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15分钟!猝死,获救不能只靠运气
11月20日晚,鼓楼区幕府东路附近一名正在路上行走的中年男子突然倒地,随即失去意识,引来众多市民围观。南京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上演了“生死15分钟”,成功救回“猝死”病人!
惊险!生死15分钟
南京市急救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指派附近的救护车赶往现场,急救人员立即将患者抬上急救车准备送往医院。
此时,患者出现瞳孔对光反射变迟钝,双瞳孔不等大等问题,急救人员遂准备气管插管。在准备物品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叹息”式呼吸。急救医生凭着职业敏感,立即意识到患者心跳可能停了!
经过检查,患者颈动脉搏动无法触及,双侧瞳孔已散大,心电监护也显示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测不到,心电监护波形呈一条直线,处于猝死状态。
医生立即指挥急救小组进行抢救,实施心肺复苏,持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分析除颤。经过急救人员15分钟不间断抢救,患者逐渐恢复呼吸心跳,心电监护波形恢复。由于患者刚恢复自主心跳,心搏能力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在急救车上医生继续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用车载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安全送至附近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继续抢救。
什么是猝死?
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猝死获救”不能只靠运气
这位患者突发“猝死”时有急救人员在场,且有AED助阵,真是万幸。但是换个时间或地点,能像这位患者这么幸运的人又有多少?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猝死人数高达180万,相当于每分钟超过3人猝死,而95%又发生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
猝死的“黄金4分钟”
猝死发生、心搏骤停之前,经常有心室颤动或者心肌梗塞的症状。此时往往会伴有呼吸急促,胸口剧烈疼痛等不适反应。当心脏因为这些因素最终停跳之后,整个身体内的血流也就停止了。此时,各大器官虽然还在运作,但是缺少了血液供应,也注定难以为继。
其中最为危急的就是大脑,它是人体内耗氧量最大的一个器官,如果血流中断,缺氧超过4分钟,就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因此在发现有猝死情况时,应该第一时间启动心肺复苏,恢复血液流动,并拨打120等待救援。
猝死前,有哪些危险信号?
预防猝死,要这样做!
No.1
进行必要的心脏检查
常见的猝死多数是因为心脏问题,也被称为心脏性猝死。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等等都可能造成心脏性猝死。
不少心脏性猝死是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是有原因的,一般都是因为患者本身就有明确的基础心脏病。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不少年轻人没有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忽视了自己本身有潜在冠心病或心脏病,这是非常危险的。
No.2
注意保暖,合理运动
在一年之中,猝死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这和天气寒冷有很大的关系。
寒冷是心脏疾病加重、恶性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外在因素之一,寒冷会引发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
寒冷的秋冬季节,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都比较容易发生猝死。有心血管问题的市民要注意保暖,并且按照医生的指引服用药物,运动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猝死。
No.3
积极干预心血管病的可控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人身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越多,罹患心血管病的几率就越大。
中老年人要预防心脏病,积极干预心血管病的可控危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戒烟限酒,坚持锻炼,注意减肥,合理安排饮食如控制脂肪、盐等的摄入,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状况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血脂、血糖、血压等。
往期精彩回顾
健康南京微信工作室发布
来源:人民日报、南京市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