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及近 | No. 13 那个十岁的男孩想要踩死一只蝴蝶
顾远及近No.13
那个十岁的男孩想要踩死一只蝴蝶
他已经把脚抬起来了,被我拦住了。
蝴蝶是大羊发现的。当时我们一群人正在山路上走着,那是群岛客“M2B(Mountain to Bar)徒步俱乐部”环云顶山徒步的第二天。大羊是那天的领队,他有丰富的自然教育经验,路边发现一只蝴蝶对他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只蝴蝶,有什么发现吗?”大羊把蝴蝶轻轻捏住,放在手掌心里,托起来给大家看。
人群围了过来。“它为什么不飞走?”有人问。
“这是一只自然衰老的蝴蝶,它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大羊大声地说着,好让外圈的伙伴也能听到。
“注意看它的翅膀”,大羊把手掌抬高了一点:“它有四片翅膀,每一片的边缘都已经残破了。这是蝴蝶自然衰老的标志,就像人老了牙齿会松动脱落一样。”
“啊,还真是哎,翅膀边缘都是不规则的缺口。”人群里有人发出小声地惊叹。
“它在等待死亡的来临。大家看到它的口器了吗?就是前面那个部位,是它的嘴,已经卷曲了。这表明它已经不再主动进食。”大羊的即兴自然课还在继续:“所以,各位伙伴,我们很幸运地见证了一个生命行将消逝的一刻。”
风吹过路旁的树丛,阳光透过晃动的枝叶斑驳地洒下来。大家继续端详了一会儿蝴蝶,不时发出几声感慨。
“我们走吧”,大羊把蝴蝶轻轻放回刚才发现它的地方,带着大家继续上路了。
文文没走。文文是个十岁的男孩,也是我们徒步队伍中的一员。我一直陪着他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倒不是因为他走得慢,而是因为路上总有一些东西会让他好奇地驻足,玩儿上一阵子。
文文蹲下来,盯着蝴蝶看了一会儿,站起身来说:“我想把它踩死。”
边说边抬起了脚。我赶紧拦住他:“为什么呢?”
“因为它要死了啊。”
“那也没必要踩死它吧。就让它自个儿待着死掉不好吗?”
“可是它想要死啊。我想帮它。”
“......”我有点语塞。
“算了,我们走吧,万一它又改主意了呢。”我拉起文文的手,朝前面的队伍赶去。我知道文文很快就会忘记这只蝴蝶,后面的路上还有很多让他好奇的东西。
但是我没有忘记文文的话。
是啊,这只蝴蝶已经卷起了自己的口器,拒绝进食。它在等死,它想要去死。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助它一脚之力呢?人类不是也有安乐死吗?
如果你说是因为动物不能表达意思,人不能替动物做决定,那么现在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会给自己家衰老病痛的喵星人汪星人选择安乐死吗?如果是因为踩死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粗暴,或者踩死之后的样子不雅观,可是人类的这个判断标准对一只想要死去的蝴蝶有什么意义吗?......
那一刻,我真想把这个十岁的男孩举过头顶,对他说:“谢谢你啊文文,让我思考了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紧接着,一些隐忧浮上了心头。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这样思想独特、敢说敢做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将会有多么的不容易。大人们太容易下判断,太爱说教,太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因为出版了《教育3.0》这本书,我受邀做了很多场直播。在直播里,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我给了三条建议,都是父母们马上就可以着手实施应用的。其中第一条是:鼓励提问。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而简单的事情往往做起来并不容易。
想想我们成年人在面对孩子提问的时候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要么,是立刻给一个答案,自己不知道答案的,就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回答孩子,以为这样的及时回应最能体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要么,孩子老问问题,把我们问烦了,便用一句“以后你就知道了”打发了事。要是太不耐烦了,可能还会加上几句:“怎么就你那么多问题”,“少问点这些没用的,功课都做完了吗?”......
对孩子学习热情的最大打击莫过于此。
如果说第二种反应是在打击学习热情,很多人还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第一种反应也是在打击学习热情呢?
因为答案是唯一的,记住就好,不必再多想;获得答案的方式是简单的,问人就好,不必自己再劳神。在标准答案给出的那一刻,孩子的探究往往也就被终止了。
那么如何鼓励孩子的提问,助力他们的探究呢?我可以分享一个简单实用的元工具:CT三问。CT就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在群岛,我们简称它为CT,而“CT三问”是每个群岛伙伴都非常熟悉的思考和对话工具。它就是三个问题:
- 为什么呢?用来澄清问题,理解前提;
- 一定要这样吗?用来探究原因,洞察关系;
- 还可以怎么样呢?用来探索未知,持续add on。
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反复地应用CT三问,不仅对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孩子展开对话,支持他们的成长。
在鼓励提问的同时,我们也要“克制回答”。更准确的说,是克制评判,克制给标准答案。
在男孩想要踩死蝴蝶的时候,请不要用“你怎么能这么残忍”去评判,也不要用“生命可贵、美丽无价”去说教,更不必因为自己有“十岁的孩子脑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还难以有效做出道德判断”之类的学养而自鸣得意。
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蹲下来问一句:“为什么呢”,并由此展开和孩子的一场有趣的对话,助力他们的成长,而这些对话常常也会带给我们成年人深刻的启示。
记得在一次父母论坛上,一位妈妈和我分享了她和自己女儿的一次对话。
那是一个冬日,母女二人走在街头。
女儿问道:“妈妈,为什么冬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就会落下来?”
妈妈努力地回忆着自己中学时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发现已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好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女儿答道:“妈妈,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那些树会冷吗?”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