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岛|顾远:关于”教育内卷“的散步漫谈

群岛大学
2024-08-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ha社会创新学院 Author 顾远


来自小海豚的话:

最近出台了不少教育政策,对此,很多人都拍手称好,认为“教育内卷成这样,是该管管了”。
既然是为了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恐怕首先要先定义的是,“内卷”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其本质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内卷”?只有厘清了这些,才能说政策是否对症下药。
那么在大家看来,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今天的文章来自顾远前几日的一场思辨性对话,对话的双方,“G”和“Y”,都是顾远自己。熟悉群岛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这场对话也是一个自己为自己”垫砖“的过程。
本文也是“顾远及近”专栏的第一篇文章。Enjoy reading~





关于”教育内卷“的散步漫谈

by 顾远

每天的晚饭后,我会在小区里散会儿步。傍晚时分,风轻云淡,心情放松,头脑里往往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或者想到了某个问题就任思绪一点点发散下去,倒也增加了散步的乐趣。下面的文字是今晚散步时思考的内容,用了对话体,对话的双方都是我自己,希望这样的表述方式能更好地呈现思考的过程,也能增加阅读的乐趣。
 
G:今晚我想和你聊聊“内卷”。

Y:这可不像你啊。你不是一向对流行的概念保持距离的吗?

G:其实这个词在国内流行了有一年多了吧。我想聊聊是因为最近出台的政策影响很大,而很多人把教育的内卷当作这个政策推出的原因。再说了,咱们不是在散步嘛,闲着也闲着,聊什么不是聊。

Y:哈哈,那你先说说看什么是“内卷”

G:我感觉很多人是用这个词来指代“恶性竞争”,比如别人家孩子报了两个补习班,那咱家不能落后了,得报三个才行。结果苦了孩子,肥了培训机构,家长负担太重,苦不堪言。

Y:这确实是竞争。可是市场经济,愿打愿挨,为什么是就是恶性的呢?

G:如果是指培训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表现就是违规的广告、不实的宣传、混乱的价格......但是,从内卷角度说的恶性竞争,指的是家长们、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报补习班,如果每个人分数都提高了,实际上只会让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试题越来越刁钻。为了取得好成绩,就得报更多的班,刷更多的题,没完没了,恶性循环。

Y:这种现象有点类似经济学上的“合成谬误”。一个农民大丰收,ta的收入会提高;但如果所有农民都大丰收,却会让农产品价格整体下跌。

G:这个角度理解很有启发。教育内卷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如果孩子们增加学习时间,做更多的题,真的能促进个人成长那也罢了。实际情况是,加大学习投入并没有真的促进成长,只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别人比下去。

Y:用经济学的表述,就是增加了要素投入,但没有增加收益,甚至还会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因为孩子们原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愉快地玩耍,亲近自然,和其他小朋友互动......这些都是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

G:是的。其实“内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教育领域,在其他很多领域里都有。就拿外卖来说,一个外卖员提高送货速度会增加收益,但是所有外卖员都提高速度则会让平台提高速度标准。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一旦有哪个外卖员发现了一条更快的路线,平台会马上发现,然后调整送货的速度。外卖员付出更多,收益却未必增加,只是让平台方的收入更多而已。

Y:我也想到一个例子:军备竞赛。比如“冷战”时期。美苏竞相增加武器投入,特别是核武器。搞到最后,劳民伤财,谁也没有获得压倒性优势,只不过是一种“恐怖的均衡”,而这些军费原本可以用来增进国民的福祉。

G:这个例子精准。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还真的就把教育领域里的恶性竞争比喻为一场“文凭的军备竞赛”。

Y:说了这么多,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G:我觉得从现象的角度,内卷的本质就是不断增加投入,而没有创造相称的价值,对投入者而言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

Y:按照这个性质描述,我想到两个例子,你觉得属于“内卷”吗?

一个是送彩礼,如果一个地方有结婚送彩礼的习俗,各家相互攀比,不断抬高了彩礼的货币价值,却没有增加相应的社会影响力,算内卷吗?

还有一个是大革命之前的法国贵族们,相互攀比家里的宴请规格,美食多到吃不完,中途扣嗓子眼吐出来,回去再接着吃。结果规格越来越高,准备起来越来越繁复,包括餐具制作越来越精美,摆盘越来越讲究,但是也很难让赴宴的人眼前一亮。这些算不算“内卷”。

G:哈哈,你这些例子都很有趣。是不是“内卷”恐怕不能只从现象上判断,还要结合出现的原因来判断。你说的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可能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去理解更合适,不一定要使用“内卷”的概念。

Y:那么从原因的角度,内卷的本质是什么呢?

G:在回答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听说过欧美国家有教育内卷的现象?甚至同在东亚儒家文化圈里的日韩台湾,也没有呢?

Y:我记得日本和韩国都曾有过学生补习很严重,不断增加投入和内耗的时期吧?日本是反思了这个时期,才开始“教育宽松化”的政策。

G:那是过去了,而且不算是“内卷”。香港到现在也有很多补习班呢,广告到处都是,也没有内卷。他们的基础教育本身已经很好,保证了基础的公平和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就去市场上找,这是正常的。欧美也一样,只不过他们基础教育更好,系统开放性更高。

Y:还真是。“内卷”这个词似乎只在中国教育里出现。如果比较一下的话,我觉得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笼统地说一下,不具体到单独国家了。

第一个是教育均衡,教师校长定期在各学校轮换,公办学校质量都差不多,家长不用择校,自然不用那么焦虑;

第二个是K12阶段不用考试来评价学生,有考试,但是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而不是为了筛选;

还有第三个,出路多,不是只有一路读到大学这一条人生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每个人的选择是多元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

G:你总结地非常好。所以“内卷”出现的本质原因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资源有限,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评价标准单一。

Y:有点抽象。我们要不要代入几个“内卷”的场景里感受一下?

G:好啊。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系统,学校学的内容不一定对你的生活有用,可那纸文凭却对你的生活选择影响巨大,你可以选择的人生路太有限了,于是不得不参加这场竞赛,从小学——不,现在是幼儿园——开始,一路考试,一路筛选。要想每一个环节不被淘汰,只能加大投入,而投入的结果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没有带来成长,只带来更难、更刁钻古怪的考试题。

Y:这样说来,那些鼓吹996的大企业也是一个封闭系统。每个员工都要加倍努力,只是为了在绩效评定中不被其他同事比下去,而努力的程度和收入增加的程度却不成比例。我记得GE的前任CEO韦尔奇40年前推出过“末位淘汰制”,后来在很多企业大行其道,可能也算是今天996的某种滥觞吧。

G:是的。注意到了吗,这里权力关系是让这个系统封闭的很重要原因。企业拥有了对员工的绝对权力,定义了标准,定义了要素投入,定义了竞争本身。

Y:我突然想到前几天读到一个例子,被很多人引用,是吴军说的:日本的汽车行业已经严重内卷,每家车企都仔细研究如何提高汽车表面的光洁度,而任何车子开上路的那一刻就一定会出现划痕,而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也就是说车企的投入对消费者而言根本没有创造价值。对比你刚才说的“内卷”的本质,我觉得这个案例似乎不算是内卷。

G:嗯,我也看过这个案例,我不了解日本的汽车行业,无从评价这个案例的真实性,但是的确,我也不觉得它是“内卷”。企业不是傻瓜,那些消费者无法认知到的价值企业是不会浪费资源的。自由市场经济下,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消费者也不具备能够定义竞争的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对汽车的评价标准更不可能是单一。

Y:从吴军这个例子延展开来,我还看到有些人认为日本的“匠人精神”也是一种内卷,比如一辈子做寿司的人和十年做寿司的人,做出来的寿司也没啥区别,费那些精力毫无意义,就是内卷的表现。

G:这个我就更不同意了。又没人逼着这些匠人非这么做不可,人家是自己的选择,不像我们的教育里,恶性的竞争裹挟着每个人不得不参与其中。你知道健尼士啤酒吗?他们专门有一个博士组成的研发小组,整天就研究怎么让啤酒的泡沫更细腻顺滑绵密持久。你说有几个消费者能分清楚健尼士啤酒一分钟里能冒出多少个气泡的,但这是健尼士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品牌特色,一种自我追求,这种“匠人精神”跟内卷毫无关系。

Y:明白了。我们刚才从现象和原因的角度讨论了“内卷”,我想再换一个角度来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内卷”和“竞争”——当然,我说的是合理的、有益的竞争。

G:好啊。我们来对比两个例子。一个是前几天我看在“脱口秀大会”上听到的一个段子,说鹦鹉本来不会说人话的,直到有一天有一只鹦鹉开口说了一句,结果人听到了以后就期待其他的鹦鹉也能说话。结果每只鹦鹉为了讨人喜欢,只能都开始学说人话了。演员说这个就叫“内卷”。另一个例子是刚刚结束的奥运会,每一个运动员都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是在“内卷”呢?

Y:因为鹦鹉和人的关系不对等,没得选择,只能迎合人的标准,不断说话对自己没意义,只是为了比其他鹦鹉更讨人喜欢。

运动员就不一样了,参加比赛是自己的选择,不做这个也能去做其他事情,参加比赛是为了不断挑战自我,观众欣赏的也是不断挑战的精神和对人类极限的突破,获胜的运动员我们喜欢,没有获胜的我们一样欣赏。

G:是的。我想起来另一个例子。群大有一位伙伴提到,他们机构里每一个导师都有和自己的学生建立联结的方式。有一次有一个导师请了她带的学生喝奶茶,边喝边聊天,其乐融融。其他导师看到了,就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机构已经这么内卷了吗?我可没钱请学生喝奶茶啊。”那位伙伴觉得这属于对“内卷”这个词的滥用。你觉得呢?

Y:我也觉得是滥用。因为这个场景里导师不是为了讨好学生,也就是说不存在不对等的关系,而每个导师也都有各自的方式和自己的学生建立联结。这里可能会存在竞争,有的导师会更受欢迎,但这是合理的、有益的,可以相互学习经验,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

G:没错儿,所以准确理解“内卷”的本质多么重要啊。

Y:我们拉回来继续说教育的“内卷”,你觉得怎么破?“双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吗?

G:抛开“双减”推出的程序合法性问题不谈,就目标和效果而言,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似乎一谈到教育的“内卷”就一定要说到课外补习班。事实上,从我们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的大量存在是教育内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教育体系本身不改革,只是消灭了培训机构,并不会解决教育的内卷问题。

Y:还是会有一些帮助的吧。在“内卷”这个词流行之前,还有一个流行词叫“剧场效应”。一个剧场里看戏,前排站起来了,后排不得不都站起来,而且越站越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剧场管理者出来让观众都坐下。政府限制校外培训机构就类似于管理员出来制止观众站起来。

G: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是事后首先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观众会站起来看戏呢?以及,为什么所有观众只能看一出戏呢?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就会有人站起来;教育只有一个标准,就会让所有人只能都站起来。

Y:明白了,还是要从“内卷”出现的原因着手解决。

G:现在“双减”搞一刀切,问题是很多的。首先,按照学科来判定校外培训机构就是非常落后的教育观。学科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跨学科、跨主题的教育会越来越多。这个我们不展开谈了。想想现实的情况,原本有一些学生想要努力提高成绩的,或者一些学生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某个感兴趣的优势学科的,现在一刀切,都没机会了。绝对的平等,带来绝对的平庸。

更不要说,把很多真正做素质教育的校外机构一并都污名化了,或者让他们只能走学校采购的模式才能开展业务,等于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了,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发展。

Y:你刚才说破教育“内卷”必须有教育系统的变革。你想象的一个理想图景是什么?

G: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不用于筛选,教学的内容侧重通识教育——关于这一点,我在湛庐开的精读班《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里有详细阐述;

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毕业的时候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力和应对社会现实挑战的能力;
某些方面优秀的学生则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先修课程、课外兴趣班);

大学录取不是一考定终身,分批录取,自主招生,招生标准不仅看学业成绩......

还有更多,不细说了。有没有发现,这些理想其实在世界很多地方早就是真实的实践。

Y:那么现实的角度,你觉得个体现在可以怎么做

G:“躺平”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既然付出和收获严重不成比例,自己又无力改变,不如躺平算了。当然,我是开玩笑的。我不可能那么消极。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20多年前,我带过一届高三。临近高考的时候,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每天都发好几张练习卷,学生天天熬夜都做不完。

有一天在我的课上,我没有讲解任何知识点,而是给他们讲了一节课的“博弈论”,告诉学生们每个老师都希望用增加学生投入量的方式提升本学科的成绩,当每个老师都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不可能有效完成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造成的结果是总成绩下降,各科成绩也下降,每个老师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学生当然更不利。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个微观层面的教育内卷。我对学生说,这个情况只有两个破解法子。一个是我去和其他老师沟通,达成一致,大家都限制作业量,帮助学生达到合理的投入分配。另一个就是学生们自己,不理会老师们布置的作业,按照自己的节奏,用最有利于自己提升成绩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

Y:所以对每一个家长而言,你建议他们不参与这场“竞赛”,有自己对孩子成长清晰的理解,和孩子一起设定学习的节奏和方式。

G:是的,当然我也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才我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你知道几年前西班牙商贩焚烧中国商铺的事件吧?在西班牙,商店是有每天的休息时间和每周的休息日的,你去过欧洲肯定知道,他们周末都不营业。结果中国人在当地开的商店,营业时间超长,还全年无休。

在中国,这个算是勤劳致富。在西班牙,这个就有可能产生全行业的内卷,逼得别家店铺都得这么营业才能竞争。西班牙商贩就不干了,就焚烧了中国商铺。破坏私人财物肯定是不对的,不过这个事情还是挺值得反思的。我也不知道这个案例可以怎么迁移到教育内卷的问题上,就是突然想到了。

Y:理解,很有趣的例子。其实你刚才说的行业变革里,我想也一定还有很多细节。比如你说考试不用于筛选,那么老师的绩效怎么评定,教育局怎么考核学校,这些都要发生变化。所以真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啊。

G:是的。我们今天是散步聊天,也不指望这么点时间就解决很多顽疾。能梳理清楚“内卷”的本质,能意识到校外培训机构大量存在是内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能意识到“双减”远不足以解决教育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聊天的成果了。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下次可以找时间接着聊。

Y:好的,时间过得真快啊。其实我们聊天的过程里,我头脑发散,还想了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只能下次再聊了。

G:哦?比如?

Y:比如前面我们不是聊到过军备竞赛的问题吗。我就在想,如果地球上所有国家都放弃了军备竞赛,都和平相处,也不发展武器了,军费都用于国计民生,这是挺好的。但是如果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却连个像样的武器都没有,怎么反抗啊?

G:哈哈!你还真是脑回路清奇。这个场景和教育的内卷没什么关系,但真的挺有趣的。明天散步的时候,我们别聊内卷了,聊这个吧!

Y:好啊!明天见~

G:明天见~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