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岛 | 周贤:​社会化学习, 就是户外化学习吗?

周贤 群岛大学
2024-08-27
 社会化学习, 
就是户外化学习吗?
by 周贤
前不久,有一位教育创新的小伙伴和我谈到,Ta非常认可社会化学习的理念,所以即便在过去的3年,也努力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到大自然里去学习,到博物馆去学习,或者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和孩子们聊聊各行各业有趣的事情。然后,Ta轻轻叹了口气:“唉,真没办法,现在孩子们都回到了常规的学校日程里,到户外去社会化学习的机会反而少了.... ”
我随即问了Ta一个问题:“我们想做的,究竟是社会化学习还是户外化学习?”  ——
或者说,社会化学习是不是只能拉到“社会”上去学习?以及,只要是在“户外”进行的学习,都可以叫做社会化学习?再进一步,是不是在学校里,或者在一个“有围墙的教室里”,就不能进行社会化学习了?
小伙伴立刻摇头:“社会化学习,当然不应该就是简单地到户外。然而 ...” Ta有所沉思,又有迟疑...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教育3.0范式下的教学框架,为何叫做【社会化学习】,而不是‘探索式学习’,或者‘好奇式学习’,或者‘破墙式学习’.... 这些名词看起来都差不多,这些教育原则也都很好 —— 为何,偏偏叫【社会化学习】呢?”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个话题。
群岛最早提出“社会化学习”的理念体系是在2016年,指出在从教育1.0到教育3.0的范式转变中,教学的过程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社会化学习”的特征 - 简而言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学习在窗外」 —— 教学的时空限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打破,教学不再只是发生在学校这个场域里,也不再只是发生在上学的这段时间里;
「他人即老师」 —— 教和学的二元对立关系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打破,教学再也不是单向度的传输,也不再只能从一个有着教师职业身份的人那里去学习;
「世界是教材」 —— 指定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垄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打破,过去教材就是学习者的全部世界,而今天全部世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材。
及至今天,这个概念在教育领域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和使用,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词汇。这是我们乐意见到的成果。同时,就像每一个新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几乎总会遇到的情况一样,“社会化学习”在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被误解和曲解的现象。
譬如说,有些教育者以为:把学生都拉到学校之外,拉到社会上去学习,并且由那些非教师身份的人进行指导,这就是社会化学习了。然而,把一群孩子带到博物馆里,让工作人员讲解标准的知识点,孩子们在本子上记录着标准的答案,回到学校以后,就这一次过程再进行标准化的考试,看看这些知识点都记住了没有。
——这样的教学和在学校里由老师单向的灌输那些现成的教材,并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化学习并没有发生,只不过是在1.0的教育上包裹了一层糖衣。
再譬如:很多主业为研学、游学、自然教育...的教育机构,也会标上一个"社会化学习" 标签 —— 似乎只要学习场地“不在学校之内”,就是社会化学习。
反过来,也有学校里的老师发出困惑:我们这里条件有限,也不允许把学生带出校门,我们是没办法做社会化学习的。
真是如此吗?


很多教育者都认可杜威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即生活 Education As Life」 — 而对此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回到其原文 Education As Life ,会涉及到两个问题:
1)(As) 这个词,到底是“ 让教育(的过程),就似生活一样的发生” 还是 “只要到生活里去,教育就会自然发生” ?(as 作为英文介词或连词有若干种解释:等同,就是;正如,作为;当作,即;以……的方式,按照等等都可以)
究竟是「教育似生活」?还是 「生活即教育」?
很显然,「只要放到生活里去,教育自然就会发生」这样的看法,把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影响的所有活动都视为学习,无疑过于泛化了教育的边界。开个玩笑,快速的学会了偷盗,算不算好的教育?
还有教育者说,我什么都不做,陪伴和看护着孩子们就好了,他们自己会学习的 —— 是的,就像群岛常常说的那样:我们相信学习是人类的天性  —— 然而,如何支持孩子们在一个学习场域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找到自己的学习特质,更完整的认识自我 ,更充分的理解世界和人类的价值,如何学会“学习本身”... 这些才是教育者的工作。决计不是把孩子们往生活里一放,就自然能够学会学好的。
由此,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教育,就似生活一样的发生」 ——
生活是真实的、不确定的,持续的,互动的,是情绪感受和思考行为动态共振的..。在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会互相影响,也会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同时,人们除了被动的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动力有意愿主动去提高自己、协同他人,改变环境,从而使「自己」这个个体和所在的「群体」这个整体都趋于一个“善” —— 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种好的“社会生活”。
这也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教育似生活 —— 这个“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 它应该是一种好的社会生活它可以发生在固定的学校场所里,也可以发生在大自然或者菜市场里;它可以发生在两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一大群人当中。
2)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生活,在我看来:
— 我们理解生而为人,各自不同;
— 我们能够学会交融不同利益、相互协调沟通;
— 我们有能力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共有的良性社会。
就像杜威所说,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娱乐儿童或者服务儿童,而是由师生对社会运作的因素合理思考探究,从而获得导向社会洞识的经验,并从这些经验中学会共同构建良好社会的能力。 
要学习这些,并非一定要到“户外”去才可以实现。哪怕是坐在课堂里,哪怕是对标准性知识点进行教学,我们都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化学习”体验。
譬如:
— 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学生是否可以有机会分享真实的来自个人的体验?
—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十分钟时间,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
— 当有不同意见或者见解出现的时候,学生是否可以借此学习协商,而不是只顾着互相争吵或者完全由某个权威来一锤定音?
— 学生所有分享的所有内容,是否可以整合成一个共同的产出,并让更多的伙伴受益?
— 学生是否能够对一个知识单元,进行更大视野的延展,譬如延展到学校之外的生活?某个社会上的事件?我们的成长之痛?...
— 当一段学习旅程结束的时候,学生是否复盘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能够回顾彼此的合作经验?
— 当一段学习旅程结束,学生是否可以自己设计评估?是否可以提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并得到支持?
— 是否可以由学生来承担不同科目的老师,为大家讲解;甚至设计一个真实的教育项目?
— 对教室里的桌椅安排,是否可以参与设计和变动,以符合不同人的需求?
— 对学校里的某个功能区,是否可以由学生来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支持社群是什么意思?
.....
这些都是社会化学习的设计, 也是“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的充分体现。
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习的场域,就像一个良好社会生活的MVP,每个儿童是这个小社会的成员,学习者不仅仅是 「在其中完成学习过程,或者借助其学习各种知识」,而是要学习着去参与建构这个社区,成为社区成员的一份子,共同建设这个小社会。
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即生活”的重要诠释就是:“让教育过程就像良好的社会生活一样发生”  。由此,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育3.0新范式所呈现的“生活状态”或者”学习小社会“ :
—— 教师更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整个学习社区呈现出网状的结构。
——在教育3.0的学习状态下,每个学习者都有权利和能力,在社群中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和学习节拍;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智能和产出,丰富和扩展了所有人都在的学习社群本身(共建学习的小社会,共创良好的教育生活)
好啦,亲爱的教育创新伙伴,现在明白为何教育3.0范式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叫做「社会化学习」了吗?你是不是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真实实践?此刻,一定又冒出了很多的教学设计主意了吧?赶快试试吧。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