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车之声 |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办。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习惯,每到一座城市博物馆都是必看名单之一,求学武汉第一站是到湖北省博物馆,后来陆续去过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等等。当看到一组三千年前鸣响过的编钟、一副穿越千年荒漠的彩色壁画、一页泛黄的《共产党宣言》手稿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从“来时路”照亮新征程。
岁月不居,文脉悠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凝聚在方寸之间,文物瑰宝对接历史时空、文献资料展现人文情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域文化一段史。在古今对话中,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给予人心灵栖息和精神力量。
用科技之笔“点亮”文物之光
文物是过去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书信”,其核心在于保护、传承和创新。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应用,利用科技手段保护文物频频“上线”。“数字敦煌”让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清洗、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技术修复文物,让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具箱”里有了更多“趁手工具”。借助VR技术、全息投影、3D打印技术等,从感觉、听觉、触觉多层次多角度还原历史的鲜活……作“古”的文物,在保护中被“活化”利用,在创新中持续释放生机。
用人潮之热“点燃”文化自信
从《唐宫夜宴》到“博物馆元宵奇妙夜”“中秋奇妙游”,再到“只此青绿”,冰墩墩“一墩难求”,国潮“热”起来了;武汉首列地铁“博物馆专列”上线,考古盲盒、文创口红、文物冰激凌等文创产品备受欢迎,“高冷”的文物融入生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网络爆款,《国家宝藏》让沉睡的国宝在明星和专家的演绎下焕发生机,国宝“活”了起来……当我们惊叹“原来祖先留下的文明如此多彩”,当冷门成了热点,当传统变身时尚,文化自信被“点燃”了。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保护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文化自信就灌注了生气、拥有了底气。奋进在新征程上,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神营养的我们,将满怀文化自信、勇毅前行!
武汉经开区
工委巡察办
四级主任科员
何东格
END
作者:何东格 编辑:夏雨田
审稿:邱晟刚 邵峥嵘执行总编:郭永才 陈佑军中共武汉经开区工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wedz0012@126.com
电话 027-847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