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海航行靠舵手|常贵田、王佩元先生《对春联》赏析

启贺 门外谈 2021-06-1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31oght6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此段节目是在“纪念赵振铎先生诞辰70周年相声专场”中的演出视频。

这段节目,经典版本是马老和赵佩如先生的《对春联》。而这段演出视频,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值得玩味。

      整体来说,常贵田先生的逗哏也是宗马老的表演路数,但也许由于不经常演出这段节目和年龄问题,出现了很多小失误。在这种情况下,王佩元先生的捧哏就格外精彩见功力了。为了情节的发展,王先生多次使用“缝”和“盖”的技巧,王先生的捧哏总是拉拢着观众,制造强烈的互动效果,在这一方面显示了相声这一表演艺术与观众无间隔的特色。并非是两个演员在舞台上自说自话,而是带领着、吸引着观众一起共同完成这段相声节目,展示了相声表演艺术的真谛。

      具体来说,在常贵田先生说出对子来历的时候,王先生主动询问观众,并且根据观众的反应,灵活调整叙述语言,将观众引入情节之中。并且分析贵田先生的“江湖”,语言幽默,现场效果强烈。

      后面为了相声情节的进行,王先生用“刚才你说的这个,从字眼上来说,我不敢加可否,因为我不懂,朋友们也没反对,但你一加身段,我看出来假来了。别看你都说到明朝了,你还未准知道什么叫对子……”这一段话,既把前面贵田先生讲述对子来历、征求观众意见的情节“缝”上,又为后面捧逗二人对春联的情节做好铺垫,语言流畅平整,铺平垫稳。

      后面王先生询问贵田先生懂不懂对子,这在捧哏技巧中属于给逗哏“肩膀”、“递腿”,可贵田先生没有理会王先生的问话,反倒反问王先生是否懂得对子,王先生这时将话头接过来使了本应是逗哏的台词包袱:“这边上联……这边五十。”

      接下来,王佩元先生又用了看似随意的话,“人家两位赵老师的《对春联》没这样,人家对出团结了,咱俩不是打起来了嘛,我先给你一个下马威……”却很平整地将这段节目中贵田先生和王先生的矛盾冲突进行了阐述,将两个人物进行了定位——是捧逗之间近乎玩笑的春联大比拼。

      接下来,贵田先生“绸缎包萝卜”的包袱,王先生在这里使用了“翻包袱”的技巧,“这是谁家这么不会过?用绸缎包萝卜。”使这个包袱被更加强调,凸显了其失调的喜剧特性,让包袱响得更透。

      后面,贵田先生在叙述“马牙枣”和“羊角葱”的时候,刚出现小的混乱,王佩元先生马上拦住贵田先生(相声术语:拦托),将贵田先生的混乱“盖”住。在后面用语气停顿提醒贵田先生“虽不中不远矣”的包袱。

      接下来,贵田先生在解释“短长虫盘绕矮高粱”的时候,多次出现失误,没有围绕“短、长、矮、高”几个字来着重解释,反而有些游离,这时候王先生及时补救,多次使用“盖”的技巧,将混乱遮掩过去引回到主题。

      常:“我问问你,蛇见过吗?”(这里本应该逗哏说“长虫”,由捧哏解释是“蛇”。)

      王:“不就是长虫嘛。”(贵田先生说“蛇”,有些往外支,王先生马上拉回来说“长虫”)

      常:“十尺多长的叫什么?”

      王:“多长也叫长虫。”

      常:“七寸的呢?”(这里逗哏应该让出“七寸”的名词留给捧哏,可是贵田先生提前抢说了)

      王:“小七寸也叫长虫。”

      常:“小吗?”(应该问“长吗?”)

      王:“不长。”(使用“盖”的技巧,纠正逗哏的失误)

      常:“能叫小虫吗?”(应该问“能叫短虫吗?”)

      王:“不能,也不能叫短虫。”(使用“盖”的技巧,纠正逗哏的失误)

      接下来,本来逗哏应该主动铺垫“你敢出题,我就能对句”,可是贵田先生忘记了铺垫,后面当王先生说道“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猴孙也敢对锯(句)”,常先生说自己“能对句……”,王先生马上拦住常先生,用“盖”的技巧遮掩常先生的失误。

      后面,上联“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猴孙也敢对锯(句)”,下联应该是“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题)”这样才工整,而贵田先生所说“老马失足淤泥内,大畜生怎么样出蹄(题)”显得不工整,也许是因为常先生口误,说出了“老马”,后面为了避免“老畜生”有两个“老”字,常先生灵机一动说出了“大畜生”,也显示了常先生的聪明之处。     

      这里插播一句题外话,很多演员将“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猴孙也敢对锯”的上联,都念成“二人断木山林中,小猴孙也敢对锯”,不仅句子自身缺乏逻辑性(前面一个分句的主语“二人”和后面分句的主语“小猴孙”应该是同位关系,否则就犯了主语不统一的语病。虽然在解释中有“人”的出现,但是作为句子本身是缺乏语法逻辑的),而且和后面“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对仗不工整。结合上下联,下联的“一马”和“老畜牲”是同义词,那么,前面的“猿”字绝不能用“人”字代替,一定要和“小猴孙”也是同义词。王佩元先生在这里用的是“猿”字,可见其对文字很讲究。

      最后,王先生对“空树藏孔”的解释字字铿锵,一改传统表演中捧哏故意将“空树藏孔”的对联说得似乎接不上气来,找一个廉价的笑料;而是用正说的表演展示了捧哏演员的文化和口功力。这里似乎常先生没有理解王先生的用意,后面画蛇添足底说“您到喘气呀。”王先生临时现挂说:“就这么练的,没气口。”这句话介乎相声中人物和相声演员自身“两家尖儿”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相声表演艺术“是我非我”的艺术特性。        在临场即兴当中,王先生的捧哏确实起到了“掌舵”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表演的尺寸、火候、筋劲儿都牢牢掌握在王先生那里,既要在人物之中表演,又要兼顾情节发展需要,还要及时弥补逗哏演员的失误,在表演的刹那间完成多项任务并且要举重若轻、不露痕迹,确实显示了王先生深厚的传统相声功力和扎实的表演技巧,为“三分逗七分捧”的相声艺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海航行靠舵手。”


更多文章关注【门外谈】公众账号或微博搜索“启贺”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