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学旅行︱警惕三大怪圈,抓好三个关键

研学头条 2022-10-09

 / 研学头条  图片 / 网络

研学旅行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从艰难地破土萌芽,到以不同的课程形态缓慢发展,都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不少人已经认识到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课程意义与改革效应。但是,随着研学旅行的大面积开展和深入推进,存在着需要警惕的“三大怪圈”,想要避免这“三大怪圈”的出现,得抓好“三个关键”。

1


怪圈一:“单领域体验”与“多视界融合”的失衡

研学旅行强化多视界融合的综合体验,要求将自然景观、人文遗址、科技馆、博物馆、现代农业示范园、自动化的制造车间、高科技产品制造园区、学校、社会、企业等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多方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项目研究、同伴互助等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体验,在日益丰富的综合性体验中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当前研学旅行存在“单领域体验”与“多视界融合”的失衡现象。如何从“单领域体验”到“多视界融合”,再到“单领域体验”与“多视界融合”的合理兼顾,在“专”与“博”的合理尺度下开发研学旅行项目,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制定引导策略,确定评价标准,从而走出“专而窄”“博而泛”的研学旅行怪圈。


怪圈二:“趣”与“味”的割裂

“趣”即兴趣;“味”即品位、品质。两者是研学旅行活动引发的学生探究世界、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趣”是诱因,“味”是归宿,以“趣”兴味,以“味” 提质,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原则与思路。但一些老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过分注重激趣,忽略了 “激趣”背后的“品位”发掘,笑话、趣闻逸事、奇谈怪论、形式化、娱乐化等内容居多,在学生世界、书本世界、现实世界的联结点上,发掘有价值的问题与课程意义点的能力不足,既难以聚焦研学旅行中的 “关键事件”,也难以在关键事件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意义”的建构点,更难以在课程智慧和临场智慧的提升中,帮助学生达到“味浓”“情深”“意远”“行健”的发展境界。


怪圈三:资源建设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过度区分

国家和不少省市已将研学旅行资源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也有学者建议在资源建设中注重“儿童视角”,“为儿童营造属于他们的研学旅行世界”,大有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区分开来的趋势。但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儿童从书本的“知识世界”和校园的“纯粹世界”走向现实的“复杂世界”,让“儿童”走向“成人”,以 “儿童之眼”观察和体验“成人世界”,以建构“将来的自己”,体验和探寻未来有意义的“成人生活”。从这一角度讲,研学旅行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桥梁,研学旅行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走上这座桥梁,走向“成人”的彼岸,为实现“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的顺利过渡铺垫基础。只有在研学旅行中把握这一要义,把“成人世界”真实地展现给儿童,让他们去体验和探索,才能真正提升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这三大怪圈,关系到研学旅行的多个方面,想要打造出“旅游+教育”的研学旅行实质,为实现走一路、学一路、成长一路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2


关键一:认真调研,搞好课程规划


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外出旅游,而是“旅游+教育”的结合体,实质是以“研学”为立足点的旅行,目的性很强,跟普通的以放松身心为主发点的游山玩水有本质区别。要想让“研学”名副其实,在旅行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学校事前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课程规划,真正以教育的理念规划旅游、组织旅游。每个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特意打造的旅游品牌特色,有的倾向于自然景观,有的倾向于人文景观,更多的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重在复原区域历史文明,打造现代生态文化。

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观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区域历史演化,活泼地体验民族生活方式,真切地感受现代文化特色,以强健体魄、开阔眼界、陶冶灵魂、启发心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走一路、学一路、生长一路的教育目标。


研学旅行的课程规划,需要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要准确地看到游学课程的生长点,形成明确的游学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全面的预设和详细的规划。有些旅游景点的课程规划,完全可以凭借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进行挖掘与开发。但是,有些旅游景点的课程含义并不是那么容易挖掘,没有对地域复杂历史变迁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深入了解,很可能无法形成对学生有深远教育影响的课程方案。喧哗的街道、幽静的小巷、奔涌的河流、肃穆的高山、苍凉的大漠、空旷的草原,没有身心融入其中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精准把握,很可能无法体会到其潜在的教育意蕴。

这就需要学校与旅行社及早进行协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导游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规划合适的旅游目的地和详细的旅游路线图,制定明确的旅行教育方案,要让成行的每一个景点,都成为游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哪怕是相关教师提前旅行考察一遍,也不能让学生觉得此行没有多大教育意义。


关键二:加强协作,注重细节管理


研学旅行,即使旅途不远,毕竟也是做户外活动,师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要确保旅行安全,学校应提前做好调研,详细制定预案,控制好旅行途中的风险因子。如果依托旅行社组织研学旅行,学校必须与旅行社密切协作,共同商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确界定参与各方的管理责任。无论是自主组织,还是合作开发,研学旅行都必须注重旅途中的细节管理。不但要有活动方案、实施细则,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具体在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中,哪些人员负什么职责,都必须做好精细分工,要让每一个参与的管理人员都心中有数,明确知道自己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边界。


确定了旅行目的地和旅行线路、明确了旅行教育方案后,学校还必须策划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相关人员要熟悉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特点、天气变化、食宿地点、人文环境、风俗禁忌、每一个景点的参观注意事项;学校要制订精细的日程安排,包括乘车安排、食宿方案、参观分组、研讨计划、作业准备等,提前做足相关的准备工作。这些计划和规划,要通报给每一个参与研学旅行学生的家长,要让家长为学生预备必要的费用、衣物、药品及其他生活必须用品。临行前,必须充分做好旅游安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外出旅行必须听从导游和教师的安排,随队参观要跟上步伐、相互帮助,自由活动要结伴同行、相互协作,不管在哪里,绝对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任何人也不能擅自脱离团队。


有家长参与的研学旅行,风险因子相对较小,管理上也更容易一些。但大多数研学旅行以学校为主体,家长没有机会参与,旅程安全管理难度较大。组织研学旅行前,应确定对突发事件有处理能力的人员作为带队主管,同时注意选择相对年轻、身体健康、具备旅游经验和实践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参与。学校要跟教师、家长和旅行社分别签订好管理协议,但具体的管理工作不要一股脑地推给旅行社,那样很可能达不到研学的目的,因为施教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而不是旅行社和导游。要让参与游学的教师进行自主管理,这样不但有利于防控安全隐患,还便于师生在旅途中交流研讨和组织体验活动。


研学途中,带队教师要严格纪律要求,随队教师要密切关注本组成员的饮食变化和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妥善处理措施。随着物质条件好起来,旅游已成为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导致旅游热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法定节假日期间,主要旅游线路和著名景区常常人满为患。因此,研学旅行应尽量避开法定节假日期间的旅游热线,防止人员过度稠密无法有效参观和体验,反倒可能增加安全风险。当然,研学旅行也不能与普通旅游混合组团,因为旅行目的不同,即使线路完全吻合,研学的任务也难以实现。独立成团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条件。


关键三:精心组织,重视体验探究


很多人都有外出旅行的经历,有些人甚至逛遍了天南海北的各地景点,除了走马观花地看到了那些外在的景观,阅历有了一些增加之外,要说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陶冶、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恐怕很难说出来。其根本原因是把旅游当成了一个纯粹游玩的机会,没有真正用心感知,没有实现亲身体验。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研”和“行”必须有机融合。要从研学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精心组织实施,要在旅行中突出探究体验,真正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协作、发现爱好、找到兴趣,实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开发与能力的提升。


研学旅行要重视现场性和体验性。研学旅行应将教育的现场性和活动的体验性放在首位,让学生走入现场、亲身体验,从中接受教育。到北方草原上研学,应该骑上骏马在草地上走一走,到牧民家里品尝奶茶、奶酪,在蒙古包里体验烤全羊宴的仪式表演,围着篝火跳上几圈舞蹈,才能真正体会牧民的粗犷彪悍、豪迈大气,切身感受蒙古民族服装特点、饮食结构、风俗习惯中的文化传承,加深对游牧民族历史的了解。到南方水乡研学,应该静下心来乘坐游船在水中荡漾一番,到深宅大院和幽深小巷中感受一下,仔细观察研究园林的布景特点和建筑的结构形式,才能真正触摸到渊源深厚的人文历史、细腻委婉的精神基因,对鱼米之乡的文化盛衰、风俗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体验,对水韵浓郁的文化底蕴有完整的感知和准确的判断。

研学旅行要体现生成性和综合性。围绕相关景点,生成的综合性的实践知识,能够嵌入到学生的生活阅历之中,深刻影响学生的历史观。近几年,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这是学校最看重的游学课程。走进红色旅游景区,要组织学生用心参观遗迹、细心观摩实物、耐心浏览图片资料,在体会中深刻反思,在探究研讨中总结升华,中华民族屈辱的苦难史、顽强的抗争史、激昂的奋斗史,就会在学生大脑中清晰起来,这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激发求知探索欲望、树立爱国报国志向,无疑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说到底,研学旅行是一门体现不同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校本特色,重视落实教育功能。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特色性的“研学”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旅行中用眼观察、用心体验、用脑思考。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研学中,获得对自然地理的真实考察,获得对人文环境的真切体验,获得对历史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拷问,学会与自然亲密接触,将身心融入历史,完成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客观审视,以国际视野、独立人格、乐观心态,辩证看待人生,扎实立足当下,科学规划未来。


研学旅行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的青睐。为了规避“三大怪圈”的风险,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必须在关键环节上做足功夫,做好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在旅行中精心组织、有效管理,真正让“研”和“行”密切结合起来。

版权归作者所有,研学头条整理


文章整理自北青研学。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欢迎大家关注研学头条(ID:headline_yanxue)。

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热门===

研学旅行|带着任务去,载着收获归

研学旅行|我们需要听到主流的声音

研学旅行|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研学政策|河南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

关于研学头条

研学旅行垂直新媒体


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


公众号:研学头条

微信号:孙真老师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