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中国瞪羚企业,宁波入围265家,看看谁跑得快又跳得高

东南商报 东南财金 2022-03-21

都说,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这些年因此备受关注。
还记得去年我们讨论过“宁波为何没有独角兽”的话题吗?当时,大家都在为宁波“独角兽”稀缺而深感惋惜,不过也有人指出,宁波虽然没有“独角兽”,却冒出了不少“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的羚羊,借指短时间内跳跃式增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今天(9月17日),全球INS大会研究院联合经济观察报政研院、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优客工场等机构,发布了《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并对各城市入围企业数进行排名。

宁波共有265家企业上榜,占全国总数的1%强,入围企业数量排名全国城市第18位,全省第3位。在省内,落后于杭州和嘉兴,数量仅为杭州的三分之一,与嘉兴相差14家;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还落后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排在了第7位。
如果说,“独角兽”在新经济发展中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那么,瞪羚企业则是新经济潮流涌动的澎湃潜能和不竭动力。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观地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座城市在培育独角兽或瞪羚企业,也就是在织就自身发展的新格局。那么,宁波的瞪羚企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变化,又遭遇了哪些成长的烦恼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瞪羚企业在全国分布的总体情况——


据全球INS大会研究院院长、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介绍,他们对于瞪羚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成立时间在十年以内;

二是必须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排除大型央企、房地产企业以及部分资源垄断性企业;

四是年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上一年度总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


根据这些指标,在中国大陆共有25057家企业入围“瞪羚”。其中,广东省以4423家高居全国首位,北京和江苏分别以3190家、3180家紧随其后。数量过千家的省市还有浙江、上海和山东。


如果从城市分布来看,这些瞪羚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5个城市的数量均超过1000家。杭州、天津、南京、青岛和成都也挤入前十名。武汉、重庆、长沙、西安、无锡等新一线城市也位居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共4423家,占比17.65%;长三角城市群共7010家,占比27.98%。从这个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9个城市瞪羚企业总数不及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



宁波共有265家瞪羚企业入围,居全国城市第18位,这与宁波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GDP排名几乎相当。但这个数量放在长三角主要城市考量,就相形见绌了——


在省内,且不说瞪羚企业数仅为杭州(750家)的三分之一,与嘉兴(279)也相差了14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更不及苏州(1013家)的三分之一,仅接近南京(530家)的二分之一,比排名全国第15位的无锡(297家)也少了30多家。


那么,宁波瞪羚企业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究竟在哪?





我们不妨看一下瞪羚企业所处的行业及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从全国瞪羚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看,制造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9577家,占比38.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8170家,占比32.6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2996家,占比11.96%。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位居前三的行业依次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4377家,占总数的17.4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09家,占11.21%;研究和试验发展2446家,占9.76%。



而宁波的入围行业产业结构则与整体情况区别较大。记者根据宁波“246万千亿”产业集群的产业划分将265家入围企业进行了分类。


从大产业看,宁波的瞪羚企业中,制造业占239家,占比90%以上;服务业24家,占比仅为9%;剩余的,农业和建筑业各1家。


细分到“246产业”,入围企业就达259家,可见宁波制造业以及产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其中,高端装备达80家(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新材料40家,电子信息34家,汽车业32家(包括汽车电子),软件和新兴服务24家,智能家电18家(照明电器纳入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13家,节能环保9家,生物医药8家,绿色石化3家。文体用品和时尚纺织服装没有企业入围。


由此可见,宁波瞪羚企业产业结构显然是不均衡的。


同时,对照榜单不难发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宁波在新经济领域基础薄弱。


在“中国新经济领域100家典型瞪羚企业”榜单中,宁波仅有卡特马克智能厨具一家企业上榜,而杭州有8家。



从这份分榜单看,人工智能企业、O2O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企业、游戏企业、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是最为典型的新经济代表。这些行业直面市场,直面用户,创新能力强,更新迭代快。而宁波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板也一直延续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


在宁波瞪羚企业中,仅有智轩智能家居、鑫义人工智能、文谷数字化工业软件、中之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20家左右新经济领域的企业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但据东南财金记者了解,这些企业也都是营收刚刚突破5000万元的榜单门槛,规模体量和竞争力,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并不算突出。


除了互联网的短板,宁波在服务业、特别是商业、零售、批发、物流等流通领域也鲜有新的生力军,没有一家商业类企业入围本次榜单。

同时,也鲜有终端消费品制造企业,仅有先锋电器、吉田智能洁具等寥寥数家。


近年来,宁波企业在产业链上一直有一个趋势,就是产品越做越靠近上游,而远离消费终端和内贸市场。比如,奉化原来有波导手机,慈溪、余姚有一系列的小家电和婴童玩具用品,以及一系列的服装纺织企业。如今这些企业有的成了外贸代工厂,有些则成了配套供应商。杉杉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卖掉商业板块,缩小服装板块,主攻最为上游的新材料。


其实,产业链上下游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终端消费品更贴近市场和消费者,更接近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规模体量和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越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创新成果更具有原始性,产业链更长,协同创新的难度更大,自然,创新成果也更为巨大,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更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


如何抢抓新零售和消费升级的机遇,紧跟消费市场的变化,或许是深谙市场规律的宁波企业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本次榜单有个硬杠杠——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那么,宁波企业的高新技术含金量究竟如何?


去年8月,《华夏时报》统计了国内41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其中25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千家。在这份排名中,宁波以1741家高新技术企业排在第19位;而排名前五的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和苏州分别有20297家、10988家、8700家、7642家和4469家;杭州也有2844家,居全国城市第八位。


此外,据中国指数研究院今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宁波R&D经费内部支出(2017年数据)242亿元排名全国第16位;另据《2018界面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宁波的R&D投入强度指数为0.1544,位列全国第20位。




在本次报告所排出的中国瞪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50强榜单中,宁波仅一家企业入围,是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授权发明专利为115项,排名第44位。而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华虹半导体、北京京东方、武汉华星广电的授权数量分别达到2293、1753、1071项。


可见,宁波的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与国内同类城市还是差距明显。缺少优质高校和科研类院所也许是重要原因。


宁波市近年来也看到了这块短板,将“科技争投”作为“六争攻坚”行动的重中之重,同时极力引进大院大所,如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等高端院所,推进产学研的加速融合,可以说颇见成效。希望宁波继续在这方面抓紧追赶,期待能够有之江实验室这样的国家顶级智力机构落户。





瞪羚之所以跳得高、跳的快,除了高科技的支撑,也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如果将科技比作瞪羚的两条前腿,那么资本就是两条后腿。有了前腿跃起,还需后腿发力,才能解决见高不见远的问题,方能一纵千里。


当然,GDP超万亿元的宁波并不缺少资本。宁波现有各类金融机构342家,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而且这些年宁波也吸引了大量私募机构入驻。


宁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达到830家,管理基金2241只,在全国位列第七,在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体量超过青岛、大连、厦门等另3个计划单列市之和。而私募基金已成为当前集聚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型金融业态。


铂诺商学创始人简毅曾从投资人“可预期、可展望、可想象”的角度观察,认为制造业立市的宁波是一只“价值股”,其价值释放虽没有杭州那么快、那么充分,但有许多可价值发现和再造的空间。在资本助力实业、激活经济生命力的能力方面,宁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聪明的资金追求的是更大的变化和更快的成长,结合前述两块短板,宁波需要正视的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吸引资本,企业家们就得拿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并且更贴近市场,把握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趋势。


最后,还是那句话,榜单只是一个参照,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实现跨越才是目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相信,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奋起直追,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宁波市265家瞪羚企业名单如下:


END


文字:乐骁立 编辑:诸新民  美编:苗雪未




一个共享财智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