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呔!胆大的圣心观道士

启贺 门外谈 2022-11-27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前不久,在网上有朋友上传了一段泰州圣心观中,道士超度亡灵的视频,引起了争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08259siyot

泰州圣心观

有微博博主这样批评到:泰州圣心观这是怎么了?当地道协不管一管吗?把一座道馆改成戏院一样,美其名曰新编道教科仪,干脆叫哭灵好了。


那么,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这种形式古已有之。


俗讲,是中国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佛教徒在诵经中讲说和歌唱并用的方式也传到中国。唐朝是传播佛教思想的隆盛时代,僧侣将佛经译成文雅的经文;为向人们进行宣讲,又把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然后用歌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称“俗讲”,即通俗讲经之意。其文字脚本称“变文”,即改编的佛经之意。如《阿弥陀经变文》、《大目乾莲冥间救母变文》等。同时,长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已具有说唱的雏形。民间的这种传统和佛教的唱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这种宗教性的说唱艺术。


而俗讲对于我国曲艺艺术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公元618~904年),讲说故事小说和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民间曲调的流行,使得说话伎艺、歌唱伎艺逐渐兴盛,标志着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同样属于宗教的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吸收了很多佛教内容。而道教音乐更是值得一提。


道教音乐,是中国宗教音乐之一。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道教音乐吸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渗入道教信仰的特色,形成道教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


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奉,均由道士担任,在斋醮中使用的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道教音乐是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其表现是:①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调,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特点而各有区别。②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各不相同。道教音乐到底受到多少种地方音乐的影响。在民间,道教音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


道教丧葬仪式所用的音乐一方面来源于佛教音乐或其他宗教音乐,如:《皈依赞》、《香赞》等;另一方面它也创造了自己的仪式音乐,如《步虚赞》、《净秽咒》等;更吸收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如《哭皇天》、《得胜令》等。


喜欢淮剧的朋友也许听出来了,这位道士所唱曲调,与淮剧老悲调近似。其实,淮剧的起源之一就是道教香火调。


我们不妨来听上一段淮剧《慈母泪》选段,由裔小萍演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y0706yzhekc

淮剧《慈母泪》裔小萍演唱


前面提到了道教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吸收,圣心观道士结尾音乐就是《哭皇天》曲牌,乃是大雅元音。我们不妨再来听一下民间演奏此曲牌的情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769wqytlk

唢呐曲牌《哭皇天》


《哭皇天》这个曲牌也被吸收运用到京剧当中,在京剧舞台上起到烘托气氛等作用,常用于祭奠等场合。该曲牌并不与唱词同奏,而用于单独演奏,常常会有相应的舞台动作相呼应。


最后,让我们来听一段胡琴圣手孙佐臣演奏的“正反哭皇天”:




孙佐臣,男,京剧琴师。乳名老元,初名光通。有胡琴圣手的美誉。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出生于北京。京剧界常尊称孙老元。父孙八,三庆名旦,有子二人:长子孙双玉,维新堂钱金福弟子,工青衣,他是同光名旦孙怡云之本师;次子即佐臣。是京剧文武老生、教师张荣奎的岳父。1936年4月4日,农历丙子年三月十三日逝世于上海。


由道士超度的宗教音乐,到曲艺,到戏曲,其实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具有非常深广的血缘关系的。泱泱华夏五千年,真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骄傲自信的优质文化遗产……



欢迎关注微信交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