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点赞武汉:倾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软环境
10月19日、22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先后关注武汉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报道称“武汉正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软环境,让企业感受到审批快了,门槛低了,服务好了,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武汉”。
报道提及,2017年,武汉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达到25828.9亿元,274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开业)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2%。
优化营商环境
武汉改革步伐不断加大
报道介绍,今年4月,武汉市工商局推出“容缺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时限、减程序”。这项改革举措不仅方便了企业、改善了营商环境,还激发了市场活力。仅1~6月,全市就新增市场主体90.6万户。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
武汉还派出“一百单八将”
化解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以企业和投资者诉求为风向标。哪里问题突出,巡查‘尖兵’就剑指哪里”,报道介绍,通过巡查,一批涉及营商环境的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初步统计,各巡查组已接待和走访企业、群众14692批次,督办解决企业问题2202个。同时,巡查组紧盯营商环境背后存在的作风及微腐败问题,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372件,查处313人,其中党政纪处分28人。在巡查工作的“护航”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763个,开工率达到60.7%。
与此同时
武汉还使出全力留住人才
报道介绍,2017年,留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达30万人,落户15万人。2017年以来,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这些人才的留汉,也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库,形成良性循环。
受访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资源就会往哪里聚集,人才就会向哪里集结。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源、政策的比拼,而是营商环境的角力。
以下为报道全文
✍✍✍
武汉:勇担当敢作为 倾力优化营商环境
新华社武汉10月19日电(记者廖君)因政策空白无人敢担责,武汉市洪山区一项投资100亿元的项目延宕8年动不起来。今年11月,项目一期建设将与还建安置同步启动。地方政府全力推进,基层干部敢于担当,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这是近年来武汉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一个案例。
如今,武汉在发挥地理位置和人才优势的同时,正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软环境,吸引了更多企业投资武汉。
简政放权: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今年6月,武汉一家企业办事员小陈到武汉市民之家工商窗口,办理公司股东的股权出质登记。当天中午12时前必须完成股权质押的工商登记,否则将直接影响首笔款项的发放。武汉市工商局驻市民之家窗口首席代表黄燕帮他申请了“容缺受理”服务,当场办好了该公司的股权出质登记。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介绍,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的城市,武汉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去年3月以来,武汉按照“减多、减繁、减时、减负”的要求,大胆探索“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基本做到“进一个门、跑一个窗、上一个网”能办所有的事,力争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
武汉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瑞峰今年7月向社会表示,武汉打通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57%的事项实现“马上办”,52%的事项实现“网上办”,83%的事项实现“一次办”。
武汉还着力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治理,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和网上服务平台,打造审批“中介超市”,并在18个重点领域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实行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价。同时,改革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方式,图审报告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图审服务费用改由审批部门支付,每年为企业直接减负1.6亿元。
小米确立在武汉建第二总部时,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从短短4个月、140天的签约历程来看,武汉与其他城市相比,是在执行力、投资环境方面最出色的城市。”
基层严巡: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地处武汉东西湖区的京港澳高速备用道,其中有500米长的路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附近企业头疼难题。
今年4月,相关企业的呼声引起武汉市委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组注意。经过现场核查,发现问题属实。但这条路段属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辖范围,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无权施工。
6月初,经过专项巡查组、东西湖区交通局等部门协调,这一破损路段进行了临时维修,暂时解决了问题。随后,巡查组通过东西湖区交通局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辖部门协调同意施工后,在原有路基上重新修建水泥路。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孕育出了周黑鸭、良品铺子等一批行业“龙头”,还有可口可乐、百事食品、法国达能、华润雪花等170余家食品企业在这里扎根。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邂馨介绍,他们根据每个企业不同特点,安排专职人员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以企业和投资者诉求为风向标。哪里问题突出,巡查‘尖兵’就剑指哪里。”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曙说。
今年3月底,武汉再抽调108名党员干部,组成16个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组深入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严巡实查。
初步统计,各巡查组已接待和走访企业、群众14692批次,共督办解决企业问题2202个。同时,巡查组紧盯营商环境背后存在的作风及微腐败问题,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372件,查处313人,其中党政纪处分28人。在巡查工作的“护航”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763个,开工率达到60.7%。
留住人才:“量身定做”助力创业
拥有89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让武汉引以骄傲。“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级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商界领袖;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武汉使出“百般武艺”留住、吸引人才。
2017年以来,武汉共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库。
为了让“大武汉”成为创业天堂,武汉着力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埋头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新政。
今年4月8日,武汉首张“证照分离”备案事项办结,留汉创业大学生、“煎饼王子”餐饮连锁店创立者于恩栋成为首个受益者。
“过去建一家新店,办理营业执照、获颁经营许可证大约需要20个工作日。”于恩栋说,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后,小餐饮由审批改为备案,当天即可领证,“早一天开业,意味着直接节省了一天的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2%,增速创近3年来季度最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廖君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源、政策的比拼,而是营商环境的角力。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每天都是新开始。
因为政策空白无人敢担责,武汉洪山区一项投资100亿元的项目延宕8年始终动不起来。而今年11月,项目一期建设将与还建安置同步启动。
延宕8年的项目为何能一朝启动?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凝聚各部门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力推进,基层干部肯担当、敢担当。
这只是近年来武汉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一个案例。武汉正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软环境,让企业感受到审批快了,门槛低了,服务好了,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武汉。
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达到25828.9亿元,274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开业)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2%。
从“跑断腿”到“一次办”
武汉一家企业办事员小陈到位于武汉市民之家的工商窗口,办理公司股东的股权出质登记。出质人与质权人约定于当天中午12时前完成股权质押的工商登记,否则将直接影响首笔款项的发放。武汉市工商局驻市民之家窗口首席代表黄燕帮他申请了“容缺受理”服务,当场办理该公司的股权出质登记。
今年4月,武汉市工商局推出“容缺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时限、减程序”。这项改革举措不仅方便了企业、改善了营商环境,还激发了市场活力。仅1~6月,全市就新增市场主体90.6万户。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说,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的城市,武汉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从去年3月份以来,武汉按照“减多、减繁、减时、减负”的要求,大胆探索“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基本做到“进一个门、跑一个窗、上一个网”能办所有的事,力争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
为让审批实现“深度提速”,武汉将突破口放在集成机构“减窗口”、集成流程“简环节”、集成信息“提效率”三方面:
集成机构“减窗口”就是市级28个审批主管部门全部设立行政审批处,实行“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枚印章”管审批。15个区(功能区)全部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三个全集并”,审批服务实现从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转变。
集成流程“简环节”就是改变原来按部门内部流程划分事项的做法,按照“一个流程”解决“一件事”的标准,对单部门办结事项流程不断压缩、简化;对多部门综合办结事项流程进行整合、归并;对没有法定顺序要求的流程一律同步推进,杜绝不同环节互为前置等问题。
集成信息“提效率”就是构建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的政府大数据中心、统一的“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网上办事是常态、网下办事是例外。
武汉先后推出一系列创新措施,57%的事项实现“马上办”,52%的事项实现“网上办”,83%的事项实现“一次办”。
着眼于解决群众“百项堵点”,武汉破解证明多证明难,加快建设电子证照库,推进信息互认共享,共梳理归集证照228类,761万本。1~6月份,网上办件量955.4万件,增长28%。
另外,武汉还着力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治理,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和网上服务平台,打造审批“中介超市”,并在18个重点领域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实行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价。同时,改革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方式,图审报告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图审服务费用改由审批部门支付,每年为企业直接减负1.6亿元。
“一百单八将”基层巡查
武汉市威仕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武汉金盛辉材料有限公司、武汉东西湖区再生资源专营责任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地处武汉东西湖区东山街五四大队京港澳高速公路旁。企业车辆和人员从厂区出行,京港澳高速备用道是必经之路。
但这条必经之路上,却有一段500米长的路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摆在三家企业面前的大难题。
4月,三家企业的呼声引起武汉市委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第十组的注意。经过现场核查,巡查组发现道路确实存在坑洼情况。但该路段属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辖范围,所在的东山街道办事处无权在京港澳高速公路桥底附近施工。
6月初,专项巡查第十组、东西湖区交通局以及东山街道办事处协调,由街道对这一破损路段进行了临时维修,暂时解决了三家企业货物运输和员工进出问题。下一步,巡查组将在通过东西湖区交通局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辖部门协调同意施工后,在原有路基上重新修建水泥路。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有170余家食品企业扎根落户。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邂馨说,根据每个企业不同特点,安排了专职人员对接。“干部多跑腿,企业少跑路。‘企业有事随时到,企业无事不打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是小问题。3月底,武汉在去年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再抽调108名党员干部,组成16个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组深入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严巡实查,目标是建设全国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
“以企业和投资者诉求为风向标。哪里问题突出,巡查‘尖兵’就剑指哪里。”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曙说。
通过巡查,一批涉及营商环境的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初步统计,各巡查组已接待和走访企业、群众14692批次,督办解决企业问题2202个。同时,巡查组紧盯营商环境背后存在的作风及微腐败问题,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372件,查处313人,其中党政纪处分28人。在巡查工作的“护航”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763个,开工率达到60.7%。
武汉洪山区投资100亿元的大项目华中生态谷项目能够从“死”到“生”,就多亏了巡查组。今年年初,武汉市委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第七组入驻洪山区,巡查组随即就该项目向区委区政府递交了交办函。后经多方商谈,区政府协调武汉市有关部门办理审批,主动担起决策责任。
5月20日,这项不可能的工作办成了,受到群众点赞。洪山区青菱街办副主任彭学斌说:“营商环境建设,关键是基层敢担当,干部转变作风,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主动同企业沟通,同上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转作风是根本。”
最近,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梁胜文又一次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龙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与他同行的是武汉市环保局局长阎忠宁。
去年3月,武汉启动“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活动,梁胜文开始直接联系企业。
龙净环保负责人张瑾告诉梁胜文:“目前专业人才还比较难招。”阎忠宁建议企业加大与武汉高校的联系。他承诺,将给企业开出在汉有环保专业的高校名单和联系方式,协调其列入光谷生物城专项招聘名单中。
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一座城市,84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这是武汉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从2013年留在武汉的10.4万大学生,到2016年的15万人,过去4年武汉的毕业生“出走”人数有所下降,但仍是全国的人才输出地。
为了留下人才,武汉可谓是“百般武艺”尽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级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商界领袖,不断做高人才“塔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国际性人才高地;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集聚海归精英和杰出校友,做强人才“塔身”;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筑牢人才“塔基”。
2017年,留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达30万人,落户15万人。2017年以来,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这些人才的留汉,也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库,形成良性循环。
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烽火技服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累计上缴税额超过1.21亿元。“我们是高科技企业,人才引进非常难,武汉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为改善营商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位负责人说。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着力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埋头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新政。
4月8日,武汉市首张“证照分离”备案事项在武汉开发区办结,留汉创业大学生于恩栋成为首个受益者。2011年从湖北大学毕业后,于恩栋在汉创立了180家“煎饼王子”餐饮连锁店。
“过去建一家新店,拿到营业执照后,还需向行政审批部门提交申请资料,经相关部门现场查勘达标颁发经营许可证后,新店才能开业,大约需要20个工作日。”于恩栋说,武汉开发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小餐饮由审批改为备案,提交申请表、填写承诺书后当天即可领证。
受访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资源就会往哪里聚集,人才就会向哪里集结。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源、政策的比拼,而是营商环境的角力。
武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武汉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每天都是新开始。下一步,武汉将问政、问需、问计于企业,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构建重商、亲商、安商的工作机制。让企业家在武汉发展安心、投资放心、生活舒心。
对标中央要求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对标企业市民期待
打造全国审批服务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
助推武汉高质量发展
▼ 推荐阅读 ▼
长江新城
欢迎您的关注!
策划:武汉长江新城管理委员会
图文来源: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长江日报
投稿:cjxc2018@sina.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