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社区生活探索 | 健康篇

2050研究院 看见景观 2023-09-06

浙江省未来社区是以构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基本单元为宗旨,对传统城市社区的体系化重构、对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是基于5~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核心,以“三化九场景”为指引,通过数字社会高效组织未来生活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具有美好生活、美丽宜居、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创新创业、和睦共治等六大独特内涵。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PART ONE

什么是健康场景?

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健康场景”以“全民康养”为核心,面向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进行研究与实践。场景理论从健康生活、优质医疗与幸福养老三方面出发,制定了倡导健康风尚、完善社区养老以及提升社区医疗的实施策略,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方面有着深远意义。


面向全人类与全生命周期,构建“全民康养”的未来健康场景。解决社区医院“看得起”但“看不好”、养老设施与服务缺失、健康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的痛点。






PART TWO

国外健康社区

评定标准


健康社区是“健康场景”营造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也是“健康城市”的细胞工程,研究健康社区的评定标准对“健康场景”营造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健康社区标准具有制定时间较早,且已经过一定时间验证,我们对其评定机制、标准条款进行对比总结,作为实施“健康场景”策略的参考与借鉴。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孟丹诚在《基于场景理论的健康社区营造》一文中对美国、加拿大与英国的健康社区标准的对比与总结,概括其评定标准特点如下:


美国《WELL健康社区标准》认为健康社区营造应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居民多方参与共建,从生态环境、运动健康及居住环境三方面出发,评定社区健康程度。

加拿大《健康社区实践指南》从发展模式、生态自然、人文社会与政策机制四方面探讨健康社区,《指南》实践过程中强调多学科的组织合作。
英国《健康安全促进》认为应借助社区的内生力量营建健康社区。措施包括:强化社区组织、构建志愿者团队、加强合作与交流、保障社区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高效利用。






PART THREE

通过场景营造实现

未来社区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目前国内“健康”需求的现状,我们重新想象社区的未来健康,从空间的物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思考健康场景。


▲健康社区场景营造模型



基础环境基底


城市蓝绿网格 
 将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连接 在区域尺度上完善蓝绿服务格网 提升灾难防御力及恢复力

水体系统(“蓝”)与绿地系统(“绿”)的构建,对于重构城市生态循环格局至关重要。


未来社区的建设应该与城市界面中已有的蓝绿网格相连接,依附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


一方面增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口袋花园及街旁绿地建设;另一方则以海绵单元为基础,实行点、线、面多层次的互通循。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城市+社区“生态蓝绿线管理模式,达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一体化,让未来更绿色,更持续,更宜居。


▲STOSS底特律未来城 

STOSS景观都市主义公司为底特律市构思的新颖开放空间框架:景观系统围绕一系列蓝色和绿色廊道进行构建,形成了一个新的相互关联的区域网络,使城市环境更为健康。如今“车本位”的交通方式使道路拥堵与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自行车曾是国内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今天在很多发达国家,骑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行人、自行车道是是街道、社区开放空间中的活力组成部分,通过将步道与不同性质的土地相连,为骑行者提供连续直接的道路等,提高街道活力。

  

 低碳慢行系统 

创设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系统减少碳排放量
如今“车本位”的交通方式使道路拥堵与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自行车曾是国内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今天在很多发达国家,骑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行人、自行车道是是街道、社区开放空间中的活力组成部分,通过将步道与不同性质的土地相连,为骑行者提供连续直接的道路等,提高街道活力。

▲《共享单车如何影响城市》


我们鼓励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通过布置具有连贯性、不受交叉路口或建筑妨碍并能连接重要目的地的慢行道,提高出行便捷度。

社区微气候  重塑社区微气候

  通过光、温、水、气调节康养适宜的环境


人体时刻都在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微气候是影响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种植具有抑菌、滞尘、吸收热能、增加湿度的效果;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等可持续水景营造,调节社区水循环;除此之外,合理布局建筑间距、选择环保的铺装材料等温度调节。

▲WELL健康社区标准


《WELL健康社区标准》对空气、水、光与热舒适都制定了严格的评价条件,只有达到相应分数才能被认证为健康社区。

 

生物多样性


以社区绿地空间为基础进行局部微环境的修复及改造为动植物预留更多宜居的角落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从已有的自然保护区,延续扩展并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间之中。

从结合社区中各类绿地空间,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打造适合动植物栖息的自然环境;到增设社区生态保护设施,提高社区生物多样性;再到创建一系列公众可参与的活动,都是通过进行社区生物多样性实践,塑造双赢且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恢复社区微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北京高密度社区小微花园


北京中关村街道小微花园在社区居民、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逐渐成型。花园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种植有适宜的植物,能够吸引相应的动物,共同营造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复合生活场景 

多龄化的人口结构与多元化的生活内容有助于激发社区活力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


 一个活力多元的社区,人是核心。人口结构多龄化对该区域的社会环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多龄化的人口结构衍生出丰富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我们更需注重第三空间的打造,如社区公园、社区商业等。丰富社区业态,让人们能在5-15分钟便捷的生活圈便捷的生活圈内产生各种多元的社交活动。


▲多龄化混合居住社区,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的混居社区,便以多样的户型带来了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将混合居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社区的环形内街串联各式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城市界面有理发店、商店等公共业态空间,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与城市共融的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儿童、年轻人和老人的多元交流,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增加了社区的整体活力。


 

可持续生态建筑 

以建筑为载体
通过新型材料将自然资源转化
为室内外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生态建筑的本质是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能在建筑系统中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平衡的建筑环境。当我们把建筑视为能源转换的载体,它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利用价值。
屋顶是建筑的第五立面,有研究表明屋顶绿化后的室内温度较绿化前可下降3-5.3℃,同时可以延缓各种密封材料的老化,增加屋面的使用寿命。若城市的屋顶绿化率达到70%以上,其上空的CO2将下80%,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对热岛效应有显著改善。MVRDV受鹿特丹市政府委托并与”鹿特丹屋顶节“共同策划的这一“屋顶开发指南”共研发了130种屋顶场景,不仅说明了对屋顶空间的再利用设计有助于解决城市土地稀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还阐述了屋顶开发项目的建造与适宜场地的选择等实际问题。

▲MVRDV《屋顶开发手册》


太阳是大自然免费的资源,利用太阳能技术,可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丹麦的可持续幼儿园—太阳屋通过设计和材料的应用,将阳光转化能量,提供自然光照、暖气以及热水的供应,冬天一半的供暖需求由窗户满足。太阳屋每年的产能比消耗的能源还多,预估可在40年内还清生产其建筑材料欠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债务。

▲丹麦可持续幼儿园-太阳屋


也许在当下这样的投入成本会比较高,但从长久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长期回报的投资。


 

社区雨水循环系统 

从屋顶到地面形成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
提高社区的雨水循环力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海绵城市的角度,社区是城市“大海绵”的细颗粒,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区的雨水循环力,注重“渗、滞、蓄、净、排”的理念。
从空间上减少只可观但不具备生态链的水景设计,多营造雨水花园、植物农场等可交往空间,不仅能提高社区的蓄水力,避免内涝,又能促进居民的参与和互动性。在屋顶材料的选用上,可选择集水最佳的金属、粘土、混凝土为基面材料,以保证雨水的水质。其次为提高地面的雨水渗透性,需适量减少社区中的硬质地面,多采用渗水砖、鹅卵石等简易路面。
在植物选择上多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加社区中有效的边缘渗透性空间,以耐湿、耐涝的植物群落搭配种植,便于雨水的渗透收集。


▲金地植物图书馆研发&金地余姚项目落地


在金地植物图书馆的研发中,我们受皮耶特·奥朵夫和他的野趣花园启发,主张让植物回归主角位。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兼顾景观效果,形成六大植物模块,其中芒芒野趣、花花世界、静谧森林、梦幻雨林的应用能为社区的雨水循环助力。





定向属性空间


 

饮食安全 

保障绿色饮食来源促进饮食安全
食物作为人体营养来源,是健康机体的基础安全保障。利用社区开放空间为可食地景提供种植空间,营造社区农场,满足居民绿色饮食的需求。
为保障居民与供应商间的健康饮食、互动生态,安心生鲜菜场能达成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此外,结合15分钟生活圈布置社区食堂也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健康、安全的饮食保障。

▲上海创智农园
创智农园是上海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以都市农耕体验为主题,包括互动园艺区、公共农事区、“大众花园”和“社区会客厅”。种植区栽植果树、香草、蔬菜和本土传统植物,供所有市民共享共建,通过不定期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链接。

▲万科-第五食堂
“第五食堂”是万科利用现有的物业资源,在家庭、单位、学校、街市酒楼之外,为社区居民开设的第五就餐空间。选用材料全部来自品牌供应商,而且均使用非转基因食品。从源头上把住食品安全的第一关。确保食材新鲜、安全、营养、健康。


 

运动健身 

针对不同肌能锻炼需求设置合理运动空间并制定科学的指引从生理层面激活健康状态
步行是一种选择,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交通上的选择,更是为激活健康的身体状态而做出的有意识的选择。鼓励步行,需要从区域规划到项目设计,将城市、街区、社区步行系统相连接,打造安全舒适且连贯的健康步行网络。再由健康步道串联轻运动系统,沿途设置不同类型的运动功能空间,如室内健身空间,室外运动空间,绿地锻炼空间,卵石步道空间等,并散点状布置锻炼打卡点,鼓励随时随地的肌能锻炼。与此同时,通过提高户外空间绿视率,强化遮荫及植被种植,选择释放芬多精的植物品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增强抵抗力、杀菌驱蚊及激发身体潜能的功效,使城市居民收获生理层面的健康。

▲美的维G社区-降糖花园


安道 x 美的 x 清华共同打造的维G健康社区,结合清华疗愈理论,针对当下人群面临的亚健康问题倡导“轻运动”健身理念,在社区中设置多个降糖点并搭配养生科普牌,引导居民进行科学合理训练。

 

环境教育 

结合环境教育理论设置环境教育流动因子增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
在基础健康环境营造里,意识教育作为软性场景设计要素同样重要。环境教育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意在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度。健康社区需要大家共同的营造,通过环境教育让孩子从小对自然环境有责任意识。结合社区内的开放空间,创造环境教育户外教育点,如探索乐园、微型农园、迷你花园等,让课余的玩乐变得更有意义。社区可以引入社会机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安道·十六号星球环境教育实践

▲宁波龙湖宁波舜山府开展环境教育课程


安道16号星球基于自身研发的SAFE课程理念,以环境为媒介,在新老小区中开展各类环境教育课程,灌输环保意识,通过环境与人,人与自己、人与人重塑温暖关系。




 

精神疗愈 

以亲自然为原则促使人与景观的交互体验舒缓情绪陶冶情操使心理恢复到自然平衡的健康状态
疗愈的过程给人安抚、平静、舒适的心理感受,使人体能量恢复到自然平衡的健康状态。在打造疗愈空间时,应以自然环境营造为基础,考虑空间功能特点、布局选址合理、景观及植物配置等要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恢复性效益。通过在社区中设置园艺操作园、五感花园、接地园、冥想园、社区农园等与自然产生交互的空间,再从观察、操作、体验、复健及独处几个层面,结合空间设计并策划相对应的恢复性活动。建议采用通用设计标准,确保全人群可参与,从心理层面建立包容性并促使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

▲美的维G社区泡泡花园
在维G健康社区研发中,泡泡学堂以五感刺激为原则,制定尺度友好科普园艺操作园,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园艺活动及娱乐休闲场所,以达到精神疗愈的目的。





配套服务


 

健康服务配套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健康出行、医疗、养老提供服务支持
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求的健康服务配套是健康社区的建设基石。完善的出行服务设施(包括完善的骑行道及人行道配套设施,如信号灯、栏杆、扶手等)能保障居民便捷、绿色出行。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通过医疗服务站、家庭医生配套等满足社区内简单的医疗检查需求;一系列“嵌入式”及”互助式”养老设施能为居家及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保障了老年生活质量。

▲金福林社区Jin Wellbeing County


根据“可持续自然”、“ 身体健康”、“ 社区意识” 的设计原则,金福林社区营造多代人生活社区,涵盖社区便捷出行站点及各类医疗、活动、养老服务设施。





社会价值共融


 

积极丰富的社会活动 

以亲自然为原则创造代际平等、邻里互助、三观一致健康自由的新型社区环境

通过构建可促进多代居民自发性互动以及差异下自组织性互动等不同需求形式的公共空间,形成“友好邻里的健共享场所。


居民作为行动主体参与规划建设、日常管理、活动组织,形成社区集体共识,多层次社会活动可协调群体间差异并在活动参与中提供不同社会角色扮演,积极活动带动多代文化的融合,增进邻里内部情感联系和社区认同感,发挥代际社交活动积极作用,是确保活动持续运作的关键因素。

▲德国科隆的利多(Ledo)“多代屋”


德国“多代屋”项目作为社区适老化改革的方式之一,提出“以构建无血缘关系多代居民会面的公共场所为核心,以促进代际交流、多方合作”作为重要的社区构建导向。





机制建立


建立健康机制 

结合政策制定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机制策略

明确健康机制关键问题及管理模式,组织相关责任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居民)共建共议,建立共同工作坊。


▲“公众共建”各参与方关系图-仲量联行

▲各地区实行的“碳积分”“碳减排账户”

有效设施“健康积分” 计划,设计指定可兑换健康积分活动条目(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活动条目),通过良性循环互利互助获取积分,着力提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结语

健康,是一个社会实现稳定与发展动态平衡的关键属性,是未来生活画面有序展开的核心要素。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由基础环境基底、定向属性空间、配套服务站点、健康机制及社会价值共同作用形成的未来健康指引;通过更多维的设计和更人本的模式,为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解决方案。



感谢 安道设计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公众号关注 「看见景观」推荐阅读

玩转景观高差 | 「台阶」遇上叠水叠瀑 玩出新层次

广州 亚运城天韵 大区 | 气泡绿洲

景观研发 I 社区乐园体系 · 冰淇淋乐园

惠州 旭辉兴能·静安府 | 此处,静安。

江阴 建发·金地·天敔湾 | 跨越时空的对话

海口 融创·美伦熙语 大区 | 滨海森居度假生活

四会·中集智谷 | 砚归来

3月 | 看见.最新精品示范区选辑

可食用社区花园:绿地香港MIGO觅果园


END

更多精彩项目,可识别二维码关注 看见景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