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双一流” 建设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

郭英剑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介绍: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 “杰出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英剑 教授


“双一流” 建设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 

作者:郭英剑


【本文原载于《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送。】

“双一流” 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简称。建设 “双一流” 高校是中国继 “211工程” 和 “985工程” 之后又一次宏大的国家战略,意义非凡。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历时两年之后,教育部于2017年9月21日正式公布 “双一流” 建设名单。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共有137所,其中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5所。在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没有一所外国语大学进入其中。进入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的名单中,也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


单就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来看,此次进入 “一流学科” 建设名单的高校有六所,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其中延边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属于自定,即相关学科是根据 “双一流” 建设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而其他四所高校的相关学科则是根据 “双一流” 建设专家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与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相比,“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入选的高校与之持平。入选 “中国语言文学” 的六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其中陕西师范大学为自定。若把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也纳入其中,那么进入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的高校还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进入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建设的高校只有六所,但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有42所。应该说,凡是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者,对其学校所有专业的未来发展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而这42所高校几乎都设有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因此从一所高校整体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即便外语学科没有进入一流建设学科,这些高校也都会重视或者至少不会忽视外语学科的发展,全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或多或少也都会带动外语学科的发展。


就此而言,无论是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六所高校,还是拥有外语学科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外语学科的光明前景与良好发展,无疑将会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必将带动全国高校外语学科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双一流” 将为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那么,在 “双一流” 建设中,外语学科如何才能做到世界一流?这是一个需要学界同仁共同思考的大问题。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诸如师资一流、教学一流、学生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之外,还有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首先,要高度重视外语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国外去留学或者游学,也不是派教师到国外去交流或访学等,而是指要拥有国际视野,注重国际标准,力争产生世界影响力。所谓国际视野,单从学科定位上看,是指将培养国际化人才,讲授、研究和传播中外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办学思路,并将这一办学思路付诸实施。“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是一种世界性学科,因此应该注重国际标准。所谓注重国际标准,是指作为非母语国家的外语学科,应该勇于将自身置于国际上母语国家和其他非母语国家的外语学科之列,应该在某些量化的指标上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和看齐,并在未来加以超越。但是,注重国际标准不是单纯地要从指标上超过其他国家的外语学科,更重要的是要在办学理念、教学实践、研究方法、学术专长上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作为终极目标,所谓的一流外语学科应该是人文学科中的典范并在世界上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要强调外语学科的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指的是中国学者对外语学科发展的独特认识和不同于他人的贡献。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美国学者有自己的贡献,英国学者有自己的贡献,日本与韩国的学者也都会有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2011年3月,我在清华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中提到,中国学者在中国从事欧美文学研究与欧美学者在欧美从事欧美文学研究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与欧美学者相比,我们怎样才能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从事具有独特贡献的学术研究呢?我认为,这个区别不能仅仅是语言的不同(欧美学者使用英语,而我们使用的是汉语);也不能仅仅是起到输入传播的作用(把欧美的东西译介到中国或者中文的语境中——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也不能单单是综述性地输出传播(用英语为欧美学者提供中国研究的状况分析——同样,这样的工作也至关重要)。


如何能够使用英语,即在英语的语境中反映中国学者对欧美文学的认识、理解、阐释,并对欧美文学研究提供中国学者的视角和解读,这或许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欧美文学研究学者认真思考或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无论以何种语言交流,就学术的基本要义与根本意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交流思想,在思想与语言两个层面上,思想性是本,语言居于次要位置。


换句话说,在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应该牢记:除了特例之外,中国的外语院系可能永远也无法把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英语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培养得像一个在英语国家生长的人那样,但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远见卓识,使其作为一个人、一个学者,与英语国家的人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外语学者和人文学者之所以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是因为对方看重的一定是其思想和观点,而非其他。当然,如果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那是如虎添翼,但若没有好的思想与观点,再好的口语表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最后,应该重塑外语学科的学科特点。应该将外语学科中的所有外语专业都视为一门学科,就像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一样,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既然是学科就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而应该涵盖更深层次的东西。


以英语专业为例,我曾经讲过,在当下的中国,全民学英语的大环境已经彻底淹没了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也致使英语专业的教学丧失了特点,甚至到了与非英语专业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并无二致的地步,并且伴随着外部与内部的变化,一切都被体制化了。这是阻碍今天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思考:英语专业应该如何与非英语专业区别开来?有怎样的区别?该学科应该走向何处?我以为,英语(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可以有多个方面,但其中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求其持有双重文化的立场:既能通过西方文化反省本土文化,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思考与评判西方文化。


总之,“双一流” 建设是中国外语学科难得的发展机遇。外语界同仁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中国的外语学科打造成具有中国学者独特贡献和世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外语学科。



相关推文:

学者睿思 | 郭英剑:一所大学,何以“伟大”?

学者睿思 | 郭英剑:网络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来上大学

学者睿思 | 郭英剑:科学与人文何以互为需要

学者睿思 | 郭英剑: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决定你的未来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别再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大学教学究竟有多重要?

欢迎关注《当代外语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