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章全武 研学头条 2022-10-09

 / 章全武  图片 / 网络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纳人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学旅行纳人学校教学计划。但这种发展并不等于无障碍前进。

目前,除了部分试点省市、试点学校之外,大部分学校还处于观望状态,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还不知道如何处理研学旅行与学校教学的关系,对纳不纳人还持模糊态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研学旅行纳人学校教学还存在两难困境。


1

镜花水月:不纳入学校教学的困境

(一)流于形式的风险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这种渲染和导向,致使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持考试成绩至上的理念,将其视为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唯一动力,更别说校外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了,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教育部已经发文,要求各个地区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但如果不将其硬性纳入学校教学,并与学生的毕业、升学逐步挂钩,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

将研学旅行视作传统意义上的春秋游,游玩是它的全部意义;

研学旅行的开展一旦与升学相遇,必须为其让路;

研学旅行的开展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在一阵“研学旅行风”过去之后,研学旅行很快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与考试压力所遮蔽、所忽视。就像有学者所提到的:

“我们现在教育的导向还是过分注重升学率,素质教育没少提,指导思想和修学旅游还存在一定冲突和矛盾 ”,最终将使其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二)教育意蕴不足的危险

就目前进行研学旅行试点的省市来看,大概采取两种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第一种是学校自行设计研学旅行路线、交通、食宿、安全等等工作;

第二种是委托旅行社,使用旅游机构设计的研学旅行产品。

而就目前来看,学校采取后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如果不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学校自行设计研学旅行产品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更加依赖旅行社或者说全权委托给旅行社开展研学旅行,这样乍一看,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功效。但仔细思考,还存在教育意蕴不足的危险。这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旅行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盈利,不论是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还是活动过程的时间开展,“利益”都将会是其主旋律;

其次,旅行社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时,参与指导的更多的是旅游专家,而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参与度较低,会导致其产品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无可挑剔,但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不一定完全符合教育的需要;

最后,使用旅行社设计的研学旅行产品很容易走向“拿来主义”的桎梏,即教师、学生完全依赖旅行社,研学旅行前的热身、资料的收集等准备工作往往会大打折扣,这无疑会影响研学旅行价值的发挥。

(三) 整体规划不够的问题

“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因此,把握了系统关系的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鉴于此,如果研学旅行仅仅是作为一项校外教育活动而不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加之研学旅行追求灵活、开放、自由、生活的特殊性质,就会导致研学旅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产生,这也就会直接导致研学旅行在实践中的碎片化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少教育学者更多地从学理逻辑出发追求完美理想,而研学旅行的实践者则会迫于政策文件的压力看重短期功利;

第二,国家要求学校、政府等机构相互合作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但国家没有专门培养研学旅行教师的机制,如果仅仅是课外活动,学校管理者也不会将过多的财力和物力投放到有针对性的师资培养上;

第三,大多数的旅游机构、旅游单位等并没有配合和服务研学旅行的氛围和意识。

研学旅行如果仅仅作为一项校外活动,不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从制度、资源等外在条件,到师资、实施等都缺乏系统仪式和整体规划,会导致在实践中产生盲目、零散、冲突、低效等问题。

(四) 与学生发展契合度不够的难题

有学者指出,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二者缺一不可。

但这个理念或者说规律的潜台词是,这个体验性与群体性不是盲目的,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是与学生成长要求的合适度非常契合的体验和群体。如果不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那么,很可能造成研学旅行产品校本化程度不够,不符合学生需要的窘境。

这一方面体现在,不少学校依赖研学旅游公司开发的研学旅行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过程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而是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恐怕还需要再斟酌和考证;

另一方面表现为,研学旅行不纳人学校教学计划,就不会“威胁”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考评,学校往往会陷入“跟风”推行的境地,很多时候这种跟风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如果是不加任何改变和设计的跟风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更会严重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也难以有效地推动研学旅行的深化发展。


2

机制欠缺:纳入学校教育的困境

研学旅行理念虽说古已有之,但并不是完全制度化的存在,现将其与学校教学硬挂钩,成为学校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为其正名之举,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机制建设缺乏的困境。

(一) 评价机制短缺

《意见》对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作出了上位层面的宏观规定 ,但实操层面的建议还不够具体细致。在具体的评价内容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 《意见》中规定的研学旅行的内容和目标,也即“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些内容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进行检测,它强调发展性、多元性、整体性和全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衡量和评价要强调过程,注重多元,尊重反思。它们需要新的评价理念、方式、工具、设备等。

虽然研学旅行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试行,但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建设还处于虚无或者起步阶段,不仅如此,如何纳入学分、怎样赋值,在综合素质评价并不完备的阶段,两个都在摸索中的事物如何结合,等等,都还表现出非常迷茫的景象。

(二) 管理机制缺位

虽然部分学校从几年前已经开始尝试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但还不是非常系统化,各学校校长及教师还是按照自己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开展这一工作。当然,这一方面归咎于研学旅行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原因是研学旅行管理机制的缺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培训机制亟待建立。目前来说,研学旅行的实践走在了理论建设与师资建设的前面,我国教师教育体制中尚无针对研学旅行的师资培养机制。

第二,关于研学旅行产品设计 、研学旅行的开展与实施等没有细节性的相关规定。

第三,安全保障机制还不够具体。比如,关于学生意外伤害处理的法律机制、意外保险的购买、随行的专业安全指导人员等,都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定。

第四,研学旅行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还没有最大化地 “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极大便利,还不能够建设一体化的研学旅行网络工作系统。

(三) 经费筹措机制欠缺

《意见》中虽规定研学旅行所需经费要通过家长、政府 、学校、社会等途径筹集,但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财政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保障教师工资以及学校基本的日常教学开支已经非常不容易,很难再拿出余钱来支持研学旅行这一额外开支;而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每学期的经费也是固定的,维持日常的教学等活动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也很难再拿出研学旅行的额外经费 。

就目前来说,研学旅行的经费筹措机制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计划和流程,这对于研学旅行实施的数量与质量来说,用“致命性”来形容并不为过。就这一情况,我们对一些学校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发现,不少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但由于经费有限,大多住的比较偏远,每天会有车辆接送他们往返住宿地与景点地。

首先,学生的精力有限,将多数的时间花在交通上,学生投放到“研学”上精力自然会变少。

其次,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配套设施有限。

最后,会产生公平问题。比如,对农村的学生来说,经费筹措机制欠缺,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会很少或者压根没有机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四) 监督与问责机制缺乏

尽管从学理上来说,实施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和意义非常清楚,但在实践中,公众对于研学旅行却疑虑重重,他们对研学旅行能否做到客观、公平、真实有效非常不确定。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除了因为研学旅行的灵活性、过程性、开放性特征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研学旅行缺乏监督与问责机制。这会导致以下四方面问题的产生。

第一,弱化了监督就必然会有极大的可能导致研学旅行过程中行为的失控。

第二,缺少监督和问责机制,政策执行的“梗阻”也就不可避免。这会导致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与政策的契合度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研学旅行实施的公平、公正、客观等方面无法保障。

第四,研学旅行的科学化、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

缺少监督机制,我们难以监控研学旅行评价的质量;缺少问责机制,我们难以维护研学旅行评价的信度。概而言之,无论研学旅行与学校教学计划结合的有多深,课程建设得如何丰富,缺少监督与问责机制,研学旅行实施质量就缺乏了保护伞,形同虚设。


3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两难困境中的超越路径

(一) 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是素质教育向深处挺进的时代要求,立场必须坚定

当前,素质教育向深处挺进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素质教育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现有的“静态性”“封闭式”的学校教学体系和现状发生了冲突。为了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对目前的学校教学体系进行改造 。

显然,研学旅行,从本体和功能上来看,都能够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不仅能够转变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转变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能够改善学校课程结构,有助于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有益于转变学生知识学习和运用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品质以及文明旅游的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与重要旨意,符合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根本需要,是素质教育前进的助力器。

有鉴于此,研学旅行应该“怀揣”着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走进学校教学,与学校课程充分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个本不“熟悉”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必然要有磨合,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困难、冲突和矛盾。这是发展中的必然事件,将会随着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专业化、理性化的融合而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对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给予支持,充满信心,而且立场必须坚定,旗帜必须鲜明。

(二) 摆正研学旅行的“位置”,明确研学旅行的人本价值与教育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反思,对居于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在割裂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的去情境化、限制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进行了批判,以及对1992年开设活动课程以来存在的内容片面化、学科化、形式化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这些批判和思考是符合现实需要的,这也是研学旅行产生与发展的真正内部原动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转变现行的研学旅行的思路,即破除当前将研学旅行等同于普通的夏令营、春游、秋游等活动的理念,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的“只旅不学”现象;同时,还有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脱离产生的随意性与形式化现象。

为此,首先,我们要将研学旅行放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考察,也即在考察研学旅行与其他课程类型 (主要指学科课程) 的关系中把握研学旅行的独特人本价值与教育意义,这种在相对关系中对研学旅行进行价值分析,能够摆脱将研学旅行孤立看待的价值选择做法。

其次,从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视角出发,研学旅行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整合性价值。研学旅行把原本属于单个学科的内容以整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加宏观完整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 辅助性价值。根据研学旅行中不同主题的内容学习,能够辅助学生对学科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 创新性价值。研学旅行涵盖一些学科课程所没有的内容,拓展了学校课程体系,发展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以及知识综合的能力,能够实现学校课程与教学育人价值最大化。

(三) 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建设,提升研学旅行的专业化程度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从实践层面论述研学旅行的较多,有关的理论建设还很少。从逻辑上来说,政策的出台应该建立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但是现在恰恰相反,先有了政策指令,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对政策条文进行解读。这样做也并非不合理 ,但是我们应该寻求更事半功倍的策略。当然,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在当下研学旅行轰轰烈烈之际,为了能使其与学校课程更好地融合,进行一体化建设,以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最大功能。首先,我们要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建设。从理论层面对研学旅行开设的目的、依据、实践过程、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宏观建构。其次,提升研学旅行的专业化水平,以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课程。这一内容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解读

其一,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研究机构。该机构负责对研学旅行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并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实际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类似于研学旅行的咨询机构。

其二,成立一支研学旅行研究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旅游专家、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安全保障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等,他们主要负责对研学旅行路线、产品的设计与选择的进行评价,推动研学旅行产品的科学化发展以及就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如何结合给出意见和建议,供学校参考。

(四) 完善研学旅行顶层规划与设计,加大研学旅行制度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顶层规划与设计对事物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完善研学旅行顶层规划,才能够集全国之力来发展研学旅行,不仅如此,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意味着研学旅行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随意性的活动,为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研学旅行进行顶层规划。

第一,从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进行整体性、宏观性规划。这包括以下四方面制度的建设。

(1) 构建研学旅行评价机制,比如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评价反馈等方面内容的构建,“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只有评价方式变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彻底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条新的评价范式来应对研学旅行的存在,并从法律的角度保障评价范式的发展 。

(2 )建设研学旅行安全机制。只有安全机制完善了,学校才敢于开展研学旅行,比如,在目前学生保险已经比较普及的基础上,可大力推行具有强制色彩的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同时应当制定学校、教师“尽职免责”条款,从而将学校和教师从安全事故 的 “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保护他们组织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

(3) 建设研学旅行经费筹措机制,不仅要建设常态化的资金筹集模式,还要建设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专项资助基金。

(4) 建构研学旅行监管机制,打击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不合法行为。

第二,学校层面应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寻求研学旅行的校本化路径,避免盲目跟风以及不切合学校及学生发展实际的行为。

↓↓↓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


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黄山站)


2019年3月29日在黄山举办


小伙伴们快来抢座位吧

研学头条3月活动动态

2019.3.23-26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西安站)

联系人:189 9185 6127(何萌)

2019.4.1-4.4-26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淄博站)

联系人:183 6995 3165(王汝平)

版权归作者所有,研学头条整理


作者: 章全武,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章来源《课程·教材·教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热门===

研学旅行|素质教育新起点

研学旅行热潮下的疑虑与反思!

研学旅行|地理视角下的研学旅行

两会时刻:全国人大代表如何看研学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有这几点需要做!

关于研学头条

研学旅行垂直新媒体


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


公众号:研学头条

微信号:孙真老师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