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千篇一律的研学旅行,这4个课程设计的诀窍,帮你打造爆款研学产品

李卯 研学头条
2024-09-02

导读: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大势所趋。近年来,研学主题活动课程中,国学文化、红色研学及科技类产品受颇受青睐,而这些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正是体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研学旅行与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产生深度融合呢?跟着小研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内容吧~




01

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呼应


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旨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方面,需要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核心价值观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研学旅行的育人过程中


积极营造与提供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让参与者不由自主地浸润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中。


具身体验的方式亲历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中习得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获得价值认知,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另一方面,实践性体验性是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


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改变以往单一依赖静态文本的育人方式。


应更重视“旅行”的具身认知功能,注重直觉体验,引导学生做到“身在其内,心在其里,思在其中”。


“实践是课程的语言”,在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将抽象化的文本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身心感官体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实践中与现实生活相通、相融、相摄。


通过在场体验、具身认知等方式感知、发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身心投入的主动学习,进而实现实践育人。


在融合过程中,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呼应,形成育人合力,最终达到文化熏陶、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的目标。




02

顶层规划与动态生成相结合


当前,不少学校存在将传统文化“塞进”“补进”“加进”研学旅行等实践偏差现象,呈现出目标不明确、内容深度不够、过程较为随意等问题。


为了保障中小学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序有效融合,需要正确把握研学旅行的精神与实质


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


从目标定位、内容整合、结构优化、实施过程、效果反馈、制度资源等层面整体性地进行顶层规划和周密安排。


在开发和设计研学课程时,应弄清主题的系统构成,明晰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目标—计划—内容—路线—评价”连贯一体的育人课程结构体系。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一部分,找到两者深度融合的表现形式,避免在实践中出现盲目、零散等问题。


“以游立德,以游启智,以游悦心,以游尚美,以游健体”是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


“游”字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动态生成的特征。


以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崭新方式颠覆了理论灌输和闭门读书的传统方式。


以动态生成的文化传承、体验与创新过程取代了静态固定的科学知识与文字语言符号。


从根本上来说,“研学旅行是以实践为纽带,将人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一种实践性活动”。


研学旅行的目标、主题、进程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生成、发展,学生面对的是鲜活的社会文化生活世界。


这就决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具体实施中不是静态机械地完成预设的研学计划方案。


而应呈现出持续性、递进性、动态性特征,引导学生在“游”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体验、求证、探究新的意义。




03

元素嵌入与内涵渗透相联动


按照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划分维度,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科技、文史、节日、风俗、艺术、思想、礼仪七类元素。


中小学研学旅行不可能全面呈现浩瀚复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遴选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哪些元素嵌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中,就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深度融合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的研学主题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活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并结合现实条件,根据“主题元素”编制多个“项目”,根据“项目”维度创建多个“活动”


同时,将精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目标制定、活动设置与考核评价中。


从而形成“文化模块—文化主题—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纵向贯穿的研学旅行课程框架。


深入阐释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凝练精神标识,结合新时代特点和研学旅行的实践要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赋予新的内涵,并将其渗透到研学旅行的主题式学习任务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的活动中,研学指导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鼓励学生以“文化体验”“文化解码”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和文化信息,不断探索文化新内涵。




04

 空间拓展与因地制宜相协同


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


将教学空间由静态的课堂和教材转换到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


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教育”场域中渐进提升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


首先,研学开发者需要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依托文化遗迹、历史博物馆、非遗文化场馆、科技馆等研学基地资源。


烘托布置相互映衬、错落有致、传统文化主题突出的空间环境,创设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宜的身体与思维活动场域。


让学生通过现场观瞻探究考察具身体验等途径,发现、理解、感悟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


其次,研学指导者可以尝试运用格式塔视觉原理,通过形状、色彩、光线的搭配与变换,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闻、触等多重感官刺激。


为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营造一个感官交互、情景交融的学习空间。


让研学参与者能够全身心浸润其中,真正看见、触摸和闻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不断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


最后,研学开发者应依循“乡情—县情—省情—国情”等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将梳理、甄别、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拓展研学旅行学习空间相结合。


从时间维度(历史)、空间维度(地理)、生态维度(社会)等多层面深入创造性地发掘、整理和开发具有散落化、隐形化、基因化特点的当地传统文化资源。


进一步活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因地制宜地转化成研学内容,丰富研学的主题和形式,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研学旅行课程的无缝连接。



END

研学旅行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该抓住的这4个关键点你了解了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分享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研学头条交流学习群


作者:李卯。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高赞热文推荐▼刚刚出台!省教育厅连发三则通知,事关学校劳动教育、体育及美育不懂得快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怎么做?这个地方在实践中给出经验危与机的二重性!“疫情、双减”之下,研学机构如何为接下来的生存做准备?

“阅读原文”研学头条云课堂VIP立即抢购!点个在看,你的点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