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科学城对接国家战略高起点规划,全国十余位院士专家“把脉”建言

长江新城 长江新区
2024-10-26


作为长江新城重要功能板块的长江科学城到底怎么建?11月15日召开的长江科学城院士专家咨询会上,围绕武汉长江新城《长江科学城战略咨询报告》《长江科学城概念规划》方案,来自全国的十余位院士专家提出,长江科学城要对接国家战略,高起点规划。

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是落实中央领导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市委年度重点落实项目和创新项目,对完善国家科技区域创新体系、聚合区域科创资源打造创新高地、加快湖北武汉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新城管委会负责人首先从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重大意义、基础条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基本原则、规划选址、战略任务、支撑体系八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市规划院围绕新时代的要求、新发展的方向、新的理念目标、新的发展区位、新的空间模式“五个新”汇报了长江科学城概念规划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通过咨询会的形式对武汉长江新城《长江科学城战略咨询报告》《长江科学城概念规划》方案等成果进行研讨咨询,为科学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提供指导,推进长江新城高质量发展。

根据规划,长江科学城定位将建设成武汉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计划用5-6年左右时间,形成科学城雏形。目前,长江科学城已初步完成建设战略咨询报告、长江科学城概念规划编制。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大专院校、相关企业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对接,初步就导入大科学装置、创新资源、建设项目等事宜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

会上,院士专家围绕长江科学城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科研装置设施布局、人才引进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长江科学城高质量规划提供指导。

院士专家们认为,长江科学城的规划依托于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拿出了长江新城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来建科学城,立意好,起点高,长江科学城的规划建设要和长江新城的规划乃至武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在发展中不断明确定位,高标准建设。

长江科学城战略定位

  • 武汉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

  • 湖北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世界未来城市建设技术模式创新策源地

  • 世界一流科学城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市科协主席

基础设施建设一百年不落后

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兴建长江科学城,晚动手不如早动手。这是一个非常正确有远见的规划。

建议基础设施要高标准,做到一百年不落后。交通要实现半小时全市通达和出入周边高速公路,将地上地下交通网设计好。要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能抵御降水500mm/天,要与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发展需要结合,手机室内外一体化亚米级导航定位能力也可实现。同时,要避免 “全国建筑无特色”的情况出现,把“五代黄鹤楼”布局在长江科学城、长江新城中,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访。

长江科学城要抓住未来科技的龙头,如智能科学:空天智能、制造业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能。要抓多学科交叉,克服现有布局下交叉平台的缺陷。还要抓大科学装置,如大光源、大气环境模拟装置;更要抓好大科学工程的基础设施,包括硬软件条件;要以科技科研和产业进行科学攻关,为IC设计、测试、模拟的重大装置,以支持科技产业化。

目前,武汉大学正在努力做好空天信息服务,今后可作为国家实验室进入长江科学城。

同时,要从多方筹集资金,让科学家能拎包入住。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及管理学部副主任

集聚一批创新资源

形成“一产一院一校”模式

长江科学城的建设很有必要,它是武汉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长江科学城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布局一批创新资源,特别是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世界一流创新团队,形成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业的战略重地。可以引进、布局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院、研发基地。可打造“一产一院一校”模式,为发展某一产业,配套建设工业研究院,然后再设立国际名校,发挥武汉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以及研发科技成果的优势。

同时,要与科教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成为绿色的、科学的、智能化的示范城。

贺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加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布局

大科学装置尽早对接

长江科学城依托武汉优势的科教资源,在生态环境优美的长江新城核心区起步建设,有望在今后很长时期成为长江新区乃至武汉地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立意高远、定位准确。我建议,长江科学城的建设要更加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布局,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争取尽早与中央相关部委及科学院对接。

同时,也应该更紧密和新区的产业布局相结合,探索官、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打通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落地全链条。

基础设施要高起点、高标准,以一流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一流的人才来科学城落户,同时,要留足未来发展空间,集约土地利用,提前规划地下空间的利用。

朱玉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倡导高新科技对接领军企业

武汉已经和世界一线城市慢慢“靠近”,长江科学城的建设时机很好。

未来可提议入驻1000家中微企业、100家大企业研究发展部、30-50家大中型科技平台、10-20家有特色的教育机构。

构建形成重大科学装置的创新模式,可以将科学城的科学技术与国内领军的小米、阿里巴巴等企业对接,科学研究大品牌、大产业,科技应用于实体经济,是大有可期、大有可为的。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突出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体

长江科学城的概念规划研究,内容非常全面。我建议深化两个定位,一是战略定位,长江科学城作为长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科学城与长江新城、武汉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关系。从某种意义来认识长江科学城作为长江新城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是新城最大特色之一。同时,长江科学城也承载着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中心的使命。二是功能定位,要把长江新城超前理念、前瞻性理念融入规划中。

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建议从科学技术空间布局角度深化研究,像硅谷空间形态、日本筑波科学城市(5个区)等方式去研究。突出“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路,大力吸引企业研发中心,这是科学城生命力所在,特别是民营大企业。

长江科学城还要体现开放性,要把科学城发展成为一个招智引才的平台,是武汉吸引人才的平台。通过招才引智来推动促进武汉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实现创新引领发展,营造吸引人才的优良环境,这是科学城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夏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

突出绿色生态和科学之城

长江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做得非常好。有长远的战略视野,突出了武汉区域特色,谋划的有特色的一批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等工作细致到位。

建议规划中要更加突出:一是基础,即绿色、生态的科学城,吸引英才、创新集团;二是科学,即国内国际顶尖的产、学、研、用在政府引导下参与。因此,目前的支撑体系要从湖北省、中科院、武汉市扩大到企业。

同时对城区内涝、防洪的安全风险要分析到位,提出化解风险对策。

余少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亟需一批比欧美技术

更有优势的“长板”技术

规划花了很大精力、时间,形成了一定体系,值得肯定。我认为,要进一步解决定位问题,锁定痛点、痒点。从产业角度看,武汉市最缺的是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基地,湖北最缺的也是千亿元以上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从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来看,创新也是我们规划的定位。

我们亟需一批引领世界的变革性技术,亟需一批比欧美技术更有优势的“长板”技术。

目前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历史交会,长江科学城规划应该怎样与这两大轨迹对接?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规划与国际重大产业分工的对接、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

谢先启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开建长江科学城与机场的高速公路

我建议基础设施要高于国家标准,这样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新建长江科学城与机场的高速公路;搞好地下空间的开发,发挥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宜早不宜迟,其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和规范。

长江科学城没有人才是空谈,人才必须要留下来。人才引进要有产业作为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大学生也是留不下来的,人才也是引进不进来的。大企业有拉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它能引领发展。同时,长江科学城要全方位体现产、学、研相结合。

李伟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

科学城规划建设是城市格局问题

从国家实践、区域布局、城市发展和产业创新等方面,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很有必要。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城市格局问题。

可进一步明晰和关注世界大城市发展逻辑,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规划,武汉市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市内相关创新资源布局之间的关系,明确科学城的定位。

牟玉静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科研装置项目必须落到实处

武汉建长江科学城有什么优势?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长江科学城的项目必须落实到实处,要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未来城市建设技术模式创新策源地,科研装置必须落地。

同时项目的筛选必须严格把控,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性,把握处理自然资源的“度”,构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吴剑锋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雁栖湖企业创新服务平台董事长

探索建设依托科学城的 “人才特区”

武汉作为国家中部关键节点城市,建设一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城,并冀望与光谷应用研究双轮驱动,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特色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武汉在规划启动长江新城之初,既规划建设科学城,并希望以此为创新策源,定位足够超前,考虑到了百年新城的源动力培育问题,符合长江新城一线新城品位。

同时,我希望能够重视发挥武汉水湖宜居优势,突出科学城以人为之“人”的核心。应该探索建设一个依托科学城的“人才特区”,以“特区政策”形成人才高地,形成先发优势。

协调科学、文化、环境三元融合,抓住科学艺术绿色发展特色旋律,规避未来科学城高房价逆淘汰创新人才的风险。

▼ 推荐阅读 

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院士专家把脉长江科学城发展

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查

震撼发布!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效果图惊艳出炉

长江新城

欢迎您的关注!



策划:武汉长江新城管理委员会

图文来源:长江日报

投稿:cjxc2018@sina.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江新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