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博物 | 在川博,触摸川酒的脉搏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4-09-21
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们会斟上一壶酒,
尽数历史风流。

全国每两瓶白酒,就有一瓶来自四川。

从杜甫笔下的“蜀酒浓无敌”,到各种意义上的川酒甲天下,“四川”二字对酒而言,是特别的存在,也是好酒的标签。

这样的造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与历史、地理、物候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4500年以前,成都地区的先民们就已掌握较为成熟的酿酒技术。在三星堆遗址中,酒具与大米被同时发现,陶制酒器的年代也与古蜀国建立的时间接近。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那时蜀人酿酒已达到一定水平,饮酒一事逐渐成风。

川酒的故事,得从市井生活中体会,杜甫就深谙此道。

他常住浣花溪畔,赏花饮酒是生平乐事,曾作组诗《江畔独步寻花》,或兴冲冲地“走觅南邻爱酒伴”,或慨叹“诗酒尚堪驱使在”,或感悟“应须美酒送生涯”。

而浣花溪的“邻居”——四川博物院,则用了另一种方式将川酒之趣留存、展现。

“四川的博物院,当然不会少了与酒有关的藏品。”

带着这样的“想当然”,我们走进四川博物院。

01|当青铜器遇上酒,

就离“镇馆之宝”不远了

去年,四川博物院启动“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投票者可以是每个普通人。在终选出来的五件镇馆之宝里,有三件青铜器。
巧的是,这三件青铜器,皆为酒器
我们在巴蜀青铜馆见到了它们。
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西周牛首耳大铜罍、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这造型各异的三件展品,除了都是酒器之外,它们也作为不同的礼器,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片段和文化意义。
周人最先把饮酒活动规范成礼仪和制度,再加上青铜制造业的突飞猛进,酒器不仅在材质上有了飞跃,在权力的更迭中也呈现出从实用器向礼器发展的趋势。
|巴蜀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核心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属于长江上游流域的内陆腹心地区。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铜文化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这种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古蜀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以酒曰醴,乐曰荆”,这里的“醴”就是用于祭祀的酒,而把酒称呼为醴正是受到了中原王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因此,四川博物院的巴蜀青铜馆不仅仅是巴蜀地区青铜文化、青铜器制造工艺的体现,更是商周文化在巴蜀与中原交往过程的举证。
包括铜罍、铜尊、铜觯、铜爵在内的酒器在青铜馆馆藏中,占了相当部分,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则因其极高的工艺与礼器地位,成为镇馆之宝。
1959年,铁路工人在距离成都市区30公里的彭县竹瓦公社青龙大队挖路基时,发现了一批窖藏青铜器。21年后,青龙大队四组的一个农民又在前窖藏的25米处再次发现了一个大陶缸。
两次发掘共出土了40余件青铜礼器,它们与新繁水观音、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部分出土文物,都被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巴蜀青铜馆中,构成了巴蜀青铜器群。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象首耳兽面纹铜罍造型独特、气势宏大、纹饰精美,体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同时地域特征显著、审美特征独特,是巴蜀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
包括这件铜罍在内的40余件青铜礼器,都是窖藏于“大陶缸”中,而非直接掩埋在深土里。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罍,指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详见好酒地理局文章《尊卣觯彝觥觚罍——酒器里的文明》

彭县窖藏罍往往成对,大小、形制、纹饰大体相似,可视为列罍。列罍应与中原地区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纹饰上,作为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件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亦与中原相通。

|铜罍器身的纹饰复杂,既有写实的象、牛、祭祀人的形象,也有夔龙纹、兽面纹等夸张的纹饰。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写实的纹饰描绘了当时四川先民们的生产生活,龙纹则与一千多公里外的殷商龙纹遥相呼应。

与象首耳兽面纹铜罍相比,西周牛首耳大铜罍则要素洁许多,造型生动,又极具属地特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这件铜罍有个“大”字,证明体积之大,通高77.5厘米。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铜是非常贵重的金属,那时要制作这样一件体积的铜器,需要开采大量的铜矿石,耗费大量的木材、人力。

罍顶的盖子,既是盖,也是“青铜豆”——这是古人的盘子,形制上为上有盘、中有柄、底有圈足。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古代先民在实用生活中的艺术追求。

此外,罍盖的顶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饰纹犹如头上戴冠的人面,与广汉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头饰有几分相像。

第三件川博镇馆之宝里的酒器——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更像是一本立体的古代画册。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壶身上,刻有20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三圈纹饰将壶身分为四层,第一层描绘习射和采桑,第二层是宴乐战舞和弋射、习射场景,第三层为激烈的水陆攻战,第四层则展现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

在这一只壶上,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生动场景。

从浣花溪到四川博物院,从热闹的市井生活到高度的历史凝练,酒像一根线,串起了四川的数千年。

02|有青铜器的冷冽,

也有民间酒器的热烈

如果说青铜器代表着酒器作为礼器的高贵,以及森严的正统政权,那么彝族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的酒器便是民间生活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缩影。

在四川博物院的民族文化馆中,彝族的酒器最多、也最亮眼。

大凉山彝族村风貌 图源/视觉中国

行走在凉山州,彝族人喝酒的场景可谓随处可见,坐在家门口、走在公路上、躺在田地里,彝族人的手里似乎都离不了酒瓶。

他们爱喝酒,也能喝酒,这是历来的基因。

重庆啤酒更是直接把酒厂建到了凉山彝族人的家门口(西昌市),免去了啤酒运输之苦。

彝族先民们在游牧生活中,更偏爱实用、易搬迁的器皿,如木制、皮制。因此经久耐用的彩绘漆器深受广大彝族人民的喜爱。

|彩绘木鸟酒壶,颜色为红、黄、黑,此三色被称为彝族“三原色”,在凉山,木漆制品多选用不易裂缝、质地细腻、木纹较为统一的杜鹃树为料。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饮酒是一种默契,而饮酒的器具则暗含了饮者的个性。

彝族同胞的酒具以鲜亮的红、黄、黑三色为主,拙朴可爱的漆器一定能一下吸引住你的目光。

“十个陶杯换一个铜杯,十个铜杯换一个漆杯”。这些漆器,是彝族同胞将汉代以后的髹漆工艺与本民族特色糅合的结果。

具体做法是在生漆中分别加入朱砂、石黄、锅烟,调成红、黄、黑三色。一般黑漆为底色,加绘红色和黄色的花纹图案,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红、黄、黑”三色文化。其中红色代表勇敢和热情,黄色代表光明和美丽,黑色代表地位和尊严。

彩绘扁圆形木酒壶就是彝族三色文化的高度体现。除了色彩的寓意,它的功能性也十分突出。

|彩绘扁圆形木酒壶,酒壶腹腔呈密封状态,和外界接触面小,酒味不易变,酒液也不易漏,很适合长途跋涉和游牧生活。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虽为酒壶,却倒不出酒——别被壶盖骗到,那只是起装饰作用的假盖。真正的入酒口在酒壶的底部。

你需要先将酒壶倒置,通过壶底中心的竹管将酒倒入。这根竹管藏在壶内,长度接近壶内顶部的一厘米处。

酒是装好了,该怎么喝呢?

在壶底与垂直的进酒管之间约成45°角的腹壁上,通过钻孔安了一根吸酒管,其斜伸高度比壶高顶部稍低一点。然后把壶放正,壶内所装的酒平面低于进酒管口,酒溢不出来;由于出酒管斜插腹腔,其底端靠腹腔底部,酒液又能基本吸尽。

除了外出的便携式酒壶,彝族人也创造出了规制更高的酒器,比如鹰爪足漆杯。

|鹰爪足漆杯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单看名字的时候只以为是杯底借用了鹰爪的造型,听到解说介绍是用真正的老鹰爪子做的,不免吓了一跳。

不过不是血腥的屠杀,相反,自古以来彝族人就把鹰视为神鸟。他们主要生活的金沙江流域的哀牢山、乌蒙山和大小凉山,也是我国产鹰的主要区域之一。

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之一,鹰在彝族神话中多以人类保护者的形象出现,是救护祖先的灵物,或者就是彝族祖灵的化身。

鹰是动物界中最长寿的鸟类,一般寿命在四十年左右。彝族人会等到鹰自然死亡后,再将它的爪制成酒杯的支架,因此鹰爪足漆杯非常稀有,一般是部落的首领才能使用,象征着威严、财富和权力。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和蜀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一样,彝族文化中的鹰足杯也成为了权力的符号。不过后者区别于龙这类想象的图腾,游牧的方式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更贴近自然,以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留住心中的神明。
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们会斟上一壶酒,尽数历史风流。
古蜀的文明,彝族的神秘,因为有这些以酒器为代表的文物流传,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窥见一二。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酒地理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