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硝酸及液体硝酸铵生产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硝酸及液体硝酸铵生产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3.2 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中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3.3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3.4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3.5 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6风险度(也称危险性):是指危害因素辨识完成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其计算出的风险值称为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认定风险等级。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应包括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应负责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其它分管负责人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各级安全管理部门是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
4.2 实施全员培训
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标准、程序、方法。企业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管控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识别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风险管控培训计划应单独编制或融合于企业的安全培训教育计划中,明确培训目的、时间、地点、内容、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培训实施过程应符合体系化管理控制要求。
4.3 编写体系文件
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原则:设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静态风险点为设备、设施;动态风险点为各种作业活动。
结合硝酸及液体硝酸铵生产特点,划分硝酸的氧化装置、吸收装置、浓缩装置及储存装置等生产装置,硝酸铵的合成装置、储存装置等生产装置。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根据岗位的具体特点按日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开停车、作业活动、管理活动等风险点划分。
硝酸的氧化操作,吸收操作、浓缩操作,硝酸铵的中和操作,硝酸的四合一机组开停车,自动化(DCS)操作,氨储罐、酸储罐的检维修,涉氨涉酸管线检维修,动火作业,各种泵的检维修,日常巡检,停水、停汽、停电时的紧急停车,危险品装卸操作等。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见附录A.1)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按照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 危险源辨识分析
5.2.1危险源辨识方法
5.2.1.1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LS)进行辨识,以附录形式给出典型单元操作的作业活动清单,见附录表A.2《作业活动清单》)。
5.2.1.2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LS)进行辨识,以附录形式给出典型的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表见A.3《设备设施清单》)。
5.2.1.3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2.2危险源辨识范围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3 危险源辨识实施
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价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见附录A.4《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价记录》,附录A.5《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硝酸、硝酸铵生产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见附录D)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评价一般结合危险源辨识进行,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表A.4),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A.5)。
5.3.2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参照附录D),进行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具体包括: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E级\5级:稍有危险(或可忽略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需要控制措施的纳入风险监控。
D级\4级: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风险)。车间级应引起关注,负责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C级\3级:显著危险(中度或中等风险),需要控制整改。部(处)室级(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所属车间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B级\2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应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或厂级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各专业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A级\1级:极其危险(不可容许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确定重大风险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5.4 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与分级结果,修订有关规程、预案等文件,完善管理流程,落实或改进现场管控措施。具体要求如下:
5.4.1企业的各级单位负责人应组织逐项落实风险点及风险点内各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针对工艺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等不同措施,应有相应的单位、部门和人员负责;针对中等及以下的风险应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中等以上的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5.4.2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3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5.4.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4.5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4.6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7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4.8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5.4.9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类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
5.4.10对于某些重大风险,可同时采取上述规定的措施。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实施细则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全部风险点、管控措施等风险信息,见附录A.6),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对重大风险应参照AQ3013的要求,进行记录,定期更新,并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
5.5.3评审与审批
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下级要呈报上级,上级负责审核、批准,各级都要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
5.5.4风险告知
组织全员学习、了解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制作公告栏、告知牌、手册等对风险点进行公示,并对相关方的培训应包括风险点位置、名称、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等。
企业应结合实际,在风险点显著位置设置公告栏(牌),将划分为较大及以上级别的风险信息进行公告。
公告栏(牌)应设置在企业的进出大门显著位置,距离门口不宜大于15m。
告知牌应集中设置在风险点(包括办公楼、控制室)或装置区边缘的显著位置,宜贴近建构筑物设置且不妨碍人员疏散;位于装置边缘的距离厂内或装置道路不宜大于2m;风险点范围较大或装置边界大于100m的,宜在不同方位加设。手册应做到岗位员工人手一本。
6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最高级别、次高级别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8.1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预防与纠正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企业应每年组织编写危险源辨识好风险评价报告,对本年度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总结评审,对变更情况应进行说明。
8.2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8.3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