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派魅力征服我|一份“发乎于心”的学习心得

温宇航 门外谈 2021-06-18

3.8

女神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45oedtj6&width=500&height=375&auto=0

林懋荣先生姜派小生艺术讲座


终于抓住梦寐以求的学习机遇,远赴北京拜在京剧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关门弟子林懋荣老师门下,学习姜(妙香)派小生代表作《玉门关》。国光剧团为了我的这次进修,特别调整演出剧码和时间安排,可以说是一路绿灯,让我心无旁骛地启动为期一个月的进修之旅。感激!感激!

这几年在国光舞台上京昆兼演,作为我这个专业昆剧演员签约京剧团,犹如重新投胎一般,毕竟隔行如隔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也许厚道的台湾观众在了解我的艺术经历之后,尚可迁就我带着昆味儿的京腔,但我心里知道:我不能迁就自己,必须寻求专业上的突破。尽管工作中也用心听用心学,但自学的进度往往事倍功半。俗话说:砍得不如旋的圆,拜师学艺才是当务之急。彷徨之际,于好友黄琦处得到林老师的电话,这让我兴奋莫名,我又和失去联系多年的林老师通上了话。我向林老师表达了想去老师身边学习的意愿,林老师满口答应,于是这次进修之旅顺利成行了。

 

写就京剧现代史

 

说起林懋荣老师,可说是当今硕果仅存的姜派入室弟子。林老师的艺术历程堪称半部京剧现代史。一九五二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前身的私立北京艺培戏曲学校,成为首届学院。在校期间就是受人瞩目的高材生。一九五九年毕业时,有幸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自选拔到梅剧团工作。和梅大师及一代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成了同事,一起工作,同台演出,可谓获益匪浅。一九六二年,姜妙香先生出于爱才,破格收为关门弟子,从此登堂入室跟随姜先生十几个春秋,得其真传。

当年姜圣人弟子甚多,但再没有第二个姜派传人像林老师一样拥有专美的学习观摩环境,这成为林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艺术人生之最大荣幸。可是人生有波折,历经文革浩劫,正欲奋发弥补艺术青春之损失,完善自身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幸身患重病,经年化疗静养,不得不忍痛告别其珍爱的京剧舞台,成为林老师心头最大的遗憾。

病愈后,眼见到姜派艺术在当今京剧舞台上流失,眼见到舞台上已经没有一位正宗的姜派传人能够扛起姜派传承的大旗,感到无比痛心焦虑。遂以古稀之年,克服力不从心,成立了姜妙香艺术研究会,陆续录制姜派小生代表剧码的音像资料,与陈超先生合著《圭璋蕴璞》姜妙香先生纪念集,以为纪念姜妙香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如今,林老师接受中国戏曲学院聘请,每周奔波四天为学员传授姜派小生剧码,培养接班人。

我认识林老师还是在北方昆曲剧院工作的时候,当年在友人的引荐下,得以踏进老师的家门。本想利用工余时间向老师求教,但随着我远赴美国,和林老师失去联络,转瞬十几年过去,在地球上转了几圈的我,又转回到林老师的身旁,真可谓缘分之至也。说到我的进修之旅,出发前,按照林老师的要求,把《玉门关》的几大段唱腔先行预习,按照老师的音像,一个音符也不差地学下来,甚至可以说基本背会了。信心满满的我指望着在一个月的进修期间,在《玉门关》之外再多学点儿。当上满第一堂课后,这个愿望自动打消了,转而祈祝在这短短一个月里,能把《玉门关》学会就不错了。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一句顺口溜:“会了不等于对了;对了不等于好了;好了不等于精了。”这句顺口溜现在用在我这里最合适。原来我先前学会的只是表面的音符而已,在老师耳朵里,没有一个腔是对的,一句导板“离长城跨雕鞍按辔思想”反复唱了整整一堂课都没过关,记得我脖子汗直流。林老师则是不厌其烦地给我做示范,看起来颇有耐心。但我心里明白,遇到这么一个慢工的学生,林老师心里是有点起急的。

老师,您可别把我当成大学生,别看我唱了这么多年京剧,这是第一次面对面的京剧专业课程,我是四十岁的小学生,是到您这里来开蒙的。林老师给我讲解:导板不能唱成一个尺寸,导板到处都是布局,要注意声腔的变化,哪点甩,哪点停,哪点断,哪点轻,哪点搁,哪点顿都要有区别;绝不刻板,这就是林老师的要求谈何容易。(其实京剧跟昆曲一样,散板最难唱。)

 

流畅舒展入化境

 

以往在自学京剧唱段的过程中,有些自认为“够味儿”的方式唱法,在老师的课堂上被印证是讹误的,是彻彻底底的毛病。原来,我过去认为京剧演唱的位置多用后咽,所以无论唱念一张嘴就较劲,先把自己给“驾”起来了,不舒展,不会找顺音。遇到姜派风格中那些挺拔俊俏、松紧有致的小腔小擞,就会是我扭折喉咙,根本缓转不过来,更别说运用自如了。

然而姜派的唱念风格恰恰就是自如、流畅、潇洒、舒展,别致脱俗,林老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我唱念别贪高,找顺音,别拙,别较劲,别隔棱,杜绝吼、叫、喊、憋,不管是唱还是念,都要以听着舒服为原则。从林老师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当中,逐渐领悟到老师所讲的劲头的发力点,由最初的模仿逐渐摸索到一些声腔处理的典型规律,在领悟过程中,体会里面蕴含的劲头和变化,虽然离老师要求的境界还有相当差距,但还是逐步摸到一些门道。

其实,在林老师的上课过程中,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林老师对姜派演唱风格的掌握及运用已经进入了化境,尤其对我的教学,并非是铁板一块式的灌输。比如我在学唱“西皮导板”时,“离长城”的长字,原本是两个平均的八分音符,在我笨拙的学唱过程中,总是一长一短找不好平均值,这个问题被林老师捕捉到,歪打正着,顺势在我唱的一长后变一擞,后面的拔音再加一上豁音,对我来说好记多了,好理解多了。用老师精到的话说,这都是姜派风格的灵活把握,并没有“出圈”。老师给我的教导:学流派不能“克隆”,不能死学,在继承的过程中,要抓住它的演唱技巧,把握它的艺术风格,突显它的艺术神韵,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再进行发展、提高、升华,进而艺术重现,流派才有生命力,这样姜派就活了。

 

微妙转变如新生

 

这一个月下来,除了学会一出戏以外,更大的收获是对京剧小生行当声腔艺术的迷人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观感。你别看我在台上唱京剧,但我并不一定能够全盘接受以往所听到的某些京剧小生“样板戏遗风”式的唱法。既有的成见使我在表演京剧的时候产生莫大的困惑!所以我会把自己诠释的京剧演唱基调定格在“不讨厌”这三个字上,就是让观众在听我的京剧演唱时至少不感到讨厌。林老师也一针见血地描述为那是“少壮派”声嘶力竭式的,扯着大喇叭嗓子可通的“灌”。

可是在林老师的演唱中,姜派小生唱法却是如此的刚柔相济,细腻峭拔!处处都会出现的微妙、丰富的小腔处理,使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从此我对自己的“专业”新生了无比的好感。我真的好喜欢姜派!林老师说得好:“现今观众没听过正宗姜派,不理解姜派,这咱们不怪人家,我们若要改变观众的视听习惯,就要唱出咱们的特色,用‘姜’的特色征服观众。”姜派这种用气托着的、内含着的唱法,看似没有卯上,但内功劲了得。看似普通的“官中唱”,姜派能把它唱成不普通,即便是几句上下场的摇板,也要勾着你,唱出层次,这就是姜派的不寻常。我就被姜派唱法给勾住了,不往下学也难。

短短一个月,区区二十堂课,早起预习,下午上课,晚上复习,加上每次往返奔波三个小时的路程,可以说非常地疲劳。但心里却是甘之若饴!我学到了我想要的,我学到了我急用的,我接触到了皆不同以往的美妙唱法。

在京期间,也观摩了北京京剧院演出的《诗文会》、《锁麟囊》、《伍子胥》及姜派名票钱江先生姜派小生演唱会等演出,并和在京的姜妙香艺术研究会的成员进行了艺术交流。学习、观摩、交流三者合一,收获多多。

说了这么多,我在这里衷心地邀请您走进国光剧场欣赏我的演出,我将在今年十二月一日下午的国光剧场公演中,向您汇报《玉门关》这出戏,欢迎您的品评,期待您的莅临!

 

注:曾刊登在台湾《传艺》杂志第一〇二期




   

相声演员标配礼盒

书籍:《幽默睿智的王佩元》

《历代笑话与相声》

快板一副

(立打横打音色均悦耳,由启贺监制)

快板一副¥200.00--400.00

《幽默睿智的王佩元》¥26.80

《历代笑话与相声》¥30.00

天津市内邮费¥10.00

外埠地区邮费¥15.00

购买微信:186043433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