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的神秘面纱
在敦煌东南佛爷庙湾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在这个范围内,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葬。其中除零散埋葬者外,有许多聚族葬。过去,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对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做过许多发掘工作。1980年5月,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在县城东南9千米,北距安敦公路7千米处的鸣沙山北麓佛爷庙湾头层台子又发掘了三座墓葬(编号为80DFM1—3)。
如下图,M1和M2在同一坟圈内,M3在另一坟圈内。M1最大。封土形成高大的沙丘,墓道堆成长形沙棱。三座墓均为沙砾岩洞室墓。
M1、M2所在坟圈东西长85、南北宽80米。坟圈壁宽约2米,南面开门。圈内依次排列墓葬七座,墓道均向西。在第三四墓之间地面上平摆着2.7×2.7米的砾石一堆,疑为祭台。
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另有铜钱、铁镜、琥珀珠、石砚和织物残片等。铜钱有五铢和货泉各一枚,分别出土于北棺内和墓室中部。陶器多集中放置在墓室西南角南棺的头前,另一些放在两棺之间靠近后壁处。朱书或墨书的陶罐都放在棺内死者的头前或足下。在南棺死者的腹部还发现一些带朱书的陶片,经复原系陶钵,可能是当时有意打碎后放入的。在北棺中也有类似的墨书陶钵碎片。
三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器物65件,货币6枚。包括陶罐、陶瓶、陶灶、陶釜、陶瓶、陶仓、陶钵、陶灯座、陶盘、陶果盒、陶盆、陶碗、陶碟、陶井等。
其他还包括小石板(青灰色,表面光滑,有墨迹,疑为砚);琥珀珠(棕黄色,半透明,略呈圆形,当中有穿孔);铁镜;铜饰(均呈长条,内有织锦残片一件,浅赭石色,织有深赭色梯形图案);草编织物残件(中间镂空呈六边形,疑为马兰草编织);夹苎漆多子盒(分三档,共十六格);云母片(中有圆孔)等。
1、2. 陶直腹罐 3.陶鸡首灶 4.陶仓 5.陶罐 6、13、14、15.朱书陶罐 7.陶果盒 8.陶盘 9.陶盆 10.陶灯座 11.陶碟 12.漆多子盒残迹 16.云母片 17.五铢钱 18.陶罐残片 19.陶钵碎片
M1墓主人张辅枕前出土一件小石板,板上有墨迹;左右两手各置一颗琥珀珠,棺内还残存丝绸、织锦,其他随葬器物也不少,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可能属于士族。
M2随葬器物较少,墓室形制也较简单。从墓葬排列来看,墓主人似为张氏第四代,即张辅的重孙。此墓即使与M1相隔百年,亦应为北朝时期墓葬。
M3的西棺的朱书陶罐(M3:13)写着次“死者〔姬〕令熊自注应之……”,疑墓主姓“姬”名“令熊”。此墓也是夫妻合葬墓。从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器物来分析,认为M3和M1的墓主身份相近。
从陶器上的纪年来看,M1和M3起自前凉张天锡太清十三年(375年,即咸安五年),终于北凉沮渠蒙逊玄始十年(421年),历时47年,其间虽然战争连绵,改朝换代,但葬俗并无多大变化。所出的随葬器物,如果盒、陶灯、鸡首灶、陶罐等,与这一地区晋墓出土器物基本相同。
陶文可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做某些补证。如《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载:“义熙元年,玄盛改元为建初。”李暠改元在义熙元年的哪一月,《晋书》并未明确记载。陶器铭文有“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庚子六年即义熙元年,说明改元当在义熙元年正月以后。
M1:6墨书有“玄始十年八月丁丑朔廿六日”,说明公元421年以前北凉已灭西凉,敦煌归北凉所辖。《宋书·沮渠蒙逊传》载北凉蒙逊水淹敦煌,西凉李恂被灭,是在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三月。《通鉴》宋武帝永初二年三月条载此事在永初二年(421年)三月。陶罐所书的年代证明《通鉴》所载正确。
M1南棺内所出的丝织物残片,当属西凉时期。西凉丝织品在敦煌境内出土还是首次,这为研究“丝绸之路”和五凉时期敦煌地区丝织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今日推荐图书
▼
往期回顾
敦煌丝绸,地道中国风
石窟艺术之乡——甘肃
新书推荐 |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