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的,未必是单口相声
本文作者:葛念堂-小葛哥
“走在北平的天桥,突然回头,看见一个身穿长衫的男子,三十多岁,在蓬帐里,身前长凳上坐满了人,他自己跟前,一张桌子,坐上摆着一把扇子,一块手绢,一块醒木,一会起来比划,一会声情并茂,我心里想,这个说书的挺招人爱,这么多人在听他,门口伙计招揽我入帐,比划两毛钱的意思,我下午无事,便走了进去,还没入座就听见满堂大笑,我问带我入座的小伙子这是什么书?他说这是单口相声。我陷入沉思,因为我从不听相声,觉得那是民俗,上不了台面,两个人逗闷子耍贫嘴。鉴于我的两毛钱我坐了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连听俩月……”
上面文字是十年前我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同学写的小说开头,不知道他是要表示相声俗呢还是要表示相声吸引人,反正看完,我跟他讨论到半夜,宿管阿姨敲门喝止,我们俩才算消停。
【本图片来自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我想起小时候,我理解的单口相声和评书,都是一段段长长的故事,特别无聊,不爱听,也不想听。而且是特别不爱电视上播放 的长篇评书。后来我爱听之后,想想年轻的自己可能是有点傻,电视只是在传播而已。
单口相声和评书,你说区别大,或者区别不大,都在你。不说评书,单说单口相声,这个定义最简单的就是“由一个演员表演的相声。”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简不简单。好了,今天的普及知识到此结束。(咳!这你还想不想要稿费?)
那咱们继续说,先说一句春典,所谓春典,就是行话,干脆直接点,就是江湖人说的黑话,但是又没那么黑!据连评书大家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中介绍,在过去评书界称连本大套能说上几个月的评书,春典称之为“万子活”;而对于只能说上三五天的中短篇评书,春典称之为“吧嗒棍”。所以单口相声中也出现了一个“吧嗒棍”。所谓相声中的“吧嗒棍”,在形式上类似于中短篇评书,但又有所区别,“吧嗒棍”作为相声的一种形式就要求其内容上一定要有“包袱”或笑料,而对中短篇评书(评书中的“吧嗒棍”)来说,就不一定要求有“包袱”或笑料。
相声界的“吧嗒棍”有《官场斗》、《姚家井》、《双槐树》、《宋金刚押宝》等等。
这几段,现存录音,刘宝瑞先生残本的《官场斗》,田立禾先生静场的《姚家井》等,当然后边又出来好多不算是“吧嗒棍”的单口相声,好多改编自京剧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的甚至于偏重说书了。
*可以点开收听一段刘宝瑞先生的《官场斗》选段
还有一种说法:过去相声演员也说评书,遭到了评书界的反对,经过协商,评书界决定只允许相声演员说八个没头没尾的中篇评书,这类评书好像光棍,所以又称“八大棍”。所以基本上我确定我同学写的小说里单口相声基本属于“八大棍”,但是我估计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八大棍”,毕竟我上次跟他聊的时候,他连相声和评书还分不太清晰,我估计近几年他越发的模糊了。
题外话,昨晚参加了一个脱口秀俱乐部的演出,基本属于一个人真正站在台上说段子,部分人提到的一个脱口秀艺人叫“方清平”,因为他也在说脱口秀,当然也有说他是说单口相声的,其实细想,何必去区分。(过段时间专门写一篇《脱口秀与单口相声》)
以前有人说:所谓“单春”(就是单口相声),是以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取胜。以“说”为主,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笑话和“说话”。
后来有人说:单口相声的情节带有虚拟假定、夸张揭露的特点,重点在于制造“包袱”,抓哏取笑。更多的情况下,单口相声的情节和“包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批判评价目的,以及鲜明的主观色彩,往往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后来有人说:单口相声的情节带有虚拟假定、夸张揭露的特点,重点在于制造“包袱”,抓哏取笑。更多的情况下,单口相声的情节和“包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包含着批判评价目的,以及鲜明的主观色彩,往往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现在社会看来,这两种说法并不能覆盖全面,单口相声在我看来,首先第一点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得是一个人(废话),第二个才是内容的选取,早先的节目如:《日遭三险》、《连升三级》、《小神仙》、《化蜡扦儿》、《黄半仙》(49年之后创作)、《珍珠翡翠白玉汤》等。属于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单口相声的创作也很受限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相声名家马三立创作并演出了许多单口小段(实即笑话),如《八十一层楼》、《查卫生》、《练气功》、《找糖块儿》、《偏方》等,以一个故事一个包袱的生活插曲和短小篇什、精巧构思、幽默风趣,深受群众喜爱,使单口相声这一形式焕发了新的艺术光彩。
近几年,单口相声再被关注,已经模糊了脱口秀(Talk Show),单人喜剧(Stand-up Comedy),评书和单口相声的界限,更多的人开始关注。
青年评书演员王玥波录制动漫评书《火影豪侠图》
香港失意演员黄子华自行创作演出《栋笃笑》(是一种表演形式)
周立波演出海派清口
王自健主持《80后脱口秀》
方清平凭借单口相声在相声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纵观以上,单口相声和以上其他的表演形式都是一个人表演,共通之处很多,相似之处也很多,但是内容上却都已经在摆脱长篇的故事,而是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让观众进入自己的表演情景之中,也不谓一种好的尝试。
《台湾怪谈》海报
上世纪90年代,单口相声在大陆比较不受关注,电台电视台播放永远就是那么几段,创作也跟不上 ,很多演员将生活中的笑话植入单口相声,就好比电视剧《假行家》中的开头,每集都有一个几分钟的小段,好多演员参与录制,但是都没有的得到特别好的效果。相反观察台湾,可能没有太禁锢于单口相声的定义,于是创作了舞台单口相声剧《台湾怪谈》。
李立群表演的《台湾怪谈》最早版本舞台剧照
表演者李立群以独角的形式连说带演,当年在台湾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收入和后期唱片收入,也许有人会说,李立群的《台湾怪谈》是个另类,不属于单口相声,我在这也想与大家讨论,单口相声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今日探讨话题
你心目中的单口相声是什么样子?
【欢迎留言或后台讨论】
最后送上李立群主演的相声舞台剧《台湾怪谈》
看看当年的声光电配合的单口相声到底什么样子!
ps:舞台剧时长120分钟,分上下两集,扫码观看。
下集当中出现了自己录像给自己捧哏的精彩段子。
--END--
葛念堂
一个江湖上没几个人知道的会道门,成员隐蔽,组织松散,几乎所有显赫堂会的优长都不具备,但只有一条堂规颠扑不灭,那就是:做人不能念嘬!人间正道是沧(ang……)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