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喵咚直播|看这20年,考古人都干了啥?

2017-06-18 张三 喵咚Museum


首博要开直播啦~还不赶紧围观!!
看直播前你需要做好以下攻略

扛上小板凳

揣好葵瓜子

选一个有WIFI的地方

(KFC 、 商场或者别人家门口)

用一根惯用的手指,然后······

打开直播


“美”的定义于中国人来说,

是跳脱了单纯色彩堆积的含蓄美,

将哲学融入到器物中是匠人们创作时地共同习惯。

这样在哲学思想中孕育出来的美学观念,

和这片深沉的土地一样,

在漫长的历史中,

辉煌过、低迷过、

平和过,也破碎过,

但却从未消亡过。

这些承载着古人哲学思想与审美的器物,

在经历了风霜雨雪、战火硝烟后,

除了部分被珍藏的一批,

有的俨然和已经倾塌的王城一样化为了一抔黄土,

有的在战乱年代和那些颠沛流离的难民一样不知所踪,

剩下的便是被岁月的风沙掩埋地底的那一批。


据说这是一双来自“精绝国”的勾花皮鞋


得益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策划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那些未曾见过天日的文物有了与世人碰面地机会。其选取范围涵盖了20年考古发现、21个省、80多家相关单位、200多座考古遗址以及800多件精美文物,这些数据足以显现出此次展览的诚意,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很多精美的文物都没有走出过本省、博物馆,甚至是库房。


迷之鄙视神情的玉覆面


但这样的诚意似乎并没有打动所有的观众,

此次展览在网上掀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大呼过瘾,

表示精美文物带来的震撼在内心久久不能散去;

有人感到失望不已,

诟病展览关于“美学理念”线索的不清晰。


面对这样褒贬不一的评价,不得不思考考观众真的看懂了这个展览吗?博物馆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众接收的信息之间没有产生分歧吗?阻碍观众接收信息的屏障到底是什么?


出于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差异,且哲学晦涩难懂,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讲解观众很难在离自身年代久远的文物上找到共鸣。针对这个问题,首博决定通过直播的方式缩短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让策展人的思想可以更直接的传达给每一个观众。



为了能更好地解读不同时代文物身上蕴含地美学观念,更好地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文化知识,直播邀请了冯好,张杰、龙霄飞、李健四位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为大家带来不同文物的解读。


冯好简介

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首都博物馆藏品部主任

讲解方向

从策划和设计角度解读展览

讲解内容

从展览策划和设计角度,系统解读展览为什么选择“艺术审美”为主题,展览的结构线索、文物遴选、艺术设计等方面是怎样呼应主题,从而为观众打开一扇鉴赏艺术、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


张杰简介

副研究馆员,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

讲解方向

解读文物的工艺、设计方法和视觉元素

讲解内容

考古出土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佐证,它们被制造时多数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艺术产品,让我们的目光回到它们被使用的状态吧。


这只萌萌哒动物竟然是老虎?

龙霄飞简介

研究员,本展责任人,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讲解方向

瓷器中的古人审美文化

讲解内容

中国陶瓷的烧造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古人对于“美”的认识也深深地烙印在陶瓷器物上。对于展览中不同时期陶瓷器物的审美感悟能够加深对于古人不同时期审美文化的理解


红釉靶盏

这确定不是古代高脚杯?

李健简介

首都博物馆藏品管理与遗产调查部副主任

讲解方向

解读青铜器的转型之美

讲解内容

中国青铜器的转型之美


铜鱼杖头饰 

这难道是暴击单身汪系列?


对于“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我们可以去诟病、去吐槽,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能在文物的历史价值以外去探索其附加的美学价值,提炼古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展思也是值得鼓励的。所以不妨让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一起再去探索一下首博“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里藏着的秘密。


直播信息

时间:2017年6月19日(周一闭馆)  

   10:30-12:00

地点:首博方厅一层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全国考古成果展”展厅

合作媒体:中央电视台、腾讯网、光明网、弘博网



相信大家在逛展时也会对某件文物或展览某部分感到好奇和不解,那就大胆地说出来,让专家和网友替你解答吧!亦或是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也不妨分享出来,让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哟~


作者/编辑:张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直播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