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生跳楼自杀:集体失智放任“恶”的本能
作者 | 朱碧 主播 | 留声
6月20日,19岁女生跳楼自杀。
花一样美好年纪,留下的只是一具冰冷的身体,一滩殷红的鲜血。
将她逼上绝路的,是对她强制猥亵的班主任;
是自作主张息事宁人的心理辅导老师;
是冤屈、悲愤无处释放,导致的抑郁症。
更令人义愤填的是现场“看热闹”、“看笑话”、
甚至大吼着“怎么还不跳”的群众。
他们麻木不仁、漠不关己。
甚至有网友悲呼:
夏瑜已不再是那个夏瑜,等着吃“人血馒头”的却还是那群人。
他们难道没有儿女、没有兄弟姐妹?
我们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受到伤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又为何放任自己去伤害他人?
人性恶的一面,稍不注意,它便会溜出来,
让我们面目全非、丑陋狰狞。
《白夜行》里说过: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人心。
起哄者,美好的皮囊,充溢着血腥。
围观者,沉默的沦丧,填满了戾气。
只是,人有两面,有恶,亦有善,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美好。
早前,大同一名青年在微博直播自杀。
帖子内容一发出,几个小时内,粉丝量猛涨到四万多。
上千名网友跟帖继续劝导,并不断转发。
同时,有网友根据博主以往的发帖内容及相关信息,
锁定博主所处的大致位置,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
事件也引来网络名人的关注。
知名女诗人沙光在微博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并留言:
“我等你电话。请你留下自己,我们和你在一起,无论如何,绝不言弃!”
最终,这位青年短信联系了诗人沙光。
沙光迅速将手机号提供给警方,并打通青年电话,
稳住他的情绪,为警方的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
后来,民警说,如果行动再慢一点,或许真将留下遗憾。
人群中央,成魔成佛,只是一眨眼。
面对生命,岂可轻易戏谑?
从发出微博到成功解救,几个小时,却有数万网友为之牵挂。
有上至公安部领导、下至派出所民警的辛苦付出。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善意的传播者,
是将死亡阴影驱散的英雄,是虔诚善良的摆渡者。
一恶,一善,类似的事件,最终结果却截然相反。
反观两起事件的参与者,不过你我身边最习以为常的存在。
他们有可能是工人、白领、医生、律师.....
上班的时候兢兢业业,
也有可能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回到家中温情流露。
前者并非是恶魔转世,
后者也不会是超人降临,
不过是随着大流的裹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不过,从情感的角度以及这种情感引起的行为来看,群体会根据情况的不同表现得更好或更糟,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放在这几次集体事件当中,人还是那些人。
真正导致巨大差异的,是环境,
是群体中某一小撮人的第一反应。
如果最初作出反应的人心怀善念,一心想要拯救,
这种善念会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
大多数人都愿意做一个爱心接力使。
哪怕在事件中只是贡献了一次转发的机会,
也深深觉得加入到一次伟大的营救活动中而感到无比自豪。
相反,如果最初作出反应的人思想出现偏差,
像甘肃事件中一样有几个起哄者,
很快这种罪恶残忍的情绪也会像瘟疫一样传染。
即使有人觉得不对劲,在环境的刺激下也会变得冲动野蛮。
群体最大的特征就是缺乏判断力和责任感,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暗示;
会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即使错了,那也是大家错了;
而一旦有人稍作肯定,哪怕是歪理邪说,群体也会深信不已。
“大家”是最不用承担责任的主体。
集体的智慧,也正是集体的失智。
当今社会人性真的堕落到某些媒体和个人描述的那般,
麻木不仁到无可救药?
不,绝对不是。
那些起哄者回到家中,一样会为自己的愚蠢而后悔;
会为自己的过失而深深自责,
有些人甚至会淡化、美化自己的行为,
来达到消除负罪感的目的。
他们可能会这样安慰自己:
我也没做什么,那天只是站在那栋楼下,看了一会儿,既没有出声,也没有发朋友圈。
一旦脱离了那种刺激环境,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甚至可能在下一次群体性事件中,成为充满正义感的英雄。
不要再痛骂国人人性沦丧,
与国别无关,国外同样有群体的暴力甚至犯罪。
真正的症结在于,如何引导群体走上英雄之路,而非冷血凶手。
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出声了吗?
你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正义还是邪恶?
试想一下,
如果甘肃事件中,几个起哄的、拍手称好的人在第一时间就被制止,
他们如何还能够引起更多的人附和,
甚至是在朋友圈里恶意转发、催促?
作恶的一小撮,沉默的大多数,
而正是这沉默的大多数人,
放纵了作恶的可能,
给了他们底气,以“大家”的名义放任恶的本能。
这世上,真正意义上的恶人永远只是一小撮。
甚至这些“恶人”当中绝大多数也仅是在人数众多的时候,
才敢稍微释放恶念作为试探,
要让他们“单干”,他们可不敢。
而沉默之人,却比比皆是,
哪怕自我批判的时候,他们也能够理直气壮地说,
我并没有做什么,我没有错。
不是的。
错就错:
在你并没有做什么。
你明明知道是错,为什么不阻止?
凭什么“恶”能够肆无忌惮地横行,“善”却要吞吞吐吐、羞于见人?
我们小时候会接受父母的教育,
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偷东西,不要出声,小偷可能会伤害你。
然后,父母的钱包被小偷顺走了,
我们会无辜地望向父母——我没有出声。
如果说制止暴力犯罪,还可能冒一些安全风险,
在另外一些时候,却连安全风险都不必冒,
大多数人却仍然选择沉默。
我们耻于在人群中大声表达自己的爱与善意,
拒绝在他人困难的时候大声说出:不要怕,我可以爱你,可以帮你!
释放善意,居然会是件困难的事情?
也许放在孩童身上稍微容易一些,
成人却会顾虑良多。
有老人摔倒的时候,我们会思考扶与不扶的问题;
有邻居家发生争吵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家事管与不管的问题;
有孩子学校兴起补课、送礼等风气的时候,
我们会思考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的时间太多了,作出决断的时候太少,
以至于在我们的犹豫、沉默当中,无数可能为善的机会都已经错过了。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是永远。
愿我们,不再做那沉默的大多数。
END
也许你还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