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教师的角度告诉你,好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你们还缺点什么?

Hollow 研学头条 2022-10-09

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所以,有人选择了行走,攀上山顶瞭望夕阳的瑰丽,周游世界体味异国的人情。但也有人选择了读书,让心灵上路,去体味那别样的风情。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研学旅行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给予。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中国研学旅行中小学校长联盟专家杨青青。


1

研学旅行•开始的地方

早在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时候,文件内有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目标导向,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研学旅行。

2014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这个演讲第二次引起了我的关注。

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研学旅行”这一名词被首次提出,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育人士的关注。

从时间上说,我可能是在2015年下半年正式进入研学旅行这个行业的,因为我自身也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更多的也是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研学旅行和我研究的方面特别的吻合,直到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研究这个领域的信心。


2

研学旅行•最该关注的地方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杨老师认为研学旅行考察更多的有两个方面内容:研学旅行的本质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研学旅行的本质:研学旅行是以学校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现阶段的学习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学科教学内容需求,选择一些有区域特色的场地,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去探究去学习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本质上是校外教育活动,是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

这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跟学校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研学旅行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把课堂学的知识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集体的生活方式也会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合作,增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改善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他人的认知和周围环境的认知。

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如今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边玩边学的方式因其独特性快速成为孩子最爱的学习方式之一。研学旅行的提出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整个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在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参观体验、名人访谈等等方式了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的传统美德,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从而达到育人的价值。


3

研学旅行是学与游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当说到怎么看待“研学”和“旅行”的关系时,杨老师解释到:“字面上理解就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是研学,一个是旅行,两者无法割舍开,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游学”的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成为我们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内容,新方向。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并非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简单结合,也绝非形式上的旅游与课本知识的粗放组合。两者如果能够非常有机的结合,不是1+1=2的概念,而是1+1>2的一个效应产生的话,这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创新精神等等一系列的能力和素养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机会。

杨老师也谈到,周边虽然也有很多朋友和家长会利用假期带孩子走出去增长见识,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可能还只停留在旅游这个层面,更多的还只是听和看,孩子的参与度也明显不够。如果说组织学生到一些地方去游玩,拓展练习等等,可能也还是停留在第二个游学的层面。研学旅行在组织形式、活动体验方面更加突显了育人的价值,他的目的性更强也更明确。

学校里面的教育是成体系的,所含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但由于时间、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局限。学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太能够及时的达到实践应用的效果,所以需要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社会上,乃至说需要把整个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旅行的体验。前者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后者是一种旅行体验,前者为后者提供一个知识技能的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一个展示的途径和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4

研学旅行教师要善用“点拨法”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真正开展起来,教师务必先行。杨老师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互助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旅行的方式去探究去学习,自主的去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定义有三个词:引导者、鼓励者、助力者。

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例如给学生们一个开放式的课题,可能在选择课题或研究方向时,老师就要提供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根据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去探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研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难度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要充当鼓励者、助力者的角色。首先要区分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哪种类型的,然后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进行适当的帮助。如果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同伴之间的交流解决的,教师在这儿要以鼓励为主。假设我们判断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难度比较大,在这儿就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技能方面的助力。

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教师的帮助一定要适度。

杨老师解释道:“研学旅行不是说我放手给学生了老师就不管了,也不是说我觉得学生的认知度不够就主动给予他。”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会越俎代庖,这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作法。


5

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要注意3个方面

杨老师强调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从大的框架来看有3个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第一个方面安全问题,在我们的研学活动方案里面首先一定要做好一个充分而细致的一个安全预案。安全预案要特别关注到4个点。

1、政策的要求,熟悉国家在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方面有哪些要求,要真正落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2、基地的保障,研学目的地的选择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筛选的,包括接待单位的资质、接待单位的专业度、各项设施的安全保障制度等等是否都达到标准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和实地考察的环节必不可少。

3、吃住行方面,《研学旅行服务规范》里面都有一个详细的参考。

4、学生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学生出行的安全一定要做到事无巨“细”,全面把控。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做戏”。

第二个方面课程设计本身,研学旅行不是随便到一个景点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学生听过就行了,既然是课程我们就应该用真正的教育课程标准去考量,必须具备课程的3个基本要素。

1、我们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2、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达成我们的课程目标?

3、我们的课程内容是什么?

前期的调研很重要,包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要清楚的知道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基础是什么样的?然后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课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学生的活动课程才是好的课程。

第三个方面活动课程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改进活动课程的有力手段。活动方案设计的好不好在没实施之前都只是设计者的主观臆想,最后都需要评价这个环节来获得反馈。评价应该贯穿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我们要关注过程也兼顾结果。评价也需要关注4个方面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学校,释放了天性,让学生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激发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太多地去压抑、批评式的这种管理和教学的话就和学校教育没有差别了。

2、差异性原则,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说我们更多的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要过多去关注横向的比较,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传奇。

3、全面性原则,人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我们应该有一个立体型课程评价的设立。

4、多元性原则,有书面的、有文字的、有表达的有通过各种形式都可以。

研学旅行活动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型问题,活动方案里面也不能忽略掉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家长的声音,也要留出一部分的空间听听他们的声音。


6

研学旅行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特别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声响。”教育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杨老师认为研学活动设计应该具备的3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教育目标的考察,通过本次活动能不能清晰的让学生明白本次活动的意义,或者说执行导师在活动结束能不能清楚的知道学生的目标有没有达成,如果目标制定都不明确,那活动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个因素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举个简单的例子,影片《厉害了!我的国》通过讲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迁,以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一幅全景中国。如果我们把这个影片作为一个案例跟我们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相结合的话,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受是不一样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从自身的直观感受去感觉到祖国的强大和富强,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初中的学生的感受可能会跟深入一些,会去关注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在十几年、二十几年里发展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来。

高中的学生通过青春期的洗礼,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且有比较成熟的一些想法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为民族、为国家去奋斗的信心,民族自信心是民族的“根”和“魂”,有了自信,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影片的领域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就业观、人生观等等。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也能看出,活动课程在设计上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小学、初中、高中,就算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它的教育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同时又要具备衔接性,要体现出从低阶到高阶螺旋上升式延续发展的特点。不能说我这个活动活动课程设计出来了只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高中的学生就不管了。

第三个因素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活动课程的目标要具有实操性,要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太大会失去积极性,太小会失去活动的意义。还是《厉害了!我的国》这个例子,小学生由于认知还不是非常全面,只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我们不能逼着他去写一篇论文或心得。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就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学习为最终目标,通过旅行这种实践性特别强的活动来完成我们育人的最终目标。对于从业者来说还是要不断深刻地去学习和理解研学旅行的本质,发挥它最具特色的优势,当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到研学旅行,也欢迎有能力有资源的人士加入到研学旅行这个事业当中来,让它更加壮大。

版权归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发布


作者: Hollow。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欢迎大家关注研学头条(ID:headline_yanxue)。

转载请联系研学头条,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热门===

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科学规范推进研学旅行,这五点很关键

研学旅行丨如何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标准?!

研学课程不用愁,赶紧看看别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中小学研学旅行不能“只旅不学”到底如何玩中学听听专家怎么说

关于研学头条

研学旅行垂直新媒体


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


公众号:研学头条

微信号:孙真老师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