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动态 | 2014-2019年外国文学类C刊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导言

科研论文的引用频次及下载频次(阅读量)与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为帮助老师们了解学界研究热点,“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公众号特整理2014年至2019年外国文学类C刊引用频次前100名及下载频次前100名的学术论文清单,供老师们参考。


因平台容量有限,正文仅呈现外国文学类C刊引用量前50名的论文。如果您想获得外国文学类C刊引用频次前100名论文目录,请发送 “引用”到公众号后台。如果您想获得外国文学类C刊下载频次前100名论文目录,请发送“下载”到公众号后台。


说明:

1. 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时,将会列出所有与第50篇引用频次相同的文献。

2. 这份统计仅为单个期刊单篇文章最近5年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目录,并非学者个人所有文献的引用汇总。

3. 统计数据源于中国知网,排名依据知网自动排名。


来源 |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ID:wgwxwyyj123)

编辑 | 大卫


《当代外国文学》

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0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55条文献。


[1] 王守仁, 吴新云. 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 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读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1): 107-113.

 

[2] 许克琪, 马晶晶. 空间·身份·归宿——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家》的空间叙事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99-105.

 

[3] 曾艳钰. 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2): 5-13.

 

[4] 姜海佳, 张新木. 莫迪亚诺笔下的生存困境与记忆艺术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121-129.

 

[5] 翁冰莹, 冯寿农. 寻根与遗忘——试论莫迪亚诺《暗店街》的文学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125-131.

 

[6]任冰. 论艾丽丝·门罗的记忆书写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133-137.

 

[7] 姜红. 中国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154-164.

 

[8] 王素英. “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1): 131-139.

 

[9] 张连桥. “恍然大悟”: 论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反思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3): 70-76.

 

[10] 王微. 霍米·巴巴阈限空间思想刍议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2): 122-130.

 

[11] 刘倩. 戏仿手法与反讽意图——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对骑士文学的借用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3): 83-91.

 

[12] 玛丽莲·艾克, 郑立敏. 唯写作最真实——莫迪亚诺访谈录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166-169.

 

[13] 唐建南. 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2): 114-121.

 

[14] 尚必武.交融中的创新: 21世纪英国小说创作论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132-139.

 

[15] 姜礼福. 猫与女性的命运共同体——论欧茨《白猫》中的“凝视”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3): 20-25.

 

[16] 胡慧勇. 从“惊悚”到“经典”——麦克尤恩小说伦理道德危机主题探微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2): 85-92.

 

[17] 丁林棚. 论《羚羊与秧鸡》中人性与动物性的共生思想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2): 110-118.

 

[18] 王育平. 互文性与反讽: 论麦克尤恩小说《阿姆斯特丹》的叙事策略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72-79.

 

[19] 赵晶辉.《爱的进程》: 现实主义叙事中的后现代维度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117-124.

 

[20] 杨晓霖. 后现代视野下的空间自传叙事与自传叙事空间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132-144.

 

[21] 尚必武. 什么是叙事的“不可能性”?——扬·阿尔贝的非自然叙事学论略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 38 (01): 131-139.

 

[22] 刘海清. 论莫迪亚诺小说的诗性叙事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3): 117-124.

 

[23] 范雨涛. 艾丽丝·门罗小说《熊从山那边来》的多维解析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3): 144-151.

 

[24] 于文思. 沉默空间与自我确证——哈罗德·品特戏剧空间结构的现象学意义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4): 93-100.

 

[25] 刘丽芳, 李正栓. 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1): 114-119.

 

[26] 汪筱玲, 胡全生. 论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137-145.

 

[27]王薇.看与被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历史景观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3):46-54.

 

[28] 罗媛. 移情腐蚀与暴力呈现——评伊恩·麦克尤恩的《无辜者》[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4): 34-42.

 

[29] 张莉. 哀悼的意义——评巴恩斯新作《生命的层级》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1): 73-79.

 

[30] 苏忱.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1): 89-97.

 


[31] 郑丽. 善恶之网的挣扎: 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美德伦理研究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120-131.

 

[32] 蒋栋元. 为了忘却的记忆——《第十九个妻子》的创伤叙事研究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 37 (02): 31-37.

 

[33] 孔瑞. 论洛丽·摩尔《楼梯口的门》中的创伤叙事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43-50.

 

[34] 赵文书. 重复与修正: 性别、种族、阶级主题在《看不见的人》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变奏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03): 5-12.

 

[35] 姚臻. 谱写女性爱恋之书——论《指匠情挑》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92-97.

 

[36] 都岚岚. 错置与失落感: 论基兰·德赛《失落的继承》中的跨国身份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58-64.

 

[37]李昀. 后主体的伦理学僵局: 论《逃离》中的丧失主题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106-111.

 

[38] 朱莉. 囚徒·玩偶·自我——评《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14-19.

 

[39] 王卓. “主”“客”之困——论扎迪·史密斯新作《西北》中的空间政治和伦理身份困境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3): 99-105.

 

[40] 李贵苍, 黄瑞颖. 边缘性的嬗变——论《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的空间书写与身份认同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3): 63-69.

 

[41] 蒲若茜. 多元·异质·杂糅——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2): 161-168.

 

[42] 但汉松. 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5-14.

 

[43] 朴玉. 承载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论《愤怒》中的历史记忆书写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12-19.

 

[44] 王丽亚. 《抵达之谜》中的叙事视角与空间迷思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120-126.

 

[45] 欧阳灿灿. 叙事的动力学: 论身体叙事学视野中的欲望身体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1): 146-153.

 

[46] 郑佰青, 张中载. 安吉拉·卡特小说中的吃与权力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39-46.

 

[47] 刘白, 蔡熙. 论本雅明的城市空间批评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 36 (02): 140-146.

 

[48] 严春妹. 共同体文化的重构——《狼厅》和《提堂》中的克伦威尔形象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1): 80-88.

 

[49] 荆兴梅.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干预策略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1): 123-130.

 

[50] 王维倩. 圣杯何在——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的圣杯母题解读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15-21.


[51] 梁讯. 记忆与担荷: 论《坠落的人》中的主题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22-29.

 

[52] 彭青龙. 新世纪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趋向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3): 165-176.

 

[53] 肖志红. 约翰·契弗《猎鹰者监狱》的叙述结构与人生禁锢主题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26-33.

 

[54] 吕洪灵. 苏格兰文艺复兴与苏格兰小说的多样化发展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91-97.

 

[55] 林莉. 《安德鲁的大脑》解读: E. L.多克托罗访谈录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 35 (04): 161-165.


 

《俄罗斯文艺》

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0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96条文献。


[1] 傅星寰.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4-10.

 

[2] 季海宏. 皮尔斯符号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85-90.

 

[3] 张变革. 以情感唤醒理性: 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中的知识分子话语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2): 17-24.

 

[4] 江飞. 隐喻与转喻: 雅各布森文化符号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2): 83-91.

 

[5] 李正荣. 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诸事考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2): 4-16.

 

[6] 刘淼文, 赵晓彬. “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59-66.

 

[7] 安利红, 孙娜. 语篇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4): 84-91.

 

[8] 张栋. 作者的声音: 俄罗斯文献文学中的“变革”——以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未来纪事》为例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2): 25-32.

 

[9] 赵爱国. 俄罗斯符号学研究范式的百年嬗变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4): 102-112.

 

[10] 赵晓彬.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体小说的陌生化叙事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45-53.

 

[11] 刘玉宝, Т. Б. 马克拉科娃. 俄罗斯当代大众文学及其文学特质与社会功能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84-89.

 

[12] 金亚娜. 奇崛艺术世界的宏远历史投影——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23-32.

 

[13] 张杰. 《当代英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解析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25-129.

 

[14] 杨向荣.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溯源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60-66.

 

[15] 高建华, 曹爽.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及生命书写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3): 77-84.

 

[16] 张变革. 僭越与盲目的虚无图景——《群魔》中的虚无主义者群像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16-21.

 

[17] 杨玉波. 高尔基笔下的圣像画师及其宗教信仰的矛盾性——以自传体三部曲为例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65-70.

 

[18] Γ. 托洛拉亚, 谢周. 金砖国家长期战略: 俄方观点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123-129.

 

[19] 杨正. 阿斯塔菲耶夫与中国——纪念俄罗斯作家维·阿斯塔菲耶夫诞辰90周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77-83.

 

[20] 杨明明.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原乡意识与诗意怀乡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4): 19-24.

 

[21] 段丽君. 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暴风雪主题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4): 46-58.

 

[22] 张虎. 门罗与契诃夫——以女性书写为中心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2): 92-99.

 

[23] 刘宏. 利哈乔夫: 俄语与文化观念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3): 14-20.

 

[24] 郑永旺. 文明的对撞: 俄罗斯文学中的高加索主题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4-11.

 

[25] 姜磊. 高加索的俘虏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24-31.

 

[26] 李玉凤. 洛特曼的电影语言与艺术本文—以电影《英雄》为例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147-152.

 

[27] 高伟, 孙超. 浅析阿库宁侦探小说的多维叙事空间——以凡多林传奇故事系列小说为例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97-102.

 

[28] 周玉芳. 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对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131-137.

 

[29] 李静, 王永祥. 表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表达——雅柯布森的语符功能观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133-139.

 

[30] 董晓. 再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念的现实主义性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4): 34-41.

 


[31] 汪介之. 诗人的散文: 帕斯捷尔纳克的中短篇小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37-45.

 

[32] 杜国英.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意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17-23.

 

[33]夏忠宪. 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西方思想史语境下的莱蒙托夫及其创作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5-22.

 

[34] 黄晓敏. 莱蒙托夫创作中的圣经主题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44-51.

 

[35] 张变革. 莱蒙托夫创作中双重人性与浪漫主义文学精神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52-56.

 

[36] 荣洁. 洛特曼视域中的《童僧》与《宿命论者》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65-69.

 

[37] 纪薇. 罗赞诺夫文学批评中的莱蒙托夫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70-74.

 

[38] 于晓利.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17-123.

 

[39] 段峰, 马文颖. 纳博科夫与文学自译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3): 76-82.

 

[40] 张淑明. 末世与救赎—阿斯塔菲耶夫《牧童和牧女》新解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57-61.

 

[41] 吴萍. 从英雄主义到人道主义—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嬗变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62-67.

 

[42] 夏忠宪. 中国巴赫金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36-44.

 

[43] 武玉明. 互文游戏: 阿库宁创作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特征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90-96.

 

[44] 朱有义. 文本符号的解码与重构——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与标准化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144-150.

 

[45] 马卫红. 俄罗斯摇滚诗歌的文化阐释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93-97.

 

[46] 姜磊. 新文化生态与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俄罗斯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1): 14-21.

 

[47] 赵晓彬, 刘淼文. 什克洛夫斯基与“谢拉皮翁兄弟”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2): 85-91.

 

[48] 傅星寰.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的代码系统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8 (02): 72-83.

 

[49] 赵杨. 反乌托邦思想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体现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59-64.

 

[50]周玉芳. 巴赫金理论“对话”韩礼德模式——女性文体学视角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92-98.

 

[51] 吴萍. “对话”与“融合”: 塔·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互文性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104-109.

 

[52] 周启超.“俄罗斯形式论学派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117.

 

[53] 朱有义.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测试主体间对话性探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1): 86-91.

 

[54] 李葛送. 维果茨基净化理论的超越与陷阱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64-70.

 

[55] 王宗琥. 莫斯科VS彼得堡——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双城记”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11-16.

 

[56] 王英丽. 论《加略人犹大》的时空观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71-76.

 

[57] 朱达秋. 文化记忆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大帝形象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122-127.

 

[58] 李曙光. 皮尔斯与认知语言学: 影响何以实现?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91-98.

 

[59] 颜青. 皮尔斯符号传播理论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99-104.

 

[60] 尤·沃罗特尼科夫, 许宏. 俄语观念词典: 人的世界与周围世界中的人 (80个属于人的精神、心智和物质生活领域的概念)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153-160+139.


[61] 郑伟. 圣像之殇与人的复活 背道而驰的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与文艺复兴天主教绘画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2): 140-144.

 

[62]李正荣. 莱蒙托夫的英雄诗学——马的,或者骏马的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33-43.

 

[63] 武晓霞. 行动的诗人——论梅列日科夫斯基批评视野中的莱蒙托夫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57-64.

 

[64] 章小凤. 诗意化的二元对立——莱蒙托夫诗歌中的天空与大地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90-97.

 

[65]杨明明. 从文学史到文化符号学——洛特曼的莱蒙托夫文本诠释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30-135.

 


[66] 管月娥. 情感性、对话性、多维性——毕巧林形象“当代性”的符号学透视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36-141.

 

[67] 杨玉波. 莱蒙托夫在斯拉夫国家: 译介、研究与影响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51-159.

 

[68] 姜训禄. 中国的莱蒙托夫译介与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3): 160-167.

 

[69] 白杨. 老舍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4): 140-146.

 

[70] 唐可欣. 当代俄罗斯剧院中的契诃夫戏剧先锋导演艺术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4): 59-65.

 

[71] 成文艳. 俄罗斯的中国神话翻译与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1): 17-24.

 

[72] 佘晓玲. 鲁迅小说俄译研究述略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1): 38-47.

 

[73] 张磊.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精神“群空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36-42.

 

[74] 周珉佳. “万比洛夫之谜”在中国——论万比洛夫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发性价值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55-61.

 

[75] 张建华. “异样的”女人生存形态与“异质的”女性叙事——论彼特鲁舍芙斯卡娅的“女性小说”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62-69.

 

[76] 谢明琪. 纳博科夫遗作《劳拉的原型》之对话性解读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107-112.

 

[77]谢·卢涅夫, 刘锟. 金砖国家的合作潜力与文化文明因素 [J]. 俄罗斯文艺, 2014 (04): 133-140.

 

[78] 孙婷. 自我叙事,疗治自我—以维·阿斯塔菲耶夫的战争三部曲为例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50-56.

 

[79] 刘宏.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语言意识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140-146.

 

[80] 米·波波夫, 张蕾. 胜利的代价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84-86.

 

[81] 维·皮耶祖赫, 贾茜. 战争与和平 (节选)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87-98.

 

[82] 侯玮红. 巴比伦塔下的沟通与和解—俄罗斯影片《布谷鸟》解析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1): 74-78.

 

[83]Л. А. 戈戈季什维利, 凌建侯. 复调话语的渊源: 论巴赫金的宗教人类学第一原则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2): 18-27.

 

[84] 朱秋佳. 权力视阈下对《静静的顿河》的屏幕化解读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38-42.

 

[85] 张磊. 历史深处走来的“父亲”——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父亲影像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51-58.

 

[86] 王树福. 时间、方法与话语:俄罗斯戏剧“当代”概念考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82-92.

 

[87] 高荣国. 《别尔金小说集》的叙述者形象研究 [J]. 俄罗斯文艺, 2015 (03): 98-104.

 

[88] 李瑞莲, 王加兴. “边缘人”: 被放逐的局外人——《小底层》与《底层》的互文性解读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4): 4-11.

 

[89] 朱建刚. 普希金研究中一种被忽略的声音——略论卡特科夫的《普希金》 [J]. 俄罗斯文艺, 2016 (04): 41-47.

 

[90]傅星寰, 李俊学. 量子意识视域下的《夏伯阳与虚空》的后现代空间叙事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1): 29-36.

 

[91] 马卫红. 两个时代,两个海鸥——阿库宁对契诃夫《海鸥》的再创作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1): 37-42.

 

[92] 孙影.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出轨”[J]. 俄罗斯文艺, 2017 (02): 115-121.

 

[93] 吴琼. 罗赞诺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与超越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2): 66-75.

 

[94] 徐凤林.《罪与罚》与东正教——从第四部第四章说起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2): 16-23.

 

[95] 黄世权. 复调理论与现象学: 巴赫金思想方式探源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3): 105-112.

 

[96] 李雅君. 符号学视阈下电影《回归》的解读 [J]. 俄罗斯文艺, 2017 (04): 12-19.



《国外文学》

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0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62条文献。


[1] 周庭华. 逃离抑或回归——门罗的《逃离》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思 [J]. 国外文学, 2014 (03): 119-126+159-160.

 

[2] 杨金才. 《幸福过了头》: 叙述中的错位与记忆 [J]. 国外文学, 2015 (01): 111-117+159.

 

[3] 杨国静. 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暗恐 [J]. 国外文学, 2014 (01): 97-104+158.

 

[4] 周萍萍. 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哀愁、抗争到反叛 [J]. 国外文学, 2014 (02): 31-37+157.

 

[5] 徐振. 孤独的双生子——《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镜像关系 [J]. 国外文学, 2014 (01): 122-129+159.

 

[6] 王一平.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 [J]. 国外文学, 2015 (01): 74-80+158.

 

[7] 王建会. 种族操演性——族裔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J]. 国外文学, 2014 (03): 11-17+156.

 

[8] 王江. 疾病与抒情——《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J]. 国外文学, 2014 (04): 128-134+156.

 

[9] 刘岩. 生态女性主义的学理基础与批评范式反思 [J]. 国外文学, 2016 (01): 10-18+156.

 

[10] 陈红梅. 菲利普·罗斯: 在自传和自撰之间 [J]. 国外文学, 2015 (02): 78-86+158.

 

[11] 田颖. 恐惧之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阈限空间”阐释 [J]. 国外文学, 2015 (02): 103-112+159.

 

[12] 袁家丽. 论《动物园的故事》中的男性气质问题 [J]. 国外文学, 2017 (01): 89-96+159.

 

[13] 刘晓华. 世俗神秘主义——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神秘主义诗学 [J]. 国外文学, 2014 (01): 41-46+157.

 

[14] 傅燕晖.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的“责任”之说——从《夏洛蒂·勃朗特传》谈起 [J]. 国外文学, 2014 (02): 12-19+156.

 

[15] 霍士富. 芥川龙之介文学的时空哲学——《罗生门》论 [J]. 国外文学, 2014 (02): 143-151+160.


[16] 朱伊革. 论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诗学特征 [J]. 国外文学, 2014 (01): 71-80+158.

 

[17] 董晓烨. 《甘加丁之路》的空间模式与政治 [J]. 国外文学, 2014 (02): 82-89+158.

 

[18] 张小平.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论麦卡锡《穿越》中分形的空间构型 [J]. 国外文学, 2014 (04): 119-127+156.

 

[19] 陈香玉. 《中国佬》中的图像句子与视觉表征 [J]. 国外文学, 2015 (03): 131-138+160.

 

[20]欧阳灿灿. 隐喻的身体: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桥梁 [J]. 国外文学, 2014 (01): 11-18+156.

 

[21] 邹雅艳. 透过《曼德维尔游记》看西方中世纪晚期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J]. 国外文学, 2014 (01): 147-153+160.

 

[22] 毕晓. 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J]. 国外文学, 2014 (02): 3-11+156.

 

[23] 程心. 《波士顿人》和波士顿——亨利·詹姆斯的现实主义突围 [J]. 国外文学, 2014 (04): 93-102+155.

 

[24] 何畅. 柯林斯煽的是什么情?——《月亮宝石》中的科学话语 [J]. 国外文学, 2014 (04): 103-109+155-156.

 

[25] 胡蔚. 中国, 浮士德何为?——当代中国启蒙话语中的歌德《浮士德》 [J]. 国外文学, 2015 (02): 25-33+156-157.

 

[26] 陈红薇. 经典再写: 论莎士比亚在“后”文化时代中之存在 [J]. 国外文学, 2015 (02): 34-41+157.

 

[27] 李伟民. 从莎士比亚《麦克白》到昆剧《血手记》 [J]. 国外文学, 2015 (02): 42-51+157.

 

[28] 朱岩岩. 女性主义批评的“母矿”——《弗兰肯斯坦》的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J]. 国外文学, 2015 (04): 48-54+154.

 

[29] 王韵秋. 隐喻的幻像——析《可以吃的女人》与《神谕女士》中作为“抵抗话语”的饮食障碍 [J]. 国外文学, 2015 (04): 100-110+156.

 

[30] 王建会.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迁移”现象探究 [J]. 国外文学, 2015 (04): 111-118+156.


 


[31] 张小平. “混沌三明治”——论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迭代叙事 [J]. 国外文学, 2016 (02): 88-98+158-159.

 

[32] 孙婷婷. 玄怪文学在法国的兴起 [J]. 国外文学, 2014 (01): 27-33+156.

 

[33] 赵辉辉. “少女”身体意象的文化言说——以尤多拉·韦尔蒂作品为分析对象 [J].国外文学, 2014 (02): 126-134+159-160.

 

[34] 张沛. 王者的漫游——《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一场解读 [J]. 国外文学, 2014 (03): 57-66+157.

 

[35] 邵凌. 在一个怀疑的年代建构自我真实——库切近作《夏日》的叙事策略 [J]. 国外文学, 2014 (03): 145-152+160.

 

[36] 任昕. 诗性: 海德格尔诗学的内在精神 [J]. 国外文学, 2015 (03): 1-9+156.

 

[37] 綦亮. 伍尔夫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及其文化内涵 [J]. 国外文学, 2015 (04): 83-90+155.

 

[38] 黄怡婷. 游移: 基兰·德赛笔下的印度人 [J]. 国外文学, 2016 (04): 145-152+157.

 

[39] 王艳萍. 用故事建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洼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J]. 国外文学, 2017 (03): 103-111+159.

 

[40] 康澄. 文化符号学中的“象征” [J]. 国外文学, 2018 (01): 1-8+156.

 

[41] 刘建华. 玛里琳·鲁宾逊小说的文化力量 [J]. 国外文学, 2014 (01): 130-137 + 159 -160.

 

[42]  卢炜. 民族化与以顿代步——中国大陆济慈诗歌中译与一次关于诗体移植的讨论 [J]. 国外文学, 2014 (02): 46-55+157.

 

[43] 刘树森. 中国的惠特曼研究:历史与现状 [J]. 国外文学, 2014 (02): 20-30+156.

 

[44] 刘识萌.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障碍——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J]. 国外文学, 2014 (02): 116-125+159.

 

[45] 孙璐. 别样的建构——凯瑟《我的安东妮亚》和特纳边疆学说的比较阅读 [J]. 国外文学, 2014 (03): 77-84+158.

 

[46] 张亘. 性时代的书写——论韦勒别克的文学创作 [J]. 国外文学, 2014 (04): 24-33+153.

 

[47] 王继辉. 妖孽身份背后的旷世悲情——《贝奥武甫》中格兰代尔母子的隐秘身世 [J]. 国外文学, 2014 (04): 43-53+154.

 

[48] 张亚婷. 爱情·声誉·自然: 乔叟诗歌中的鹰 [J]. 国外文学, 2014 (04): 66-73+154-155.

 

[49] 刘明录. 无声的言说——论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品特式沉默 [J]. 国外文学, 2015 (01): 81-88+158-159.

 

[50] 金衡山.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冷战氛围下知识分子与美国的认同 [J]. 国外文学, 2015 (02): 52-62+157.

 

[51] 欧光安. 对话形式与身份焦虑——叶芝的《乌辛漫游记》再解读 [J]. 国外文学, 2015 (02): 123-134+159.

 

[52] 陈庆勋.《荒原》与塔罗牌 [J]. 国外文学, 2015 (03): 89-97+158.

 

[53] 钟志清. 乌托邦想象:第一部现代希伯来小说《锡安之恋》 [J]. 国外文学, 2015 (03): 139-146+160.

 

[54] 李琼. 底层空间、自我和语言——解读《末世之城》的绝地生存 [J]. 国外文学, 2016 (01): 106-113+159.

 

[55] 赵佳. 让-菲利普·图森小说中的断片诗学 [J]. 国外文学, 2016 (01): 143-152+160.

 

[56]段枫.犯罪小说的叙事内核及其伦理考量[J].国外文学,2016(02):31-38+157.

 

[57] 顾明生. 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的艾滋病创伤叙事 [J]. 国外文学, 2016 (02): 99-106+159.

 

[58] 黄艺聪. 越界的叙事者——《微暗的火》中的可能世界模型 [J]. 国外文学, 2016 (02): 118-126+159.

 

[59] 王玮. 艾米莉·狄金森空间化的诗歌形式创造 [J]. 国外文学, 2016 (03): 103-110+159.

 

[60] 任兵. 戴维·洛奇小说《换位》中的性别空间 [J]. 国外文学, 2016 (03): 111-118+159.

 

[61] 徐彬. 卡里尔·菲利普斯《外国人》中的种族伦理内涵 [J]. 国外文学, 2016 (04): 127-136+157.

 

[62] 王卉. 《西北》中的后帝国忧郁症和欢快文化 [J]. 国外文学, 2017 (01): 133-142+160.

 

《外国文学》

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0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59条文献。


[1] 周怡. 艾丽丝·门罗与短篇小说艺术 [J]. 外国文学, 2014 (05): 62-73+158.

 

[2] 王宁.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J]. 外国文学, 2014 (01): 96-105+159.

 

[3] 郑佰青. 西方文论关键词: 空间 [J]. 外国文学, 2016 (01): 89-97.

 

[4] 尚必武. 非自然叙事学 [J]. 外国文学, 2015 (02): 95-111+159.

 

[5] 殷企平. 西方文论关键词: 共同体 [J]. 外国文学, 2016 (02): 70-79.

 

[6] 刘岩. 男性气质 [J]. 外国文学, 2014 (04): 106-115+159.

 

[7] 周敏. “我为自己写作”——唐·德里罗访谈录 [J]. 外国文学, 2016 (02): 141-152.

 

[8] 艾尔莎·考克斯, 刘启君.“回音往复”: 艾丽丝·门罗小说《亲爱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 [J]. 外国文学, 2014 (05): 50-61+158.

 

[9] 童明. 互文性 [J]. 外国文学, 2015 (03): 86-102+159.

 

[10] 李楠. 《大都会》: 机器与死亡 [J]. 外国文学, 2014 (02): 82-89+159.

 

[11] 隋红升. 男性气概 [J]. 外国文学, 2015 (05): 119-131+159-160.

 

[12] 罗伯特·撒克, 沈晓红.“引人遐想、耐人寻味的叙述”——读艾丽丝·门罗的《恨、友谊、追求、爱和婚姻》 [J]. 外国文学, 2014 (05): 41-49+157-158.

 

[13] 刘意青. 写在艾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 [J]. 外国文学, 2014 (05): 30-40+157.

 

[14] 陈后亮. 伦理学转向 [J]. 外国文学, 2014 (04): 116-126+159.

 

[15] 陶家俊. 忧郁的范农,忧郁的种族——论范农的种族创伤理论 [J]. 外国文学, 2014 (05): 131-139+160.


[16] 程锡麟. 西方文论关键词:黑人美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2): 106-117+159.

 

[17] 程虹. 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 [J]. 外国文学, 2014 (04): 28-35+157.

 

[18] 赵军涛. 门罗《逃离》中的叙事时间策略 [J]. 外国文学, 2016 (04): 69-76.

 

[19] 蒋怡. 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J]. 外国文学, 2014 (06): 110-119+159-160.

 

[20] 李伟. 未治愈的创伤——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的创伤书写 [J]. 外国文学, 2014 (01): 134-140+160.

 

[21] 王丽亚. 后殖民叙事学: 从叙事学角度观察后殖民小说研究 [J]. 外国文学, 2014 (04): 96-105+158-159.

 

[22] 陈榕. 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 [J]. 外国文学, 2016 (06): 93-111.

 

[23] 刘彬.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动物伦理及其困惑 [J]. 外国文学, 2015 (01): 144-151+160.

 

[24] 韩启群. 西方文论关键词: 物转向 [J]. 外国文学, 2017 (06): 88-99.

 

[25] 李明明. 西方文论关键词: 媚俗 [J]. 外国文学, 2014 (05): 111-122+159-160.

 

[26] 申丹. 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曼斯菲尔德《心理》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J]. 外国文学, 2015 (01): 27-39+157.

 

[27] 许庆红.“作为修正的写作”——里奇女性主义诗歌的政治与美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1): 14-22+157.

 

[28] 王晓路. 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批评 [J]. 外国文学, 2014 (03): 96-104+159.

 

[29] 吴玲英.《失乐园》里的撒旦与基督教的恶魔传统 [J]. 外国文学, 2014 (06): 62-71+158.

 

[30] 于雷. 爱伦·坡小说美学刍议 [J]. 外国文学, 2015 (01): 51-61+158.


 

[31] 殷企平. 想象共同体:《卡斯特桥镇长》的中心意义 [J]. 外国文学, 2014 (03): 44-51+157-158.

 

[32] 沈安妮. 反对蓄意的象征——论《埋葬的巨人》的中性写实 [J]. 外国文学, 2015 (06): 75-81+159.

 

[33] 刘岩. 西方文论关键词: 第二性 [J]. 外国文学, 2016 (04): 88-99.

 

[34] 刘岩. 女性身体的文化规约与意义重建——巴特勒和伊里加蕾的身体书写 [J]. 外国文学, 2015 (04): 128-134+160.

 

[35] 何李新. 齐泽克的赛博空间批判 [J]. 外国文学, 2014 (02): 135-142+160.

 

[36] 陈俊松.“身处危险的年代”——德里罗短篇小说中的恐怖诗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3): 3-11+157.

 

[37] 冯伟. 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英国的“法律”建构 [J]. 外国文学, 2014 (04): 127-133+159.

 

[38] 陈榕. 《血色子午线》中的哥特式边疆与男性空间 [J]. 外国文学, 2014 (04): 62-75+158.

 

[39] 穆杨. 揭示“权力之眼”——评当代戏仿对《白雪公主》母题的瓦解 [J]. 外国文学, 2015 (01): 62-70+158.

 

[40] 胡谱忠. 多元文化主义 [J]. 外国文学, 2015 (01): 102-110+159.

 

[41] 王桃花.《永续年金》的凝视机制和主体身份建构 [J]. 外国文学, 2014 (02): 3-10+157.

 

[42] 金莉. 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 [J]. 外国文学, 2014 (02): 90-105+159.

 

[43] 曾艳钰. 西方文论关键词: 纽约知识分子 [J]. 外国文学, 2014 (02): 118-127+159-160.

 

[44] 毛凌滢. 风景的政治——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J]. 外国文学, 2014 (03): 70-78+158.

 

[45] 王轻鸿. 仪式 [J]. 外国文学, 2015 (06): 91-98+159.

 

[46] 乔国强. 贝娄: 一位伟大的跨世纪作家 [J]. 外国文学, 2015 (06): 48-57+158.

 

[47] 周颖.《女房客》中的女画家 [J]. 外国文学, 2014 (06): 32-43+157-158.

 

[48] 朴玉. 找寻诗意栖居之地——《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的“地方”诗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5): 74-80+158.

 

[49] 张琼. 族裔、文化与情感的动态建构——论任璧莲的《世界与小镇》 [J]. 外国文学, 2014 (05): 140-148+160.

 

[50] 徐彬. 奈保尔《河湾》中“逃避主题”的政治伦理内涵 [J]. 外国文学, 2015 (03): 69-76+158.

 

[51] 杨向荣. 图像转向 [J]. 外国文学, 2015 (05): 110-118+159.

 

[52] 吴远林. “用视觉去思考”——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视觉艺术 [J]. 外国文学, 2015 (05): 15-22+157.

 

[53] 张建华. 重新融入世界文学谱系的俄罗斯文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2): 30-39+157.

 

[54] 周敏. 西方文论关键词: 媒介生态学 [J]. 外国文学, 2014 (03): 105-114+159.

 

[55] 王安, 程锡麟. 西方文论关键词: 语象叙事 [J]. 外国文学, 2016 (04): 77-87.

 

[56] 车琳. 法国当代“新虚构”小说——兼论昆德拉小说中的“新虚构”色彩 [J]. 外国文学, 2016 (03): 49-57.

 

[57] 杨金才. 文本杂糅背后的历史隐喻——论麦凯恩《舞者》的叙事策略 [J]. 外国文学, 2016 (05): 3-11.

 

[58] 张剑. 西方文论关键词: 田园诗 [J]. 外国文学, 2017 (02): 83-92.

 

[59] 汪民安. 何谓“情动”? [J]. 外国文学, 2017 (02): 113-121.

 


《外国文学评论》

引用量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1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96条文献。


[1] 程朝翔. 理论之后,哲学登场——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新趋势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4): 221-238.

 

[2] 申丹. 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 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71-86.

 

[3] 王一平. 《英格兰,英格兰》的另类主题——论怀特岛“英格兰”的民族国家建构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78-89.

 

[4] 姜小卫. 他者的历史: 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101-115.

 

[5] 侯铁军. “茶杯中的风波”: 瓷器与18世纪大英帝国话语政治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2): 32-50.

 

[6] 刘晖. 布尔迪厄的文学社会学述略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3): 169-183.

 

[7] 李尚宏. 奥古斯特·威尔逊系列剧中神话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3): 215-228.

 

[8] 杨靖. “疾病的隐喻”: 梭罗论健康与自然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44-57.

 

[9] 周敏. 作为“白色噪音”的日常生活——德里罗《白噪音》的文化解读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202-211.

 

[10] 徐德林. 乡村与城市关系史书写: 以情感结构为方法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4): 60-77.

 

[11] 顾舜若. 从书名“坠落的人”看《坠落的人》中的死亡书写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148-163.

 

[12] 周铭. “上升的一切必融合”——奥康纳暴力书写中的“错置”和“受苦灵魂”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1): 49-64.

 

[13] 陈西军. 笛福笔下的中国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1): 169-187.

 

[14] 程心. 时尚之物: 论伊迪斯·华顿的美国“国家风俗”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187-201.

 

[15] 李丹玲. 《千万别让我走》中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3): 201-215.

 

[16] 王国彪. 朝鲜“燕行录”中的“华夷”之辨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7 (01): 33-49.

 

[17] 李树欣. 划界与越界: 《微物之神》中的空间叙事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190-199.

 

[18] 李明明. 关于媚俗 (Kitsch)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213-226.

 

[19] 赵勇. 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一种解读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178-196.

 

[20] 范劲. 格里高尔的“抽象的法”: 重读《变形记》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44-63.

 

[21] 段枫. 《快乐王子》中的双重叙事运动: 不同解读方式及其文本根源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2): 177-190.

 

[22] 张雯. 另一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招魂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65-77.

 

[23] 陈勇.“真相的政治”——论莱昂内尔·特里林的奥威尔批评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201-214.

 

[24] 谢海长. 论华兹华斯的诗与科学共生思想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4): 193-205.

 

[25] 陈方.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双重人”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1): 156-168.


 

[26] 钱兆明. 史蒂文斯早期诗歌中的禅宗意识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58-70.

 

[27] 李立丰. 当经验记忆沦为文学记忆: 论村上春树“满洲叙事”之史观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36-49.

 

[28] 刘立辉.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77-90.

 

[29] 郑永旺. 傻瓜与疯子的合体——索科洛夫《傻瓜学校》的块茎叙事研究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2): 160-176.

 

[30] 史菊鸿. 从苏珊的“实体”问题看库切的主体观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4): 215-228.

 

[31] 刘晖. 从趣味分析到阶级构建:布尔迪厄的“区分”理论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7 (04): 48-67.

 

[32] 王升远. “文明”的耻部——侵华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天桥体验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5-23.

 

[33] 但汉松. 洛杉矶、黑色小说和60年代: 论品钦《性本恶》中的城市空间和历史叙事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2): 24-38.

 

[34] 耿幼壮. 唯美、道德、政治——读伊格尔顿的《圣奥斯卡》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4): 128-139.

 

[35] 蒋天平. 《阿罗史密斯》中的殖民医学与帝国意识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1): 33-48.

 

[36] 王冬青. 想象“磕头”: 英帝国的身体政治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1): 116-129.

 

[37] 王玮. 不一样的移民叙事——论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历史系列剧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2): 43-57.

 

[38] 萧莎. 吉卜林的身份焦虑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2): 128-145.

 

[39] 王东风. 五四初期西诗汉泽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2): 218-237.

 

[40] 张陟. 《蓝登传》与斯末莱特的不列颠帝国想象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91-104.

 

[41]李尚宏. 看不见的冲突另一方——论《栅栏》的双重结构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165-177.

 

[42] 李建英. 以诗歌“改变生活”——博纳富瓦论兰波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3): 209-220.

 

[43] 程巍. 夏洛蒂·勃朗特: 鸦片、“东方”与1851年伦敦博览会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64-120.

 

[44] 冯伟.《等待戈多》与西方喜剧传统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173-186.

 

[45] 梁展. 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 (04): 5-43.

 

[46] 申丹. 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 卡夫卡《判决》中的双重叙事运动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1): 97-122.

 

[47] 孙柏. 神话学的完整图景: 重读罗兰·巴尔特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2): 148-159.

 

[48] 郑佳. 《日诞之地》中的地理景观: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3): 155-168.

 

[49] 殷企平. “多重英格兰”和共同体: 《荒凉山庄》的启示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4 (03): 110-125.

 

[50] 徐红霞. 华兹华斯的《远游》与十九世纪英国国民教育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6 (04): 123-138.

 

[51] 冯定雄. 罗马中心主义抑或种族主义——罗马文学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J]. 外国文学评论, 2017 (02): 183-204.

 

《外国文学研究》

引用频次前50名论文目录  


注:因多篇文献与第50篇文献引用频次相同,故共列56条文献。


[1]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 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8-13.

 

[2]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 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6): 10-19.

 

[3] 杜明业. 《别让我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3): 60-67.

 

[4] 傅修延. 论音景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5): 59-69.

 

[5] 尚必武. 一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解读(英文)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5): 26-36.

 

[6] 耿幼壮. 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5): 73-80.

 

[7] 韦清琦. 知雄守雌——生态女性主义于跨文化语境里的再阐释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2): 145-153.

 

[8] 方幸福. 被过滤的克隆人——《千万别丢下我》人物性格及命运解析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2): 104-111.

 

[9] 李蓝玉. 西方《都柏林人》研究概观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5): 166-172.

 

[10] 刘舸, 李云. 论刘慈欣《三体》及对阿瑟·克拉克的接受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2): 133-141.

 

[11] 江少川. 写作是为了独立——哈金访谈录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6): 1-6.

 

[12] 刘建军.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构建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14-18.

 

[13] 赵炎秋. 伦理视野下的西方文学人物类型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24-28.

 

[14] 邓颖玲.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的回忆叙述策略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4): 67-72.

 

[15] 尚必武. 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 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3): 53-63.

 

[16] 樊星, 雷登辉.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评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3): 168-172.

 

[17] 黄曼. 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锋——《饥饿游戏》中的伦理选择及其启示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134-140.

 

[18] 赵毅衡. 论虚构叙述的“双区隔”原则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2): 136-144.

 

[19] 吴笛. 追寻斯芬克斯因子的理想平衡——评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19-23.

 

[20] 刘茂生, 王晓兰. 王尔德童话的伦理判断与价值发现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86-92.

 

[21] 丁林棚. 《使女的故事》中的话语政治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1): 91-100.

 

[22] 杨和平, 熊元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的道德批判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2): 49-58.

 

[23] 王垠喆. 论库切小说《耶稣的童年》中的好客(英文)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1): 35-44.

 

[24] 陈义华, 王伟均. 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2): 162-168.

 

[25] 王立新. 作为一种文化诗学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29-33.

 

[26] 曹春茹. 朝鲜文人对明代文学接受与批评的儒学化特色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157-163.

 

[27] 朱振武. 丹·布朗小说的伦理抉择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5): 37-45.

 

[28] 刘宏宇. 《亲爱的生活》: 一种拉康式心理学图景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2): 158-162.


 

[29] 聂素民. 《一九八四》: 一部隐喻社会政治的伦理小说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1): 120-123.

 

[30] 曾军. 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对巴赫金理论的借鉴和改造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1): 133-139.

 

[31] 胡涛. 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3): 37-45.

 

[32] 央泉. 英雄还是恶魔:《白鲸》主人公亚哈形象新解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3): 110-118.

 

[33] 董洪川.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34-39.

 

[34] 张建军. 从《人性的污秽》看菲利普·罗斯的身体意识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1): 77-89.

 

[35] 傅淑琴, 袁雪生.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空间建构——以《一位女士的画像》和《美国人》为例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6): 67-73.

 

[36] 吕超. 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伦理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1): 34-40.

 

[37] 苏晖. 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的嬗变——以《望岩》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为例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6): 53-61.

 

[38] 朱立元, 李创. 略论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中大地、太阳、月亮意象的解读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1): 124-132.

 

[39] 解友广. 当下的创伤理论:凯茜·凯鲁斯访谈(英文)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2): 1-6.

 

[40] 殷企平. 英国文学中的音乐与共同体形塑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5): 58-68.

 

[41] 林玉珍.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新高度——“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1): 161-167.

 

[42] 王宁. 易卜生与世界主义: 兼论易剧在中国的改编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4): 110-119.

 

[43] 王宁. 作为历史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兼论莎士比亚历史剧对我们的启示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6): 8-15.

 

[44] 丁冬, 杨金才.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唯愿你在此》中的空间释读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78-85.

 

[45] 钟蕾. 火车意象的二重奏: 赖特俳句中的黑人美学与和谐生态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36 (04): 127-133.

 

[46] 黄晖, 张连桥.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国际学术话语的新建构——“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6): 165-169.

 

[47] 张建华. 身份认同危机与21世纪俄罗斯小说叙事伦理、文体的重构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3): 35-44.

 

[48] 于艳玲. 价值与超越: 创伤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评《创伤理论的未来: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4): 168-170.

 

[49] 王薇. 《坠落的人》和《恐怖分子》中恐怖分子的伦理选择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5): 50-57.

 

[50] 张和龙, 韩海琴. 《金钱——绝命书》与《伦敦原野》中的情色叙事及其反讽张力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 38 (05): 69-77.

 

[51] 申利锋. 《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3): 87-94.

 

[52] 牛红英. 野蛮人的朝圣之旅——论D. H. 劳伦斯的乌托邦思想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37 (05): 120-129.

 

[53] 隋红升. 莫里森《慈悲》对西方传统女性气质的伦理反思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 39 (02): 93-100.

 

[54] 马特. 从缺席到在场:生态批评的城市维度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 39 (04): 54-62.

 

[55]聂珍钊. 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 39 (05): 26-34.

 

[56] 赖艳. 石黑一雄早期小说中的日本想象 [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 39 (05): 44-52.



相关信息回顾
人才招聘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招聘简章
会议信息 | 2019年外国文学(及相关)学术会议汇总
会议信息 | “跨界与散播:全球化语境下的北欧文学”会议(一号通知)
会议信息 | 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首届专题研讨会  交融与互鉴:新时期中国英语诗歌研究新趋势
期刊信息 | 《当代外国文学》2019年第2期目录
重要消息 | 2018、2019诺贝尔文学奖将在今年同日揭晓
期刊信息 | 《外语教学》2019年上半年(前三期)目录汇总
期刊信息 | 《外国文学》投稿须知与体例说明及2019年1-3期目录
期刊信息 | 《外国文学评论》投稿须知与注释体例及2019年1-2期目录
期刊信息 |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指南及2019年1-3期目录
期刊信息 | 《俄罗斯文艺》投稿须知及2019年1-2期目录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