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² | 竹晞: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无限潜力股”
「Edupreneur Ask, Edupreneur Answer 」 (简称EA²)采用短问短答的方式呈现 Edupreneur (指具有创业家精神的教育创变者)对教育、对创业和对自我成长的思考。
学习困难、屡屡违纪甚至被学校劝退、厌学情绪严重、频频旷课……这样的学生似乎让所有的教育者都头疼不已,还被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
这样的学生还能教好吗?
自小一路就读顶级名校的学霸任竹晞却相信,只要创建合适的环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他们都是“无限潜力股”。
不仅如此,跟学生们的相处,也是促使竹晞不断认知自己、发现自己、自我成长的过程,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为更好更完整的人。
今天采访的Edupreneur,来自「一出学社 」的任竹晞。
Enjoy reading~
答
我是一个在传统教育路上没学会认识自己、又在教育创业路上不断发现自己的人。
我的机构叫「一出学社 」,是一个全日制的成长中心,接收的学生是被传统教育“抛弃”的学生,比如学习困难、因为抑郁焦虑等原因休学、行为叛逆的学生。
我们相信这些孩子都是“无限潜力股”,在合适的环境、关系之中,在符合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方法支持下,都能学的开心,活的精彩。
问
为什么会想到要聚焦于这些“被传统教育抛弃的学生”,做这样的教育?
答
在做学社之前我做了很多年的PBL(项目式学习),最开始是面向精英学生的课外课程,后来做教师培训。给公立学校做PBL培训让我有很大的震动,一线老师非常抗拒培训,有一个老师问我们:我学这些能帮我更快地判作业吗?
后来我们找机会进入了一个新成立的创新公立学校工作,想要自己体验一下,创新方法能不能在公立学校落地。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没注意过的巨大群体,就是所谓的“差生”。他们其实很可爱,但他们在传统体制里就是被看作一个个“失败”。失败的不是他们,而是一刀切的方法。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一些尝试,有了很可喜的成果,后来为了有更大的尝试空间,开设了自己的学社。
我们现在离真正的教育更近了。第一,和以前相比,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真实的需求,真实的痛点;第二,能够更自由、忠于自己内心地尝试,而不用被教育市场里很常见的功利化需求、或者“面子工程”所裹挟。
在支持每一个“无限潜力股”成长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例子想跟大家分享?
答
无论这个学生的状态看上去多么复杂、棘手,也要100%地相信和接纳,相信他是想变好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赋能点。
我有一个学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人发生冲突、不遵守规则(外出时脱离集体,走丢),而且拒绝沟通。其他同学上课或活动,ta就坐在门外面打一天游戏。我怀疑过这个孩子是不是听不懂我说的话。但是后来我有一次突然想,会不会是我想错了?如果ta这么做都有正当的理由呢?
后来我发现,ta是太缺乏安全感了,太害怕和人相处,所以总是制造一些“意外”来逃离集体,但ta其实很渴望交朋友。自从理解了这一点,我就抓住机会教给ta一些人际技巧,除了“发脾气”“逃走”还有哪些替代方案。后来ta在社交上变化特别大,越来越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也发现ta其实有很多的优点。
一出的老师们是怎么做到“100%地相信和接纳”的?你们会为老师们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吗?
答
保持同理心,你希望怎么被人对待,你就怎么对待学生。这很难,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出于对人的“不信任”——而不是“信任”——而发明的手段和方法,我们有时候也会无意识地使用,需要在实践里不断地叩问灵魂、反思、修正。
我们曾经有一个学分晋级的规定,在社超过一定时间的学生就要学分翻倍,给学生制造了很大的压力,虽然这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发现这个规定让师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张力,于是停下来问自己,这个规定的假设是什么,学生一定要在要求下才学习吗?我们的出发点是“不信任”,还是“信任”?我们就废除了这个要求,后来发现,该学的学生还在学,不学的学生也是因为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学,那就先去解决那个更深层的问题。
老师要对学生接纳,自己也要感到被接纳。我们也在慢慢地建立起互相支持的团队氛围。比如我们现在会有自发的学习小组,有一个小组专门讨论怎么觉察自己做导师的“心魔”。
答
放弃还真没有。困难是很多,比如有学生因为需求没满足而退社,老师感到压力过大离开等,这都给我的冲击很大。
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让我们停下来反思的契机,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好教育”、“到底什么是好老师”这样的灵魂拷问,发现遇到每个困难是因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都是“必修课”。
每次这样一想,就感觉好有意思啊,就更不想放弃了。
答
我最近在思考老子的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最初做教育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很享受影响到别人的成就感,学生说“幸亏遇到你”的赞赏,在舞台中心的感觉。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想法很自恋,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好的教育和真的接纳就是“我自然”,学生感到他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达成了目标,而不是依赖某个人。
答
看到用户真正的需要,而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需要。
答
觉察自己的心魔,并且平和地表达。有时候面对学生和团队时,会感到很有压力、很纠结,最后往往发现是自己的心魔和执念,是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潜意识或者思维定式,现在正在学习自我接纳。
答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这本书能帮你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能影响到学生,激发学生的成长愿望? 不是知识、技能、工具方法,而是关系。
你希望在你的墓志铭上写下什么?
答一个完整的人。
答
如果你再次从零开始,会做什么不一样的尝试?
竹晞的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思想实验,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现在的创业。
亲爱的Edupreneur们,如果重新开始,你们有哪些地方会做得不一样呢?
欢迎留言,让我们看看彼此的想法吧~
想要认识竹晞,欢迎联络小海豚: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