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军队给了印度哪些历史教训?印度又侵占了哪些中国领土?

2017-07-01 水舟子 地缘战略

【提要】在历史上,中国军队到底给了印度哪里“历史教训”?印度在东中西段,又占领了哪些中国领土?最全中印领土争端全面描述。


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


印军要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2017年6月29日下午,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据印度媒体6月8日报道,印陆军参谋长拉瓦特称,印度在为“2.5线战争”做准备,就是应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威胁。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印军非法进入中国洞朗地区,洞朗是刺向印度咽喉的利剑

       吴谦表示,“印度陆军参谋长的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停止发表这种叫嚣战争的危险言论”。

       吴谦大校所说“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对于印度,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就来全回顾一下中印之间发生的几次边境冲突,以及中国军队给印度的那些教训。今天的印军要牢牢记住并汲取这些历史教训:

       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中印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中印战争,这场战争可以称为是新中国对外战争中最为杰出的战役,就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流杰作,此战之后,印度30年未敢主动生事。

中印战争背景:

       印度政府当时接受了来自苏联的大量武器援助。而美国由于在朝鲜战争中吃了大亏,急需在军事领域方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为自己挽回尊严和面子;在苏联援助印度后的第3天,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这些装备将给印军带来“信心”,甚至号称要冲到北京去。


       在战术大师林彪元帅亲自指挥下,前线总指挥开国中将张国华派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战败,印军三个军骄横地长驱直入深入我国境内达数十公里。蓄势待发的解放军部队在印军进入伏击圈之后,对印军后方进行突击合围,形成包围态势,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印军全线溃败!


       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印军上下一片恐慌,斗志全无,西线解放军先遣部队快速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50公里处,深入印度腹地作战达两百余公里,印度人不得不在新德里的街头筑起防御工事。

       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奇的决定,撤军。

       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击毙印军4885人,俘印军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自身阵亡722人,负伤1697人,中印胜负悬殊。

       印度总理尼赫鲁知道战败时写信向美国求援时,手都不可抑制的发抖。战后中国归还了印军俘虏、缴获的军火,主动后撤,但是这场战争给印度人的心理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巨大阴影。


1962年以后中印边境还发生过几次小规模军事冲突 

       1962年底东线我军撤回麦线以北后,印军随后跟进,到1963年初,印军又全部占领麦线以南的全部藏南地区,并不时在边界地区制造事端,对此,我方采取过几次外交、军事行动。 

1、1965年一触即发的中锡边界冲突 

       1965年印度、巴基斯坦爆发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巴基斯坦请求中国出兵协助。毛主席拟定出兵援巴,有关方面认为印度军队近两年内一直在西藏西部及中锡(金)边界生事。印军在中锡边界乃堆拉山口侵犯到中国一侧修筑了几十个侵略工事,考虑到中锡边界以南为中印及东巴最近交接处“西里古里咽喉”,可以和东巴基斯坦夹击,截断印度与东北六邦的陆上通道,于是决定在亚东地区给印度以打击以支持巴基斯坦。我国政府向印度发出了最后通谍式照会,并做了军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锡边界上的大部分工事,退还其掳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这场一触即发的边界冲突因印度的妥协而没有爆发。 

2、1967年中印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的冲突   

       1967年9月11日至14日,印军出动山地步兵第一一二旅、炮兵第十七旅于在中锡边界的乃堆拉山口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

       此前的9月,印军不断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在中国驻军多次警告,印军置之不理。9月7日,印度士兵用刺刀刺伤两名中国士兵。9月11日清晨7时30分,印军山地步兵第一一二旅一个连分两路向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逼近。中国驻军严守“不打第一枪”的纪律,保持克制态度,对入侵印军发出严重警告。印军将中国官兵的克制态度视为软弱可欺,8时零7分,首先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正向印军喊话的连长李彦成当场中弹牺牲,另有6名战士负伤。

       当时中央军委对我边防守军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指示,我边防团当即发起反击,仅7分钟,击毙印军官兵67人,用四0火箭筒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7处工事悉数摧毁。8时15分,印军败逃,我军未出境追击。

       印军不甘失败,其炮兵第十七旅随即向中国境内发起大规模炮击。中国军队对中锡边境的冲突的原则是“人员不能越境,子弹炮弹亦不能打到邻国土地上”,与中印边境冲突“人员绝不越过境,不能主动向印境内的炮兵射击,但遇敌方境内炮兵向我射击,坚决反击”,但此次经中央军委批准,我炮兵第叁0八团组织了30余门八二迫击炮和一二0迫击炮向印军还击,历时4天3夜,将印军8个炮击阵地打哑,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和23处工事及两辆汽车被摧毁,毙伤印军官兵540余人,战斗于13日22时停止炮击。

       情况上报中央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射击。”14日中午时分,我军也停击炮击。

       此次作战,印军共伤亡607人,我军除敌挑衅时的一亡九伤外,基本无损。印军被迫打着白旗,到中国境内接受中国移交的印军尸体和武器弹药。

       印军仍未死心,10月1日11时20分,印军廓尔喀联队一名排长率7名士兵侵入卓拉山口中国一侧,手持廓尔喀弯刀向中国士兵寻衅,想绑架中国士兵出境。附近哨所的中国官兵闻讯赶到,抢出战友,将廓尔喀排长推出边界。廓尔喀兵拔枪向中国官兵射击,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各一人。同时,卓拉山口附近的印军炮兵也用51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向中国境内炮击。

       中国官兵立即还击,将入侵8名廓尔喀兵全部击毙。12时整,中国炮兵炮火压制印军炮火,将挑衅印军两个连的官兵毙伤195名,摧毁工事29处,印军于当晚19时55分停止炮击。

3、1987年中印边界东段反挤占行动 

       印军总结了中印边境战中的教训,利用中国军队“不打第一枪”的原则,逐步突破“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的限制(实际上只是中国单方面后撤),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步步进逼在中国军队眼皮下设点。到80年代,个别地区甚至深入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10公里。1986年到1987年,中国边防守军根据军委指示,曾组织过多次反挤占行动,1987年局势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程度,相当紧张。

       1987年2月20日,印度公然宣布在有争议的藏南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1962年边界战争后,印度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不断加强中印边界地区的军事实力,并持续向藏南地区移民(据说有几百万),这些都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目前,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锡金段)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还部署了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有9个飞行联队、1个导弹分队。与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对我形成局部7倍以上优势,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优势明显。 

       为了适应与中国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还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印度空军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资在地理环境恶劣的中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全面进行军事设施建设,印军在阿克赛钦的对面部署了辖有三个山地步兵师的第14军,在列城机场优先部署SU-30战斗轰炸机。印军的战略简单说叫作“东顶西攻”,既在东段固守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谋求切断新藏公路夺取阿克赛钦。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做到了"不首开第一枪",一旦印方开了第一枪,印度就从来没有赢过一次。所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硬气告诉印度军方“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

       以上这些就是从印度独立以后,在印度挑起的中印领土争端中,中国军队给予印度军队的“历史教训”。

请点击链接,阅读下面关于中印边界争端全面情况的文章:

洞朗聚焦:全方位讲述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和现实状况——祖国很努力,我们很放心!


我们要全面看待中印领土争端的本质,从中理会出为什么中印产生持续不断的边境冲突的头绪。

       印度的国家地缘战略和国家投机主义

       印度为什么总是在领土问题上向中国挑起争端?这是出于印度国家地缘战略的需要。印度国家战略认为,印度首先要成为地区性大国,然后成为全球性大国,印度洋霸主,首先必须完全控制南亚次大陆,要控制南亚次大陆,就必须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三个国家尼泊尔、锡金、不丹吞并,与中国以喜马拉雅山脉峰线为界,甚至在中国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趁机占领西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投机,一些现在的印度高层人士认为,美日正在构建围绕中国的包围圈,印度可以通过自己是否加入这个包围圈来“拿住”中国。因此它可以在边界等问题上放纵自己,中国除了忍让别无选择。


对于印度,中国在南边的斯里兰卡取得了三个港口的经营权,取得了东边缅甸皎漂港的经营权,与西边的巴基斯坦是“铁哥们”,巴铁已经将瓜德尔港99年经营权“转让”给了中国,如果中国再夺回藏南,从孟加拉国获得从藏南到印度洋的入海口,印度的战略空间,就完全受制于中国和巴基斯坦,不要说与中国争亚洲主导地位,其在与巴基斯坦的争斗中,都毫无胜算。而中国,将完全获得在印度洋的自由活动权。


印度到底占领了哪些中国领土?中国没有忘记!

       印度占领的中国领土,我们将分东中西三段,分别讲清。

       中国没有忘记东段还有藏南9万平方公里国土;西段巴里加斯地区1900平方公里中的450平方公里,以及拉达克44110平方公里土地;


图中印度(黄色)地图上左上角斜线部份叫做“拉达克”,共44110平方公里土地,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从中国占领过去,转给了印度。一直以来都属于中国。

       及中线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地,共约2000平方公里没有收复。在新中国建国68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国和中国人都没有忘记被印度强抢过去,今天仍寄养在印度“游子”。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在胜战后撤,因为喜马拉雅上险峻的地形,阻碍交通,让中国军队后勤难以维持长期消耗性战争,现在中国正在修建5条进藏铁路和环西藏边境铁路,这些巨大的付出和努力,就是为了在有一天条件成熟的时候,迎接“游子”归家!


印度挑起的中印领土争端东段藏南地区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

       从中、印两国地缘格局上讲,喜马拉雅山山南地区中国不可放弃。如果印度谋取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控制权,吞并锡金、不丹、尼泊尔三个山地国家,与中国以喜马拉雅山脉峰线为界,那么,在条件成熟时,印度可以入侵西藏,夺取中国战略大后方,而将中国的战略后方西藏,作为印度的战略后方,中国对地缘形势的研判,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反过来,如果中国取得喜马拉雅山南麓控制权,使藏南9万平方公里国土回归,保持尼泊尔、不丹的独立,推动锡金复国,让三个山地国家成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甚至在战争条件下策划印度东北六邦如1971年印度逼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孟加拉国一样,则有利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和平。其次,收回藏南,也有利于印度调整其狂妄的国家战略,与中国合作。一方面促进印度国家经济建设,一方面中国多了一个从藏南地区,经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让孟中印缅地区成为和平繁荣的地区。


中印两国领土争端全图。所有的领土争端,全部是印度出于国家战略目的,主动挑起。欺负中国方交通不便,军事后勤运转困难,不能进行持久消耗战。


一、印度在中印西段占领的中国领土

       阿克赛钦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元朝蒙古大军和清朝前期准噶尔的熬茶礼佛的旅行线路都是从阿克赛钦地区进入西藏,清朝雍正时在阿克赛钦此设立拓置局管辖。


清朝时候,中国有效管理阿克赛钦和拉达克地区


拉达克原始是藏族的传统放牧区
       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后来被锡克帝国和其中的克什米尔霸占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经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英国便占领拉达克地区。清朝以来,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


非战争手段,中国故土拉达克难以回归中国怀抱了,拉达克最右边就是当今西线被印度占领的巴里加斯。与阿克赛钦同样淡黄色的两块领土,为中国占领,印度声索这两块土地


       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通过“勘察”,绘制了一条界线,这就是约翰逊线。


图中红线就是“约翰逊线”。红色区域就是“约翰逊线”把中国故土画给了印度的部份,“约翰逊线”不仅包括了中国故土“拉达克”,还将阿克赛钦也划给了印度,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部份,叫做“巴里加斯”;地图中部的几个红色小块,就是约翰逊线画给印度的中段2000平方公里中国国土,现在成为中段争议点。

       此线将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英属印度,使阿克赛钦变成英属印度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新藏公路,引起尼赫鲁不满。印度遂以没有法理依据的所谓约翰逊线为依据,断然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中印西段边界和中段边界不和由此产生。而中国没有承认的被侵占的拉达克地区的情况也引起人们关注。


被印度占领的中华故土“拉达克”,今天中国还守着的“阿克赛钦”

       有的人认为:印度提出阿克赛钦问题,实际是为了维护它对中国故土拉达克的霸占,作为谈判的法码。事实上,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时期印度很担心中国收回拉达克,但中国当时还是维持1959实控线。


“巴里加斯”总共1900平方公里,图中蓝色点下方为印度占领,上方约70%由中国控制


二、印度在东段占领的中国领土

       1913—1914年,由英国策划、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英国人亨利·麦克马洪背着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的代表夏扎,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英印单方面划定的所谓“印藏分界线”插入到换文地图中,私自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同时炮制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此线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依此线划定后的英属印度东北边界,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处(即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到了喜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管理权的地区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参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对而拒绝在条约上正式签字,会议破裂,非法的“西姆拉条约”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后中国政府又多次发表声明,不承认“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1948年,趁中国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边疆,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军队进入门隅地区,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占领门隅的中心城市达旺,武力将西藏当局派到当地的行政人员驱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该地区建立伪“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政官方地图,将中国拒绝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由原来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到1960年,印军完全控制了麦线以南属于中国西藏的门隅-珞渝-下察隅地区。


藏南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

       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速胜,收复包括达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镇在内的藏南大部分区域,进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11月5日,中国军队收复了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领土。印度政府陷入惊慌。尼赫鲁要求美国直接派轰炸机和战斗机参战。中国军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主动后撤至麦克马洪线以内。1964年,印军重新占领该地区,重新在“麦线”附近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


按照2005年签订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中国可能只能收回达旺地区,就是图中左边靠近不丹的那一小块

       2003年,中印两国开始建立特别代表会谈机制,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再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

       2005年,中国时任总理访问印度,4月11日双方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按照双方2003年三步走的原则,中印边界问题现在到了最后在地面划界立桩的时候。按照《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标界对中国相当不利,意味中国仅仅只能收回达旺地区,基本放弃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中段四处2000平方公里所谓“争议”地点土地。

       关于中印边界的最终划定,中国要慎之又慎,目前,不急于最终结果。


看看藏南对中国有多重要,不仅仅是一块中华故土,更是一处战略要地,有藏南,中国极易获得进入印度洋的另外一个便利通道


三、印度在中段占领的中国四块领土

       中印边界中段争端,迄今为止网络上还没有能够讲清楚的文章,今天我们仔细说清楚。

       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它北起中印边境西段边界的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即里普列克山口),总长约450公里。

       关于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它从西段的终点起到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止。

       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多少年来,阿里地区的藏民用土特产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粮食、布匹、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边地区又极需要阿里边民生产的食盐和羊毛等原料。中印两国政府《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规定,将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岗等10个地方辟为市场,并开放什布奇等6个山口,还规定沿新卡藏布(狮泉河)河谷至扎西岗的习惯道路仍按以往习惯往来。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步蚕食中国领土。在中段,侵占了中国(1)巨哇,曲惹地区,(2)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3)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4)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度侵占或侵入的。这4块所谓的由于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


巨哇、曲惹地区和什布奇山口地区

(1)在巨哇、曲惹地区(图中上面一块黄线与红线中间地块。红线是印度实际占领线,黄线是中国传统分界线):

       巨哇、曲惹地区在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面积共332平方公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

       巨哇、曲惹地区早在17世纪中叶即由五世达赖喇嘛规定为扎西岗的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扎西岗的举巴扎仓一直在这一地区管辖,征收差税,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侵占了该区。

(2)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见上图)

       什布奇是中国扎达县的一个村庄,历来属于中国什布奇村的放牧地,是阿里地区重要门户之一。什布奇山口的传统习惯线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此段边界改为通过什布奇山口并标为已定界,形成争议区。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马山顶刻上“印度斯坦—西藏”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向活不桑河东移6.5公里。1955年,印军不断在拉容马山顶巡逻,阻止中国什布奇村民过山打柴割草。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什普奇设立边防检查站,巡逻于拉容马的印军随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活不桑以东约4至5公里之曲宾呆惹建房两间,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筑碉堡两座。同年5月,印军悍然在拉容马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容马山顶为国界。经中国边防当局多次严重抗议后,印军于当年11月撤回。1958年4月,印军再次侵驻拉容马山顶,在该地修建营房6间。并派兵进入曲宾呆惹,从此侵占了该区。该地区共35平方公里。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3)在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桑、葱莎分别位于甲扎岗噶河的北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地处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位于贡桑布(桥),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玛那山口,长约100公里。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桑、葱莎和波林三多均属西藏扎达县管辖,居民均为藏族,历来都向中国原扎布兰宗政府交纳差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员越公贡桑巴侵入中国境内,在桑久拉山口和葱莎私立石堆,在葱莎附近设立书有真日文字的碑,制造国界标志。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员至桑、葱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1926年和1932年,原西藏地方政府同当时英印殖民政府曾就这段边界举行过谈判,英帝国主义企图将国界推至桑久拉山口,西藏地方政府坚持以公贡桑巴为界,谈判无结果。

       人民解放军解放阿里后,印度即以武力开始了向该地区的入侵。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阿里前夕,印军即以1个连的兵力进驻公贡桑巴以西鲍哈尔。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并至桑巡逻。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

       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该地区面积1451平方公里。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4)在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均属中国达巴宗(该宗现已撤归扎达县)管辖。其中乌热位于达巴宗正南偏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场;然冲位于乌热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朱毕钟、拉不底等地的总称。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版图,形成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装人员越姑马拉山口侵占乌热。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两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印度军队撤出。8月27日,印度外交部声称乌热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军入侵乌热事实。后因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于9月19日撤返印境。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了乌热。同年6月,印军越姑马拉山口重侵乌热,形成了在中国领土内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1956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达成互不驻军的协议。按照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乌热地区,但印方却于同年6月派兵侵入乌热。1955年印军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测绘。1956年7月,印军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后逐渐侵占了该区。本地区总面积855平方公里。

       1955年后,印度政府开始修筑葱莎至衰拉山口的乡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后逐步侵占了然冲地区。


中国解决中印领土争端的解决思路

       中国是爱好和平,所以中国一直不以“武力改变现状”。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周恩来总理在人大常委会第70次会议上关于中印战争的报告说,“改变现状是要谈判解决的,否则我们没有法子解释我们为什么抗美援朝”,我们一定会和印度谈判,正如在抗美援朝时,我们也和美国谈判了一样,通过谈判来改变现状,但是谈判取得结果的基础是赢得战争,以战促和。

请点击链接,阅读下面关于中印边界争端全面情况的文章:

洞朗聚焦:全方位讲述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和现实状况——祖国很努力,我们很放心!

要了解中国和世界金融战略变幻,请关注“地缘金融”公众号;

要了解世界大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和战略对抗,请关注“地缘战略”公众号;

要了解西方海权时代地缘政治,到今天中国海陆权复合地缘经济,请关注“地缘政经”公众号。

要欣赏中国古今诗词,了解文化与历史,请关注“诗文化与历史”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