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矽智能:为何红杉、高瓴都“看好”?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视觉中国
今年3月27日,英矽智能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
若此次IPO进程顺利,英矽智能有望在2024年上市;同时,高瓴、红杉、百度、药明康德等均是公司的持股股东,也进一步引起市场对其打新机会的关注。
那么,英矽智能的基本面如何?为何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都对其“看好”?
#01AI制药领域“拔尖”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业务包括:
1)AI赋能的管线药物开发,即自研药物,2023年收入贡献76.2%;
2)AI技术赋能的药物发现服务,即AI+CRO业务,2023年收入贡献17.2%;
3)AI软件公司,将软件进行对外授权,实现的收入有限,2023年收入贡献仅6.6%。
即,公司主营来自管线药物开发,可归类为AI Biotech企业。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英矽智能基于AI技术,在原研药研发推进“降本提效”上表现亮眼。
2019年,英矽智能利用其开发的深度生成模型GENTRL,发现了靶向一种激酶靶点DDR1的有效抑制剂,这是一种与纤维化和其他疾病有关的激酶靶点。值得注意的是,从选择一个靶点到形成潜在的新药分子,仅仅用了21天。该成果于2019年9月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被列为AI制药兴起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接着,公司用不到18个月,以及仅260万美元的投入,在2021年2月获得全球首例完全由AI驱动发现的一个全新靶点,以及针对该靶点设计的全新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向市场证明了AI新药发现的可行性。
至今,公司已涵盖纤维化、肿瘤、免疫学等其他领域的15款AI制药候选药物管线。招股书内英矽智能表示,公司所研发的Pharma.AI平台平均下来仅需12个月,优于传统新药物研发耗时2-5年、投入需千万美元才能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即,AI制药或许能颠覆传统新药研发,代表性企业英矽智能也获得市场机构的青睐。
除此之外,英矽智能是国内AI制药研发推进靠前的企业。
据招股书,公司于2021年2月起发现的潜在FIC(罕见病)特发性肺纤维化新药ISM001-055推进至临床Ⅱ期。结合国内布局AI制药的近百家企业中,有产品到临床Ⅱ期及之后阶段的企业仅有8家看,英矽智能作为其中一员,技术优势较强。(全球AI制药企业的产品最快推进至临床Ⅲ期)
总结看,从所选择的AI制药赛道以及其自身的“拔尖”表现看,英矽智能的确具备较大发展潜力,这或许是其能得到包括红杉、高瓴、百度、中国生物制药、药明康德等众多知名机构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从商业化落地价值看,公司的业务发展还有不确定性,盈利的业务模型也还未跑通,即隐忧也不少,这或许会让其IPO价值有所折扣。
#02自身“造血”能力还不够
据招股书,2021-2023年英矽智能累计收入仅0.86亿美元,而累计亏损约5.65亿美元,营收不及亏损额的五分之一。且随着2021年以来陆续有15款产品进入临床前或临床阶段,公司的研发投入、管理投入等越多,利润亏损额也有所增加。
则,目前看公司业务的自身“造血”能力还不够。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而若结合业务发展看未来,公司的业务发展不确定性和业绩承压短期仍会在。接下来对公司业务按收入贡献由小到大顺序分析:
1)AI相关软件售卖(收入贡献6.6%):能实现的销售额有限,每年仅几百万美元,而这已经涵盖了全球11家大型跨国药企,包括礼来、诺和诺德都引进了英矽智能的AI制药系统。
2)AI赋能的药物研发服务(收入贡献17.2%):该业务与客户合作开发,实行里程碑节点付款和研发成本分摊的业务模式,短期收入增量有限,2023年仅880万美元。
同时,该业务对大客户依赖大,业绩波动风险大。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別向42名及51名客户提供药物发现服务,但复星医药、赛诺菲这两年收入贡献合计均超85%。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3)管线药物开发(收入贡献76.2%):短期仅靠部分产品对外授权实现收入。
据招股书,公司推进最快的可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新药ISM001-055,于2023年才实现临床Ⅱ期试验给药。结合临床Ⅱ-Ⅲ期一般需要3-5年看,该产品还需较长时间的等待,才有机会上市销售(目前属于纯投入,无收入业务)。
且该产品目前尚无Ⅱ期临床数据读出,能否上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要知道,临床Ⅱ期试验是对产品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数据,进而判断是否值得进行更大规模的Ⅲ期试验。所以,英矽智能处于临床Ⅱ期的产品,能否达到试验终点对应能否上市是很关键的。
但结合临床Ⅱ期的成功率并不高,仅有34%,而公司在研新药ISM001-055的临床Ⅱ期数据并未读出的情况下,其未来能否上市的不确定性还是很大的。
若在研新药ISM001-055的Ⅱ期临床试验未能成功,意味着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且公司AI制药平台的技术实力可能也会被市场质疑,甚至IPO成功后市值出现暴跌的局面。如Relay Therapeutics(RLAY.O)在AACR2023会议上披露了选择性PI3Kα抑制剂RLY-2608临床数据有效性不佳,随后股价股价暴跌36%。
不过,即使公司可治疗孤儿病突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新药ISM001-055未来能成功上市,竞争激烈下,销售可能也不会很理想。
第一,IPF为孤儿病,市场空间不是很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全球IPF的市场规模预计仅41.8亿美元,其中中国IPF市场规模仅1.1亿美元(还不到8亿元人民币)。
第二,竞争激励,公司产品上市后销售拓展难度较大。
虽然目前全球仅吡非尼酮(原研罗氏)和尼达尼布(原研勃林格殷格翰)两款药物获批用于治疗IPF,但吡非尼酮的专利已到期,吡非尼酮仿制药已由山德士等多个制造商进行营销;且尼达尼布仿制药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IPF。
而国内企业布局IPF适应症的企业也不少,且已经多达6款产品进入Ⅱ期临床。如泰德制药的TDI01、众生药业的ZSP1603、泽璟制药的杰克替尼、天方药业的YPS345,以及两款二代吡非尼酮,分别是爱科百发的AK3280和东阳光长江药业的伊非尼酮等产品均进入Ⅱ期临床。
在上述情况下,公司于2023年开拓了部分产品对外授权的业务模式,但目前仅有2款,数量较少;且是按里程碑节点付款,短期带来的营收增量有限。如根据Stemline协议,公司有权收取最多1.5亿美元的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里程碑包括:
(i)在主要市场提交IND;
(ii)启动la期及lb期临床试验;
(iii)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iv)获得FDA、EMA、PMDA及国家药监局的监管批准。
则,未来几年,公司核心自研管线仅有部分产品对外授权收入,但要面临十多只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理投入,大概率会面临“收入少,但投入大”的局面。
#03小结
总结看,英矽智能作为定位是AI赋能的Biotech公司,发展前景较好。
但在公司自研产品尚未有商业化落地的,没有现金流流入;以及自研管线部分产品的对外授权,通过售卖AI软件、AI赋能的药物研发服务实现的营收较少,自我“造血”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是比较大的。
如公司可用的现金流不够,自研管线部分产品研发进程会受阻,甚至可能会直接砍掉等。更不用说,还会面临自研产品大规模资金投入后,最后却上市失败的风险。则,在公司未有产品商业化落地的情况下,业绩承压比较大。
所以,短期看,公司在资本市场更多的是AI应用概念驱动下的博弈机会。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还对CXO、医美、药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题机会的阿兹海默概念、多肽减重药等领域有覆盖,侧重产业分析和布局企业优劣势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进行更多热门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