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4溴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1 安全应急

溴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目前,溴素生产企业工艺方法较多,本文以空气吹出密闭循环吸收生产工艺进行分析。该工艺方法涉及的主要原料有卤水、氯气、硫磺,主要产品为溴素。生产企业主要工序有供氯、供硫、酸化氧化、吹出吸收、蒸馏、包装等,包括供氯、加硫、酸化氧化及吹吸控制、蒸馏控制、包装等岗位。本文列举了上述工序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控制内容,有类似工艺的生产单位台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安委会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企业应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级分管副总为副组长,各专业职能部室、车间负责人为组员,明确各级组织及人员的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程的工作,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

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4.2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的组织全员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控培训,各部门分别对班组长进行专项培训,班组长经培训合格后针对班组员工进行专项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分级管控相关的标准、流程、方法、要求等相关内容,制定具体的全员培训计划,制作培训课件和考试试题。培训记录应包括:培训计划、课件和/或教材影像资料、培训签到簿、培训实施记录、培训试卷和成绩单等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如生产装置、储存罐区、作业场所、办公区域等。各工序中的各类设备、设施即为风险点(静太风险),各工序中的各类设备、设施说见《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A.3)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如可以按岗位分为供氯岗位、供硫岗位、酸化及吹吸岗位、蒸馏岗位、包装岗位等;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开车前准备、开车投料 、计划停车 、异常情况 、巡检等)

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开停车、检维修等特殊作业活动。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企业应组织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电气等专门力量,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所属单位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5.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1.2.2的规定执行。

5.2危险源辨识分析

5.2.1辨识方法

5.2.1.1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典型单元操作的作业活动清单见附录A.2。

5.2.1.2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典型设备的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A.3。

5.2.1.3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

5.2.2辨识范围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2.1的规定辨识。

5.2.3危险源辨识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典型单元操作的JHA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记录表见附录A.4。

对设备设施采用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典型的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记录表见附录A.5。

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填写分析评价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判定风险等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可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本指南主要介绍JHA和SCL两种方法。

5.3.2风险评价准则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4.2.1的规定执行。

5.3.3风险评价与分级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4.2.2的规定执行。

5.3.4确定重大风险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5.3.5风险点级别确定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2的规定执行。

5.4风险控制措施

5.4.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1的规定执行。

5.4.2控制措施实施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4的规定执行。

5.5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大管控层越高的原则。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例如:二级风险点(橙色)由企业级进行管控、三级风险点(黄色)由车间级进行管控、四级风险点(蓝色)由班组进行管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A.6。

5.5.3风险告知

根据企业的特点分三级进行公告,一是企业级风险告知、二是车间级风险告知、三是岗位风险点告知。

6文件管理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6.1的规定执行。

7分级管控的效果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7的规定执行

8持续改进

8.1评审

企业每年年底与安全标准化自评结合,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检查和评审,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

8.3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