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3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09-30 安全应急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AQ 3013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细则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空气分离

简称空分,利用空气中各组分物理性质不同,采用深度冷冻、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或同时提取氦气、氩气等稀有气体的过程。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组织机构

--空气分离企业应建立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由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置在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由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空气分离企业各车间应成立本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车间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车间安全员、技术人员、班组长担任。

4.1.2职责

空气分离企业“风险分级管控” 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构建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负责指导各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制度要求进行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施;

--负责将国家、省市对“风险分级管控”的管理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向企业员工进行传达;

--制定公司年度“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督促各单位按照计划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会议;

--负责定期对企业“风险分级管控”进行评审并更新。

 

 “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职责

--负责将“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工作部署、各项安排进行传达,并进行监督;

--负责对企业各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负责收集国家、省市对“风险分级管控”的管理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及时向企业“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进行汇报,组织进行学习贯彻;

--负责监督企业各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知识培训。

 

企业车间“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指导本单位员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负责指导本单位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并建立本单位台账;

--负责制定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知识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

--负责及时对本单位的风险点及管控措施进行识别并更新。

4.2 实施全员培训

空气分离企业应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编制符合本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

--制作课件,可采用文字、PPT、网络视频等多种培训课件;

--应有专兼职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授课,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

--每年最少组织一次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单位最少每年组织两次对班组长和班组员工的培训;

--培训应有“培训课程安排表”、“培训签到表”、“培训总结评价表”;相关记录应完整并存档;

--应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统一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中

 

4.3 编写体系文件

空气分离企业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建立本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制度里应明确机构、风险识别范围、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准则、风险识别的频次、培训等内容;

--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空气分离生产装置各个系统,依据系统特点选定风险点;

--根据选定的风险点,编制风险点清单;

--依据风险点清单,明确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并记录到“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中;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依据风险评价准则,明确风险级别;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并记录到“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中;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依据风险评价准则,明确风险级别;

--依据风险评价出的风险级别,明确风险的管控层级;

--评价结果对员工进行告知。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根据空气分离装置工艺的生产特点,设备设施风险点划分如下:

--循环水系统

--压缩系统

--预冷系统

--纯化系统

--分馏系统

--公用工程系统

--液体储存系统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根据空气分离装置工艺的生产特点,作业活动风险点划分如下:

--循环水系统

--压缩系统

--预冷系统

--纯化系统

--分馏系统

--公用工程系统

--液体储存系统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空气分离企业应依据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排查本单位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附录A.1)。风险点内容应包含:

--风险点名称

--类型

--可能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

--区域位置

--所属单位等内容

5.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空气分离企业风险点排查时应按照已划分的系统工艺流程单元进行,依据单位特点,从区域、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进行排查。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空气分离企业应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工作危害分析法适用于本文件),对空气分离装置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后的作业活动应建立《作业活动清单》(附录A.2)

5.2.1.2空气分离企业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安全检查表法适用于本文件),对空气分离装置的设备设施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后的设备设施应建立《设备设施清单》(附录A.3)

5.2.2 辨识范围

--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泵、风机及循环水泵和风机的开启、关闭及检修;硫酸槽、次氯酸钠槽的灌装等。

--压缩系统的空气过滤器、空压机组、润滑油站及空压机组的开停、关闭及检修;润滑油站的加油、检修等。

--预冷系统的空冷塔、水冷塔、冷水泵及空冷塔、水冷塔的清理;冷水泵的到泵等。

--纯化系统的蒸汽加热器、电加热器、分子筛及蒸汽加热器、电加热器的检修;分子筛的装抽填料等。

--分馏系统的分馏塔、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高压氧区、液氧泵、液氮泵、液氩泵及分馏塔装、扒珠光砂;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的开启、关停及检修;液氧泵、液氮泵、液氩泵的开启、关停和检修;高压氧区的检修等。

--公用工程系统的仪表空气球罐、氮气球罐、螺杆压缩机及仪表空气球罐、氮气球罐的检测;螺杆压缩机的开启、检修等。

--液体储槽系统的液氧储槽、液氮储槽、液氩储槽、液体充车泵(液氧、液氮、液氩)的开启、关停及检修;液体充装等。

5.2.3 危险源辨识

--空气分离企业应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各系统危险点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并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放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附录A.4)

--空气分离企业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各系统主要的设备设施危险源进行辨识并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放入《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中。《附录A.5》

5.2.4 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空气分离企业应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风险矩阵(LS)适用于本文件)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划分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应结合危险源辨识进行。评价结果填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和《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中。

5.3.2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对排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应急措施等四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明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使用的风险判定准则(风险矩阵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具体包括:

--有关法律法规(包括空气分离的法律法规);

--空气分离装置的设计规范、行业技术标准;

--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注:各企业在使用风险矩阵法(LS)法时,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事故后果严重性(S)及安全风险等级(R)的取值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可一概而论。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空气分离企业依据应对辨识后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依据确定风险判定准则对风险度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分析等级。风险一般分为5级。

E级\5级:稍有危险(或可忽略风险)。如消音器、螺杆压缩机、蒸汽排液蒸发器、机组盘车、循环水泵风机的关停、循环水水泵的关停、冷箱扒珠光砂等。

D级\4级: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如循环水泵、循环水风机、空气过滤器、分子筛、分馏塔、液体充装、润滑油泵加油、装填分子筛、及部分设备开启和关停及检修作业。

C级\3级: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如硫酸罐、空压机组、氨换热器、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液氧泵、高压氧区、液氮储槽、高压事故氮泵、空压机组开启或关停及检修、气体膨胀机开启及关停等。

B级\2级:高度危险,应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如液氧储槽。

A级\1级:极其危险(不可容许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空气分离装置无A级风险。

注:各空气分离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等级,不可一概而论。

5.3.4 确定重大风险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注:空气分离企业装置的重大风险主要为液氧储槽区。根据GB18218的要求,液氧储量200吨以上的可判定为重大危险源,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储槽的实际规模大小判定是否为重大风险。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空气分离企业排查的风险点应根据风险评价准则逐项进行评价并确定风险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是否切实符合实际状况,且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具有可行性和时效性;如现有的控制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风险或降低风险,应制定改进措施,切实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之内。

控制措施的评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5.4.2 控制措施实施

根据空气分离装置的生产运行特点,主要设备及典型作业的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空压机组:

--制定操作规程;

--具有可靠的连锁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

--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

--DCS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双回路电源;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2小时巡检一次;

--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防噪耳塞;

--制定机组紧急停车处置方案,放置班组学习并组织演练;

--设置紧急停车按钮。

润滑油站:

--制定操作规程;

--具有可靠的连锁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

--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

--设置备用油泵;

--DCS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双回路电源;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2小时巡检一次;

--制定紧急停车处置方案,放置班组学习并组织演练。

氨换热器:

--制定操作规程;

--具有可靠的连锁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

--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

--设置就地式有毒气报警仪;

--DCS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双回路电源;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每2小时携带便携式氨气报警仪巡检一次;

--制定液氨泄漏处置方案,放置班组学习并组织演练。

液氧储槽:

--制定操作规程;

--具有可靠的连锁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

--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

--设置爆破片并有备件;

--DCS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双回路电源;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每2小时携带便携式氧报警仪巡检一次;

--制定液氧泄漏处置方案,放置班组学习并组织演练。

液体充装:

--制定操作规程;

--配备扫描仪对证件进行扫描并留存;

--设置防拉断阀;

--配备橡胶材质的阻挡器;

--配备接液盒;

--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

--设置爆破片并有备件;

--向运输车辆发放“一书一签”;

--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每2小时携带便携式氧报警仪巡检一次;

--制定液氧泄漏处置方案,放置班组学习并组织演练。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空气分离企业应根据评价出的风险级别,按照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明确相应的管控级别,基本原则如下:

--E级/5级/蓝色对应班组级

--D级/4级/黄色对应车间级

--C级/3级/橙色对应部门级

--A级/2级(1级) /红色对应公司级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空气分离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及分级情况,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A6-1和A6-2。

5.5.3 评审与审批

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下级要呈报上级,上级负责审核、批准,各级都要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

5.5.4 风险告知

空气分离企业应对评价分级出的风险进行告知。根据空气分离装置是生产实际情况,建议企业制定告知牌,将液氧储槽、液氮储槽、液氩储槽、空压机组、高压氧区、硫酸槽、充装站等主要设备的风险评价情况进行告知。告知牌应包含以下告知内容:

--风险点名称;

--风险点详细位置;

--诱发事故类型;

--伤亡/财产损失预测;

--风险等级;

--风险管控责任部门;

--责任人;

--联系方式;

--采取管控措施情况;

--存在隐患情况;

--应急处置主要内容措施;

--属地监管政府;

--专业监管部门。

样本见附录B。

其他危险源可通过书面签字版、电子版等形式进行告知。

6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档案应放置于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进行留存。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

--风险管控制度;

--风险点登记台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涉及红色(A类)、橙色(B类)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空气分离企业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现场的各类警示标识齐全,重点部位、储槽区应有风险警示告知牌;

--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在液氧储槽区、高压氧气、液氧泵、空压机组、硫酸槽灌装、氨换、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等重点区域所进行的作业建立专人监护制度;

--通过培训学习,员工对岗位的风险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提高了个人的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可以自主对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并提出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空气分离企业应每年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同时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风险分级管理的评审;评审应层层进行,评审记录应妥善留存;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评审结果(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风险分级控制清单)签字进行最终批准。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评审应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年度自查相结合,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 更新

空气分离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8.3 沟通

空气分离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见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的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