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1玻璃包装容器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3 安全应急

玻璃包装容器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玻璃包装容器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玻璃包装容器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及DB37/T XXXX-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玻璃容器包装制造

    指主要用于产品包装的各种玻璃容器的制造。

4 职责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级组织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电气、职能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形成各级组织负责、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机制。

4.2 职责

4.2.1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其主要责任为:

——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确保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确保团队或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4.2.2 企业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的全过程。

4.2.3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其主要职责为:

——组织关于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培训(工作标准、方法等);

——负责编制实施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方案;

——负责公司二级(含)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

——负责组织相关层次的教育培训,确保标准及指南得到系统理解,掌握具体工作方法;

——负责组织制定实施该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

——负责监督检查部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活动过程。

4.2.4 各级组织负责人是本组织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在本组织开展的全过程负责,其主要职责为:

——负责本组织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活动的组织实施;

——负责本组织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贯穿应用;

——负责将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对员工进行培训;

——负责本组织及职能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活动结果的文件化和定期更新评审;

——负责本组织的外包项目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过程推动及在本区域工作的外包项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过程的审核确认。

4.2.5 岗位人员应依据各自岗位责任制,积极参与并履行以下职责:

——负责本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

——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风险分级管控培训教育;

——掌握、落实本岗位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4.3 实施全员培训

按DB37/T XXXX-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4.2内容。

4.4 编写体系文件

按DB37/T XXXX-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4.3内容编写、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文件和记录。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应至少包含《危险源管理制度》、《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5 工作程序及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企业风险点识别范围以工厂(部门)为组织单位,以物流储存区域、工艺流程、配套辅助设施等进行划分,确保风险点识别全覆盖。

物流储存区域包括原料库、辅料库、包材库、成品库等。

按工艺流程分为配料工序、燃料(气)工序、熔化工序、成型退火工序、检验包装工序等。

配套辅助设施包括变配电系统、模修系统、动力设备系统、环保处置系统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是指日常的活动和作业,包括工艺操作、换产作业、设备设施操作、变配电日常运行、设备或区域日常巡视等。

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是指日常作业以外的活动,包括煤气炉停供气、窑炉热修、料盆料碗更换、设备检维修、危险作业活动、环保设备 44 34209 44 15264 0 0 3141 0 0:00:10 0:00:04 0:00:06 3140维护、停水停电停气处置、窑炉或料道漏料处置、相关方施工作业及参观学习等。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本指南5.1.1内容对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并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1.2.1条的要求进行统计建档。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1.2.2条方法进行风险点排查。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本指南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为主,以安全检查表法(SCL)为辅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5.2.1.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总,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见附录A.1)和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见附录A.3)。

在使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危险源辨识时应依据GB/T13861对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进行危险源辨识。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

5.2.1.2 安全检查表法(SCL)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是为了全面找出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

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并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A.2)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表(见附录A.4)。

5.2.2 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变更、环境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窑炉的修建、

设备设施的安装及调试运行等)。

——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煤气作业、石油焦粉加工作业、上料作业、混料作业、

输送作业、熔化作业、成型作业、退火作业、检验作业、捆扎包装作业、模具维修、设备检修作业;卫生清理作业等)。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窑炉漏料、料道漏料、停水情况、停电情况、煤气供应异

常、天然气供应异常、石油焦粉供应异常等)。

——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企业员工、派遣劳务、供应商、外来施工、学习

参观等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原料、辅料、成品、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和

使用等)。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煤气炉、立式磨机、混料机、提升

机、输送带、窑炉、行列机、退火炉、检验机、喷码机、鹅式升降机、沉井、码垛机、梭车、横打机、竖打机、热塑机、覆底机、抓盖(板)机、空压机、电梯、叉车、日常安全防护用品、特种安全防护用品等)。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技术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原辅材料变更、管理

及操作人员变更等);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料碗更换、料盆更换、换产作业等)。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雨雪、大风、洪水、地震、雾霾等)。

5.2.3 辨识实施

5.2.3.1危险源辨识内容按DB37/T XXXX-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2.3内容实施。

5.2.3.2 辨识流程

    危险源辨识应按照自下而上的流程进行,由作业员工辨识、分析各自作业岗位存在的危险源,经系(班)负责人审核、修订后,依次呈科、工厂、安环部、安全生产委员会审核后公告实施。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的方法

本指南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简称LEC法)。

5.3.2风险评价准则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5.3.2.1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5.3.2.1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L

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分值(L

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10

6

3

l

完全会被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0.5

0.2

0.1

 

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不可能

 

5.3.2.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分值(E)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值(E)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6

3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2

1

0.5

每月暴露二次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5.3.2.3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分值(C)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分值(C)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100

40

15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3

1

严重,严重伤害

重大,致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5.3.2.4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分值(D)

危险程度

> 320

160-320

70-159

20-69

< 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3.3风险评价与分级

 

5.3.3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依据本细则附录中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确定评价级别后,按照以下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 E级\5级\蓝色\稍有危险:属于低风险,系(班)、岗位管控。

——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系(班)、岗位管控。

——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科(组)、系(班)、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工厂(部门)、科(组)、系(班)、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工厂(部门)、科(组)、系(班)、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企业可结合自身安全管理能力或可接受风险实际对风险分级进行调整、划分。

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如特种设备注册、特种作业

人员持证上岗等);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

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达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如煤气站、硫酸盐酸库、氨水储罐、石油焦

粉系统等),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易发生坍塌、玻璃液泄漏的区域(如窑炉、蓄热室等),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DB37/T XXXX-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3.5内容确定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4.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原则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有效性、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2风险控制措施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

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a)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消除,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用自动输送机替代沉井系统;

——减弱,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减弱危险源,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在转动轴或链条处增设安全防护罩等。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等。

b)管理措施包括: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

——警报和警示信号;

——安全互助体系;

——风险转移(共担)等。

c)培训教育措施:

——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转岗、复岗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

——相关方安全教育培训;

——特种作业培训等。

d)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如耳塞、防尘口罩、防毒面具、护目镜、防酸工作服、保护足趾安全鞋、电绝缘鞋等。

——个体报警仪器,如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便携式氧浓度检测仪等。

e) 应急处置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等。

5.4.3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增加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4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企业应依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工厂(部门)级、科(组)级、系(班)和岗位级。

企业可结合本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5.2条内容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5.5.3 风险告知

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5.5.3内容进行告知。

6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至少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企业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至少达到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7项内容的效果 。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依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8.2 更新

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8.2内容进行更新

8.3 沟通

按DB37/T XXXX-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第8.3内容进行通。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