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傅浩著《叶芝诗解》【互动赠书】

导言

为方便老师们开展科研工作,“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同国内知名出版社及专著作者和译者合作,拟不定期推荐文学理论、研究专著、译著等同外国文学研究相关的高品质书籍。敬请期待!


我们公益荐书,欢迎知名出版社和我们联系合作。


我们本期推荐的好书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傅浩著《叶芝诗解》


【赠书规则】

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前1名读者提供包邮赠书1本;另外,我们会选出获赞数未进入前1但最走心的1条留言,也包邮赠书1本。【注:如有非正常手段刷赞嫌疑且不能提供凭证,取消获赠资格。】

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2月6日下午18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傅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近代语言中心荣誉客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专业英语诗学研究,兼及梵语、拉丁语、法语、日语等文学翻译。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距离》《秘密》、杂文集《子时》、文学研究专著《叶芝评传》《英国运动派诗学》、文学与翻译评论集《窃火传薪》《说诗解译》、译著《叶芝诗集》《英诗华章》《二十世纪英语诗选》《阿摩卢百咏》《约翰·但恩诗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选》等数十种。曾获梁实秋文学奖、袁可嘉诗歌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傅浩 研究员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本书选取爱尔兰大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诗作89首英语原文,配以汉语译文,逐首详加解说,意在为汉语读者提供一种对叶芝其诗其人的理解和认识。形式融合中外注疏学传统而有所发扬,解说不拘一格,紧扣作品,不作无端发挥。方法有破有立,内外研究结合,摈弃所谓意图谬误之说,而以探究作者本意为鹄的,采用文本分析法细读作品,力求无微不至,同时从诗人自注、自传、回忆录、日记、书信、随笔、小说、剧作、广播稿等一手资料,以及诗人传记、亲友回忆、文学传统、历史事实等背景资料中发掘旁证。见解不乏独到之处,往往发人所未曾发,必要时亦顺便指出国内外叶芝研究者的谬误。作为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特色的叶芝研究专著,本书信息丰富,表述平实,可谓雅俗共赏,可供文学创作者借鉴,研究者参考,教学者使用,爱好者消遣。


作品简介


推荐理由


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研究专家兼译者傅浩精心力作。

 

首部汉语叶芝诗选详解,基于第一手资料,直指诗人创作本意;配有48幅插图,直观诗人创作背景。

 

内容翔实,文笔细腻,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

 

推荐理由


著作目录


插图目录

绪论:解说的必要

叶芝年表

精选文献

叶芝诗解

 

选自Under the Moon/ 《月下》(1882-1894)

 

A flower has blossomed

一朵花开了

 

选自Crossways/ 《十字路》(1889)

 

The Stolen Child

被拐的孩子


To an Isle in the Water

去水中一小岛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经那些柳园往下去

 

选自The Rose/《玫瑰》(1893)

 

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

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


The Rose of the World

尘世的玫瑰


A Faery Song

仙谣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湖岛因尼斯弗里


When You are Old

在你年老时


The White Birds

白鸟


A Dream of Death

梦死


The Countess Cathleen in Paradise

女伯爵凯瑟琳在天堂

 

选自The Wind Among the Reeds/ 《苇间风》(1899)

 

Into the Twilight

到曙光里来


The Song of Wandering Aengus

漫游的安格斯之歌


The Song of the Old Mother

老母亲之歌


The Lover mourns for the Loss of Love

恋人伤悼失恋


The Secret Rose

隐秘的玫瑰


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

他冀求天国的锦缎


The Fiddler of Dooney

都尼的提琴手

 

选自In the Seven Woods / 《在那七片树林里》(1904)

 

The Arrow


The Folly of Being Comforted

感到安慰的愚蠢


Adam's Curse

亚当所受的诅咒


The Happy Townland

快乐的镇区

 

选自The Green Helmet and Other Poems / 《绿盔及其它》(1910)

 

Words

文字


Upon a House shaken by the Land Agitation

关于一幢被土改运动动摇的房子

 

选自Responsibilities / 《责任》(1914)

 

Running to Paradise

奔向乐园

 

选自The Wild Swans at Coole/ 《库勒的野天鹅》(1919)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一位爱尔兰飞行员预见死亡


The Fisherman

钓者


Men Improve with the Years

人随年岁长进


His Phoenix

他的不死鸟


On being asked for a War Poem

有人求作战争诗感赋


Upon a Dying Lady / 关于一位濒死的女士


I. Her Courtesy

一、她的温文尔雅


II. Certain Artists bring her Dolls and Drawings

二、某些艺术家给她带来玩偶和线描画


III. She turns the Dolls’ Faces to the Wall

三、她把玩偶的脸转向墙壁


IV. The End of Day

四、白天的结束


V. Her Race

五、她的家族


VI. Her Courage

六、她的勇敢


VII. Her Friends bring her a Christmas Tree

七、她的朋友们给她带来一棵圣诞树

 

选自Michael Robartes and the Dancer / 《麦克尔·罗巴蒂斯与舞者》(1921)

 

Easter, 1916

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The Rose Tree

玫瑰树


On a Political Prisoner

关于一名政治犯


The Second Coming

再度降临


A Prayer for my Daughter

为女儿的祈祷


To be Carved on a Stone at Thoor Ballylee

拟刻于巴利里碉楼一块石头上的铭文

 

选自The Tower / 《碉楼》(1928)

 

Sailing to Byzantium

向拜占庭航行


Leda and the Swan

勒达与天鹅


A Man Young and Old / 一个男人的青年和老年


V. The EmptyCup

五、空杯

 

选自The Winding Stair and Other Poems / 《旋梯及其它》(1933)

 

In Memory of EvaGore-Booth and Con Markiewicz

纪念伊娃·郭尔-布斯和康·马尔凯维奇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fter

十九世纪及以后


Coole and Ballylee, 1931

库勒和巴利里,1931


For Anne Gregory

为安·格雷戈里作


At Algeciras – A Meditation upon Death

在阿耳黑西拉斯——沉思死亡


Words for Music Perhaps / 或许可谱曲的歌词


XVII. After Long Silence

十七、长久沉默之后


XVII. Mad as the Mistand Snow

十八、像雾和雪一般狂


XX. ‘I am of Ireland’

二十、“我来自爱尔兰”


A Woman Young and Old / 一个女人的青年和老年


I. Father and Child

一、父与女

 

选自Parnell’s Funeral and Other Poems/ 《帕内尔的葬礼及其它》(1935)

 

Supernatural Songs / 超自然之歌


I. Ribh at the Tomb of Baile and Ailinn

一、瑞夫在波伊拉和艾琳之墓畔


II. Ribh denounces Patrick

二、瑞夫驳斥帕垂克


VI. He and She

六、他和她


IX. The Four Ages of Man

九、人的四个时期


X. Conjunctions

十、合象


XI. A Needle’s Eye

十一、针眼

 

选自New Poems / 《新诗》(1938)

 

Lapis Lazuli

天青石雕


Imitated from the Japanese

仿日本诗


Sweet Dancer

甜美的舞女


The Three Bushes

三丛灌木


The Lady’s First Song

贵妇的第一支歌


The Lady’s Second Song

贵妇的第二支歌


The Lady’s Third Song

贵妇的第三支歌


The Lover’s Song

情郎的歌


The Chambermaid’s FirstSong

侍女的第一支歌


The Chambermaid’s Second Song

侍女的第二支歌


A Crazed Girl

发疯的女孩


To Dorothy Wellesley

给多萝西·韦尔斯利


The Curse of Cromwell

对克伦威尔的诅咒


Roger Casement

罗杰·凯斯门特


Come Gather Round Me Parnellites

帕内尔派,聚集到我身边来


The Great Day

伟大的日子


Parnell

帕内尔


What was Lost

失去之物


The Spur

马刺


The Pilgrim

朝圣者


A Model for the Laureate

给桂冠诗人的范本


Those Images

那些形象

 

选自Last Poems / 《最后的诗》(1938-1939)

 

Under Ben Bulben

布尔本山下


Cuchulain Comforted

得到了安慰的库胡林


The Statues

雕像


Long-legged Fly

长足虻


Politics

政治

 

附录

后记

诗题索引

 

著作目录


著作节选


绪论(节选):

解说的必要


爱尔兰大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晚年曾在家里给一些朋友朗读自己的新作《瑞夫驳斥帕垂克》(“Ribh denounces Patrick”, 1934)。读毕,他问他们懂不懂,弗兰克·欧康纳(Frank O’Connor, 1903-1966)回答:“不,我一个字也不懂。” [1] 另有人猜测说,如是作答者也可能是茉德·冈(Maud Gonne, 1866-1953)。[2]


由此可见,叶芝的诗作在刚刚问世时就有人不懂,那自然就需要解说。在当时,人们还有可能向作者本人求解,但在作者去世已久的今天,他的作品想必就更难懂了,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求解呢?

 

一、由谁解说?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平时我们在听或读到一段话却不甚明白时,本能地会问发话者或作者而不是问旁人:“你说的这是什么意思?”作者当然最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这是公认的常识。然而,自从苏格拉底以诘问难倒了诗人们以来,作者并非总是清楚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在文学评论界也成了公认的常识。[3] 有些文学研究者从而认为,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说也未必权威,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未必始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写的文字所有的隐含意思。这也许是个心理学问题,但更可能是个立场问题。大概所有作者都不会承认评论者比自己更懂自己都写了些什么吧。曾经有人问诗人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说:是否诗人对自己的作品解说得最好呢。他回答说:这要分两个方面:关于作品的内容或意思,肯定是作者自己最清楚,解说得最好;至于作品的好坏,或艺术质量的高低,作者的评价就未必可信。[4] 诗人罗伯特·洛厄尔(Robert Lowell, 1917-1977)虽然谦逊地承认 “一首诗的作者不一定是解说其意思的理想人选。他像任何其他人一样,可能会搅乱、不诚实和有所隐瞒,” 但并没有放弃仅属于作者的最后权威,“我能够描述而别人无法描述的是我写诗的背景”。[5] 就连 “新评论者”(the New Critics)主将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也说:“文学艺术家……相比于其他艺术家,是自己的艺术的较好评论者;很可能现在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诗歌评论者就是诗人了。” [6] 无疑,既有创作经验又有广博系统的文学知识,也就是说,兼为评论者或学者的作者是最接近理想的作品解说者。但是,这样的作者却少而又少,大多数作者不是知识不够全面,就是对自己的艺术还不够自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说,只会做不会说,而且做不到完全客观地看待自己,所以他们的解说往往差强人意。再说,每一件作品都由作者本人来解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大多数作者并不愿意公开解说自己的作品,而宁愿让作品自己说话,例如诗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


那么,退而求其次,作者的至亲知交是否较为合适?作为知情人,他们对作者的生活和创作也许了解得较多,但他们未必具有文学评论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有如 “齐人之妾”,在感情上可能会偏私作者。所以说,这些人中未必就能产生解说作品的上佳人选。


至于一般读者,由于各人知识结构不同,其解说的可靠程度也各不相同。古印度传统文论就把读者按照 “审美反应水平” 分为如下几等:一、阿阇梨(ācārya),最熟练的读者;二、班智达(paṇḍita),学者;三、薄可陀(bhakta),虔信者或仅仅是热心者;四、萨陀罗那加那(sādhāraṇajana),平庸之人;五、阿尔波布提加那(alpabudhi jana),无智之人。[7] 有了这样的分类,以谁的解说为最权威,就不言而喻了。就像面对一件古董,许多收藏爱好者都能说出种种见解,但只有真正有经验的行家才能根据种种证据准确无误地鉴别真伪。行家的解说之所以值得信赖,具有权威性,不是因为他仅仅知道眼前这件具体器物的收藏和传承情况,而是因为他在同类器物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点,甚至制造方法等方面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行家见多识广,可资参照的知识较为系统,其判断当然就相对可靠些。


类似地,兰色姆把 “受过训练的” 文学评论者分为三类:一、文学艺术家本人。如前面提到过的,他们可能是 “最好的诗歌评论者”,但他们的评论愈专注于 “技巧效果” 才愈有价值。二、哲学家。他们应该懂得艺术的所有功用,但他们倾向于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长于理论概括,而拙于对具体作品,尤其是技巧效果的分析。三、大学文学教师。他们是 “有学问但没有批评能力的人”,可能 “终其一生都在汇编文学资料,却极少或从不从事文学评价活动”。[8] 这些基本上相当于古印度人对读者分类的前三种。其中后两种应该是没有资格为他人解说的,或者说只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吧。


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 40-104?)回应同行的批评说:我才不在乎呢。我做菜是为了讨好食客,而不是为了讨好厨子。[9] 这可以说是一种面向大众的科普态度。但要让内行人也佩服,才有可能成为 “诗人的诗人”。一般食客只知道菜好吃,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吃。同样,不懂创作的评论者一般不会触及创作过程和机制的核心秘密,即兰色姆所谓 “技巧效果”,在这方面就只能隔雾看花、隔靴搔痒。所以,同样是解说者,若论懂不懂创作,也还是有等级之分的。我们不妨仿效古印度人的做法,把解说者分级如下:一、有创作实践经验的评论专家,包括前面所说的兼为评论者的作者,好比能吃会做的厨子。在最佳状态,其解说鞭辟入里,能搔到痒处,对作者原意有较深的同情理解和洞见,用语平常但是内行话。二、没有创作实践经验的评论专家,好比只会吃不会做的美食家或鉴赏家。其解说往往搬弄理论,掉书袋,讲逻辑,充满行话但未必真内行,似是而非,似到未到。三、不懂创作只略懂评论的评论者,好比一般收藏爱好者。其解说大多自抒胸臆,感慨万千,偶有一中。四、不懂创作只略懂评论却没有审美眼光的评论者,好比买椟还珠的外行,其解说可能涉及一切,唯独与文学无关。五、既不懂创作又不懂评论也没有审美眼光的评论者,好比买假古董的上当者,其解说听似头头是道,自说自话,却无一句是自己的话。


当然,言论自由,人人都可以对一件作品说三道四,但听信谁的,相信多数人还是会有所选择的,就像在美术馆或博物馆,常常会看到一位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或教师给一群观众或学生解说展品,旁观者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偷听,而不会理会旁边夸夸其谈的普通人一样。


总之,理想的解说者应具备以下素养:一、见多识广。即对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历史和具体产品,甚至相关领域的状况有较全面系统的直接或间接知识。二、能说会做,或曰修说兼通。即在专业领域内不仅有理论,而且会实践,是有经验的内行,不是隔雾看花的外行。三、明辨卓识。即既有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又有披沙拣金的鉴别能力;既有透彻通达的洞察能力,又有高屋建瓴的概况能力。四、善解人意。即富有同情的理解力,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知人之智,对人性和人心有深刻的认识,但不感情用事。五、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即像一个本分的译者,总是站在作者身后,不抢镜,既不仰视又不俯视,而是平视作者,立场客观,态度审慎,不臆测,不妄评。

 

二、解说什么?

 

十九世纪以降,二十世纪以前,西方抒情诗大率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注重自我表现,突出诗人个性,尤以浪漫主义者为最。而那时流行的一类诗歌评论也大多认为诗中的发言者“我”即是诗作者本人,而以探求基于作者生平的诗作本事为能事,甚至本末倒置,直以钩索作者隐私为旨趣。此之谓传记型评论,丹麦人格奥尔格·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 1842-1927)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ain Currents in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 1890)即其中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纪以来,渐有反潮流涌现。1919年,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一文中明确提出诗歌创作要 “去个性化”。[10] 所谓去个性化,其实不外乎把显露个性的因素,或曰个人隐私,掩饰隐藏起来。这种思想的形成似乎与艾略特本人的个性和私生活有关。相应地,随后崛起的所谓 “新评论者” 就开始强调作品的自主性,创作者的 “去个性化” 说到了评论者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 “去作者” 说。这类 “新评论” 主张最有代表性的集中表述是小韦姆塞特与比尔兹利(William K. Wimsatt Jr. & Monroe C. Beardsley)合作的《意图谬见》(“The Intentional Fallacy”, 1946)一文。他们认为:

 

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可得而作为评判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亦不可欲; 诗作既不是评论者的又不是作者的(它一出生即脱离了作者,在世上漫游,而他无力对它有所图谋或控制)。诗作属于公众。 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取决于公众;作品是由作者之外的东西来衡量的。[11]

 

割断了作者与作品的天然联系,那又如何确知作品的意思呢?据他们说,有三类证据可以用来做决定。其一是内在的,也是公共的:它是通过诗作的语义和句法,通过我们惯常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法、字典以及作为字典资源的所有文献,总之通过构成语言和文化的一切而发现的;其二是外在的,也是私人的或独特的:不属于作品的一部分,包括诸如诗人如何或为何写此诗之类种种创作背景情况(出自日记、书信或访谈等)。其三是介乎前二者之间的:有关作者的性格,或有关作者或其所属小圈子赋予词语或话题的私人或半私人性含义。不过,他们承认,三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很明显。他们似乎主张注重第一类,而稍稍兼及第三类证据。他们继而举柯尔律治(Samuel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和艾略特等诗人的作品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实际评论中,虽然 “在每首诗背后都有大量生活、大量感触和内心经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创作该诗的动因,但是在语言文字亦即智性构造,亦即诗作中,却永远无法也无需获知”。他们认为 “对诗的分析和解说” 是 “真正而客观的评论方法”,而“对传记或本事的探究”却不是“评论性的探究”。[12]总之,作品是独立自主的文本,其意思产生自语言文字本身的一致性;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可知也不必知,故解说文本以追寻作者本意为指归是一种谬见。


那么,这样的解说充分可靠吗?作者的本意真地不可知也不必知吗?小赫施(E. D. Hirsch, Jr.)在《解说中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1967)和《解说的目的》(The Aims of Interpretation, 1976)二书中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前一本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章 “为作者辩护” 中,作者列举了种种流行的文本自主论观点,并逐一予以驳斥,通过缜密的推论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他的首要贡献在于对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最早于1892年指出的意思(meaning)与意义(significance)之区别做了充分阐发。所谓意思是指文本所代表的、作者通过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文字符号所表示的东西;意义则是指意思与个人、观念、情境或任何事物的关系。对于读者(包括作为读者的作者),前者是不变的,后者则有可能随时代和环境变迁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他批驳了 “作者本意不可知”、“除了文本所说,作者意图无关紧要”、“作者往往不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等论点。他运用类似的二分法,把作者本意与作者意图区分开来:前者是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公开的、可与人分享的,后者则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全部私人心理经验;前者是可知的,而后者是不可知的。所以,所谓作者意图应指其在文本中实现了的意图(即作者本意),而不等于作者内心的愿望。既然文本的意思是由作者意图赋予的,那么文本就不可能独立自主;正确的解说应符合作者原意,如果不顾作者原意,解说就会因人而异,漫无标准,达不成共识。人不可能表达没有表达的意思,却可能表达没有意识到的意思。就像人不是对自己所有行为都有意识一样,他对自己表达的所有意思也不是都有意识。但是,注意到与没有注意到的意思之间的区别不同于已表达与没有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无论有意识与否,都是文本的意思,文本的意思无疑是由作者决定的。[13]


的确,如果放逐了作者,仅凭约定俗成的语言准则来重构作品文本的意思,那就有诸多可能,而没有对错标准可言,因为书写符号只是实际语言的记录,缺乏语气、语调、语境、身体语言等相关因素,往往一段文字的记录可能有不止一种意思的理解。例如:“喜欢上一个人”这句话,阅读时会因强调不同字词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另外,实际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而相对来说,书写符号却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或说法,不同时代的人理解的意思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叶芝在晚期诗《天青石雕》(“Lapis Lazuli”, 1936)中不止一次用到了 “gay” 这个词:“Of poets that are always gay”;“They know that Hamlet and Lear are gay”;“And those that build them again are gay.” [14] 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载,此词作为形容词,表示男性同性恋之义,始见于厄赛因(N. Ersine)编纂的《地下和监狱俚语》(Underworld & Prison Slang,1935)一书,但直到1960年代,这一词义才在英语世界大行其道,而此词的常用义 “欢快”、“明快” 等反倒开始显得老旧过时了。如果把叶芝这些诗句理解成有关同性恋的描写,岂不是与作者原意大相径庭?尽管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完全讲得通。实际上,犹如文学创作中会有时代错位的描写,文学评论中亦不乏以今解古的误读。这些都是由于创作者或评论者知识不足造成的。


无疑,文本的文字意思就是作者本意的体现。那么,正确的解说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瞄准作者本意的。就如同翻译,假如没有了原文作为比照标准,那就形同创作,无所谓对错了,因为即便是同题创作,也不可能有意思完全相同的两篇作品。解说之能事就是要尽可能正确还原和表出作者本意,至于参酌己意加以评价和评说则属于评论的事了。可以说,符合作者本意的解说才是正确的解说,亦即最好的解说,因为 “解说者如同任何其他人,受发言的基本道德义务所制约,即须尊重作者的意图。因此,在道德意义上讲,作者本意即 ‘最好的意思’ ”。[15]


诚如小赫施反复强调的,意思是属于(of)文本的;意义则是文本对于(to)文本之外任何语境的。[16] 例如,艾略特的长诗《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甫一问世,就被评论者解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代人精神异化的表现,堪称一部面临西方文明的衰朽,渴望秩序、寻求新生的现代神话。艾略特本人却说:“形形色色的评论者恭维我,把此诗解说为对当代世界的批判,的确,视之为一部重要的社会批评之作。对我来说,它只不过是个人对生活的毫无意义的抱怨宣泄罢了,只是一通有节奏的牢骚话。” [17] 作为读者(包括艾略特),他们所说的都是这首诗对于他们的意义,而非这首诗本身所具有的意思;他们都是在评说,而非解说。意义可以有多种,因人而异;意思却只有一种是对的,即作者本意。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作为作者的艾略特显然并不同意或容忍他人对己作的误读误判,尽管他力倡作品自主说。


推荐语


出版信息

书名:叶芝诗解

作者:傅浩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开本:16

页数:686

字数:546千

印刷工艺:精装

书号:978-7-5446-6759-3

定价:148.00元


出版信息



【赠书规则】

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前1名读者提供包邮赠书1本;另外,我们会选出获赞数未进入前1但最走心的1条留言,也包邮赠书1本。【注:如有非正常手段刷赞嫌疑且不能提供凭证,取消获赠资格。】

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2月6日下午18点。




附言
如果您想得到包邮赠书,请在文后留言,
我们为符合条件的读者包邮赠书
如果您想先睹为快,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


  欢迎关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文推荐

好书推荐 | 蒲若茜教授等著《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

好书推荐 | 外研社 “外国文学研究文库第三辑” 新书出版!

好书推荐 | 南京大学出版社《激情如初:凡·高、普鲁斯特、伍尔夫等》【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上海三联书店《梵语佛经汉译的传统》【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上海译文出版社《苏珊·桑塔格全传》【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上海交大出版社《布宁小说诗学研究》

好书推荐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语诗歌名篇鉴赏》

好书推荐 |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出品、张翎著《三种爱》

好书推荐 | 外研社出版、刘岩教授等著《性别》【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阿根廷小说《七个疯子》【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麦克林著《黑暗天堂》【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上海交大出版社《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互动赠书】

好书推荐 | 外研社出版、韦清琦教授与李家銮博士著《生态女性主义》【互动赠书】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