法国的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英国的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史密斯(Zaddie Smith)、 库莱希(Hanif Kureishi)和日本的春上村树(Haruki Murakami)等 。


五 、 后 “9.11 ” 文学 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 “9.11 ” 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球性的反恐和后冷战思维逐步催生了一种具有反思生命意义、 深度观照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文本,或称之为后 “9.11 ” 文学 。 当代作家将 “9.11” 事 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巧妙地 处理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文学创作与历史叙事、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等诸多关系。后 “9.11 ” 文学集想象与反思于一体,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美国人的创伤记忆、心理承受和救赎轨迹。作为生命意识表现形式的人之生存境遇也是作家们乐于书写的题材。主要代表作家有罗斯(Philip Roth)、 厄普代克(John Updike)及其他新兴作家如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 奥尼尔(Joseph O'Neil)、 麦凯恩(Colum McCann) 等 。 研究后 “9.11” 文学应着眼于如何审视其创作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族裔差异、文类差异和政治立场差异并探讨全球化、文明冲突、历史记忆 以及民族身份建构等相关课题。


六 、 创作形式转 型与 审美追踪



新世纪外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革新与转 型,一方面秉承了后现代主义文学 的传统,继续援用杂糅、戏仿、拼贴和历史拟写等手段,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拓展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从创作形式、叙事格调等方面审慎地表达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研究者不应束缚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解读模式,而是把文学的主题研究和审美追踪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和挖掘文学的审美价值。


目前,我 国对21世纪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个案的作品分析居多,深人而系统的整体研究尚少,缺乏对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的总体观照。针对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我想就研究谈几点认识:


第 一 、 研究21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依然要从文本细读入手,一方面发现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可能转向,看看作品是否叙事格调上发生多重线路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挖掘具体文本意义同时,还要关注其中人物性格命运,进一步审视作家的立场和审美品格。第二、由于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现实生活的特征,有时我们并没认识到,但作家独具慧眼,能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研究时要关注作品可能潜在的民族精神、个人品德和道义精神 。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们用道德化眼光观照时,可能引发不同的争议,但这又是文学赐予我们的魅力,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第三、研究的视点不同, 但作品本身的视角也各不相同, 作家如何采用创作手法以至多种角色粉墨登场以及交叉运用叙事、人称演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编织别开生面的,具有充满各种矛盾的精彩故事都是我们讨论的极好话题。我们不妨巡视一下21世纪外国文坛上无论成名的老作家,还是正在成长中的优秀中青年作家,他们怎样用独特的视角造就了精彩的故事。第四 、 加强理论反思,从理论概念原点出发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所内蕴的地域特征和跨国界文化交融等命题,延展跨国界理论的批评视野,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并以地域、时间与空 间、族群与性属等为着眼点多层次、多维度探讨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 势。第五、 新世纪外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很有探索意味的作品,它们对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理病症的解剖,不仅进一步思考伦理关系,而且使社会情感关系复杂化,从而彰显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现实的穿透力和批判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辩证思考,确切的领悟作家作品中人性的精神穿透力与批判性 。


为此,期待外国文学界以敏锐的感受力,精细的文本阅读,开阔的理论视野,不断探索21世纪外国文学的新奥秘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张卫东 | 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伪装叙事

申丹|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

蒋承勇 | “理论热”后理论的呼唤——现当代西方文论中国接受之再反思

傅修延 |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