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党政媒体里的文化汉奸

启贺 门外谈 2021-06-18

点击蓝字关注,过年回家路上看!


2018年2月8日,山西日报教育版当日刊发署名侯红武的《地方之音慎入校园》文章,并被山西发布蓝V转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山西戏剧网就此发布严正声明:

那么,晋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鸡鸣唱三省,龙吟晋豫秦。北杂剧余绪未绝,“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梆子腔,于明末清初在黄河三角地带崛起。经过100多年的传播与发展,梆子腔已深深扎根于这片肥田沃土。当时活动在太原地区和晋中一带的梆子腔也音随地改,到咸丰年间,终于孕育出一个新的剧种,这就是今天的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晋剧是与蒲州梆子和晋中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民间小调等长期融合的结晶。由于声腔中融进了浓浓的本土风情俚俗和民歌民谣基础音乐语汇,很适应晋中人的欣赏口味,是流布于太原地区的主要剧种。这一显示本土文化的晋腔晋韵,从此在黄土地上傲然传唱,历久不衰。

晋剧唱腔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

晋剧的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翎子功、帽翅功、梢子功、髯口功、椅子功、水袖功、脚尖功、喷火功、杠技、甩纸幡,堪称晋剧十大绝活儿。这些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领略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认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晋剧剧目被国粹京剧移植,乃至在京剧形成确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时光境迁,当下很有些士大夫和小资习气滴人,很看不惯当初人类在童年或者特殊历史时期那种悲壮粗犷甚至带着几分惨烈的抒情艺术了。他们探讨艺术的优劣并非着眼于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带有个人否定历史的情绪,乃至是否定政治。

他们无法理解和想象悲壮的抒情来自于人类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切感受,他们因为当初的惨烈被平复后才有钱和有闲消费精致,却得了便宜卖乖而数典忘祖否定乃至谩骂那个人类你死我活的历史过程。

晋剧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它的生猛是与当地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绝不可全盘否定。

一切古老的乃至新生的艺术都有历史局限性,我们评判一个艺术品应该是知人论世,而不是过河拆桥,无知无畏。

就像如今我们吹捧张爱玲而删除鲁迅在教科书里的文章一样,我们是否已经变成了张爱玲时代那些闭门孤岛不问世事的小资了呢?我们是否忘却了那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当下安稳生活的革命先烈?香软淫亵,绝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而作者侯红武又是何许人也呢?

 

原来这个侯红武是山西日报科教部主任,还是一个省政协委员。

而这个省政协委员、山西日报科教部主任又有过什么言论呢?

早在2011年便有网友针对其诋毁山西文化的言论做出如下判断:

2012年3月16日,有网友写下《驳山西日报侯红武〈"闹他"一词粗鄙 球迷以丑为美令人费解》一文〉》

足见其一贯的文化汉奸言论遭到网民驳斥。而就是这样的人进入了省政协,并在党政媒体中充当主任一职。此人一贯以诋毁山西文化、口出狂言哗众取宠。纵观其《地方之音慎入校园》一文,充斥着对晋剧为代表的山西文化的仇视,而这种仇视来自于其自身对革命的恐惧和妖魔化。

而再让我们透过毒雾,进一步认清其本质,就不难发现,侯红武这种对文化的仇视,是其仇恨当前执政党的声东击西。清朝学者龚自珍研究历史得出结论:“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侯红武完美的诠释了一个文化汉奸的嘴脸。其以诋毁山西文化为突破口,大搞破坏文化事业之行径。虽然表面谈的是否定晋剧艺术,而目的却是为了给新中国文化抹黑,进而否定执政党。而我们的文化领域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文化汉奸,并被委以要职,细思极恐。他们都是潜伏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将成为“亡国、灭族”的内应。

而山西日报和山西发布蓝V同时刊发这样涉嫌诋毁自身文化的文章,其实就是文化不自信,甚至是文化的无知。这暴露了当下我们文化领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文艺批评始终未能建立和常态化,才让一些无知和包藏祸心者甚嚣尘上。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58xldmj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晋剧《打金枝》全本    丁果仙、牛桂英




上不去台的观众

下不来台的演员

门外谈


恭喜发财

大吉大利


点我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