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酒在野 | 处暑,温酒平秋凉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4-09-21
三伏尾声,处暑已至,大地进入了气象意义的秋天。五谷积蓄了一个夏天的能量,等待一片灿然登场。
叶梢渐黄,草地尚青,蒙蒙烟雨里还有一点蝉鸣。
这是夏与秋的交接,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在“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波动中,温一壶酒可能是最好的应对之法。

即便你没有体验过温酒,大概率也听说过“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曹操招兵买马攻打董卓,不料被董卓手下的华雄连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士气受挫之际,阶下一个九尺大汉站了出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袁绍怒,认为此人不过一个马弓手,若再不敌华雄,岂非笑话。

“如不胜,请斩某头。”曹操听了十分欣赏,特温酒一杯递给这位勇敢者。

关羽接过酒杯却不饮,只是放在桌上,撂下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说罢提刀出帐。

只听得关外鼓声大振、一阵喧闹。众人欲细听之时,关公已提着华雄的首级掷于地上。出帐前温好的那杯酒尚未冷却。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罗贯中笔法的巧妙就在于,不直接道明关羽取首级之快,而是用短时间内酒的温度变化,让读者想象关公在帐外拼杀的果敢和武艺之高超。

抛开文学表达,彼时的曹操为什么要温着酒喝?

相比现代,古时的酿酒技术并不发达,大多数酒都是米酒,提取度不高,酒中杂质多,不仅影响口感,长期饮用也对身体不适。
所以古人温酒,一是为了使有害物质挥发,保护五脏;二是提高酒的适口性。
有温酒的需求,就会产生温酒的工具——温酒器。
温酒器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而随着青铜生产力的扩大,温酒器的材质也从最初的陶转变为青铜,并成为统治阶级宴饮和祭祀的标配。
在青铜温酒器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酒城泸州的孤品——麒麟温酒器。(地理博物 | 在这座酒城博物馆,藏着“最孤独的温酒器”
|图为泸州麒麟温酒器,因在泸州未能找到生产它的蛛丝马迹,且在全国范围内再无相似文物,故称其为“最孤独的温酒器”。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除了麒麟神兽的观赏性,寻常百姓最直接的温酒办法就是把装酒的空壶烫热,再加入冷酒。

聪明的古人早已把这两个步骤合并,用子母壶的方式烫酒,由此诞生出了温酒壶,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它的身影。

|图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注左下角的桌上有温酒壶。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时的温酒工具已经从青铜材质向陶瓷过渡,其中温酒壶多产于江西、福建各大窑口,以景德镇湖田窑制品最为出名。

底部的莲花座为母壶,在母壶中注入热水,再将酒斟入子壶。把子壶置于母壶中,既能达到温酒效果,又便于取放,还可延长温酒时间。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温酒的实景,《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座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这其中的“注碗”正是上文提到的莲花形母壶,子壶被称为“注子”。

孟元老在酒楼的推杯换盏间瞥见开封府的繁华,作为后人的我们,在纵观整个温酒工具的发展脉络时,也不得不感叹这些功能与艺术融合至臻的珍品。

到了清代,温酒壶的器身变得小巧起来。
饮酒器与温酒器不再是置放关系,而是前者作为内胆嵌套于后者之内。温酒后可直接将饮酒器取出,省去了再斟酒的过程,温酒方式更为便捷。

|图为银烧蓝酒壶 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青铜温酒器到青花温酒壶,温酒器具和温酒行为都是饮酒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饮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注脚。

当温酒行为与看似抽象的节气概念交合,中华文化就以活文化的形式穿越古今,在现代人的身上流动起来。

不过,这种温酒的情致在夏秋之交只能算得一个预演。等到冰霜风雪齐齐落下,在室内听窗外呼啸,温一壶老酒才算安逸。

在此之前,你可以等待第一片秋叶落下,作为信号。


参考文献:

[1]郑钦予.从泸州酒文物看古代泸州饮酒风俗[J].文化学刊,2022(08):239-243.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酒地理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