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战略信号请接收!这才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研学头条
2024-09-02

以下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 ,作者杜建群 刘丹

乡村振兴乃国家战略,劳动教育是学生培养的新要求。


今天的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加强乡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能为振兴乡村积蓄哪些力量,突破振兴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对乡村的振兴功能。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乡村的振兴功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来实现的。


蕴含着塑造学生良好劳动价值观、传递必要劳动技能、增强身体认知和提升审美水平等作用。


发挥着劳动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


(一)德育功能:培育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内化振兴乡村之劳动美德


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本质在于培养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质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乡村振兴要注重“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完善,对劳动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


因此,为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水平,内化振兴乡村之劳动美德。


中小学劳动教育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把劳动视为实现终身价值的实践,并能以高度的使命感将个体与乡村社会发展相结合。


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上的道德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精神层面引领学生成为真正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以及爱劳动、会劳动的振兴人才,真正起到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



(二)智育功能:丰富中小学生劳动知识,蓄积振兴乡村之技术力量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以劳动为研究对象,对从猿到人的智力进化做了对比考察,认为劳动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成因。


因此,劳动教育的智育功能对于振兴乡村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让学生掌握各类劳动知识和技能。


还体现在让学生通过劳动场域的体验将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最终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与劳动技术水平的提升。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为劳动教育的智育功能发挥提供了政策支持。


《指导纲要》则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且课程性质要依据学段特点。


如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等,课程内容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这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智育功能的发挥指明了方向。


乡村广阔的田野承载着世代人建构的乡村文化智慧,具备着极具张力的实践空间。


劳动教育课程若缺乏天然的场域,极易产出三类畸变——“变技艺学习、变娱乐休闲和变惩罚方式”。


从而使劳动教育的智力技术培养能力弱化,劳动教育课程逐渐偏离振兴乡村所需的技术力量培养目标。


因此,基于劳动教育独有的智育功能和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中小学应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联结乡村优秀文化、乡村新兴产业等内容,有效促成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为振兴乡村蓄积技术力量。



(三)体育功能:增强中小学生身体认知,拓宽振兴乡村队伍之康健路径


劳动教育蕴含的体育功能兼具健身、习得知识的实践化等效用。


在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程红委员代表提及: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大多与不良行为习惯、缺乏体育运动、体检不到位等直接相关。


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我国青少年欠缺对身体的认知,进而缺乏相关促进身体健康的合理管理。


具体来讲,人的认知发展产生于劳动,并且劳动是联结身体与认知对象的桥梁,是儿童认知产生的必要途径。


所有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均是认知的产物,而未经身体实践、体验的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不完整、难以理解的。


因而学生易产生“割裂”感,不能在深层次对身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结果是断层式的亚健康劳动资源的形成。


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在于具有数量充足、体质健康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因此,发挥劳动教育的体育功能,侧重对学生身体认知的培养,拓宽振兴乡村队伍的康健路径。


使学生能通过劳动来克服自身的惰性,有规律地增强个体体质,进而促进健康身体的养成。


在振兴乡村的话语背景下,劳动教育应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开发联通学校、家庭与乡村社会的劳动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对乡村世界的热爱,奠定学生未来积极投身于乡村事业的思想基础。


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劳动资源,同时也规避了乡村发展边缘化的问题。



(四)美育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审美,提升振兴乡村之人居环境


《规划》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即着重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庄为导向,最终实现“乡村美、生态美的统一”。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需具备一定审美水平的乡村劳动建设者。


在大众的认知中,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似乎不大,但实际上人的审美水平的高低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


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践体验,科学地揭示了感知美、收获美来源于劳动的真理性认识。


美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又是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然而,学生由于缺乏鲜活的劳动体验,容易失去感受美的知觉和表达体验的情感途径。


进而审美能力弱化,形成浅薄的美学品味,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具备审美品质的劳动者的需求,不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美学应运而生。


即研究人类生产劳动中审美的规律,致力于将“美”融入劳动的各方面,以增强劳动的愉悦感,释放出劳动者的创造力。


当劳动教育的美育功能得以发挥时,浸润其中的学生,无论是参加生产性劳动、家庭性劳动或其他形式的劳动,都会基于美学责任感和审美激情积极地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变物和环境。


通过劳动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培养一批批现代劳动者,实现《规划》中“乡村美、生态美的统一”的目标并不遥远。




二、多维路径: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功能


为发挥好中小学劳动教育对振兴乡村的各类功能,我们在课程开发,要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知识体系;


课程指导上,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指导,凸显乡村劳动教育集体指导合力;


课程实践上,加强“菜园子”实验田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现代劳动实践力,通过多维实践路径的强化,最终促进其振兴乡村的功能均“利用其厚生、功能尽其用”。


(一)课程开发: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知识体系


从我国中小学当前的整体教育现状来看,许多乡村中小学设置了劳动课,但仍缺乏相应的本土劳动课程


多数仅停留于让学生在学校打扫卫生、回家做家务的表面形式上,未联结乡村新型态、新产业等。


因此, 要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新知识体系,以促进与适应时代的发展。


构建此知识体系内容应注意三点:


▪一是注重学生在个体生活中形成独立劳动的意识,体验劳动的不易,形成劳动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注重振兴乡村的人才需求,赋予其内容较强的时代性,注重振兴乡村的知识、技能、劳动工具等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具备振兴乡村的劳动技能。


例如,强调中小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面对振兴乡村相关举措时,具有主动服务和奉献的精神。


▪三是致力于劳动教育教学场域的选择与开发,要突破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发挥乡村中小学校天然的场域优势。


如在周边基地进行学习时,可请当地有丰富乡村农业经验的村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二)协同指导:凸显乡村劳动教育集体指导合力


《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劳动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家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要注重“崇尚劳动”家风的养成。


家长应深刻意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孩子自觉、主动参与劳动,要求孩子在每一人生阶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发挥好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职能。


劳动教育的社会性极强,正因如此,社会劳动也更为丰富。


社会是学生未来就业所要踏入的场域,农场、工厂、企业单位等应积极开放实践场所,利用产业新技术、企业劳动方式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妇联、青年志愿群体、工会等组织应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性劳动服务,促进学生劳动责任意识和劳动体验的升华;


此外,社会媒体宣传部门应多传播和歌颂以大众劳动者为主题的作品,弘扬正能量,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向往,以劳动为荣。


由此,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强化三方主要劳动场域的综合实施,凸显乡村劳动教育集体指导合力,将会蓄积更多力量支持振兴乡村劳动人才的培养。



(三)“菜园子”实验田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现代劳动实践力


“菜园子”实验田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指在校园内建设一处可供学生体验劳动的场地;


从宏观角度来看,除了校内的实践场地,还涵盖校外的场域,可供学生更为真实地体验劳动。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菜园子”需融入种植、大数据等因素,将其融合为现代劳动实践基地,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力。


关于劳动实践力,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开展体验、实验和调查等劳动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尤其注重实践、体验。


例如,重庆市綦江区针对乡村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非常薄弱的现状,区域化整体构建了基于校园农场的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


形成了能够满足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课程的校园开心农场、校园匠心农场和校园生态农场等主题。


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学生劳动实践力水平。


学校通过建设“菜园子” 实验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真实劳动体验为基础,创造性地实施劳动教育。


以劳养德,以劳育才,让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劳动中养成劳动实践力,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成长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END

你认为劳动教育能够为乡村振兴沉淀力量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分享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研学头条交流学习群


者:杜建群,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丹,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jichujiaoyukecheng)。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2022年, 从这几个方面抓住博物馆研学的新方向!注意!动起来的劳动课不一定是好课,一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后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下,研学教育如何绝地反击?听听他怎么说!


“阅读原文”研学头条云课堂VIP立即抢购!点个在看,你的点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