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樱桃红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郧阳村移民:“我们在武汉扎稳了根”

武汉经开区组织部 车谷引擎
2024-10-24


南水北调大“水井”,一江清水向北流。


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柳陂镇易家垭子村整体搬迁,1113位村民远离故土,安家落户在千里之外的武汉东荆街道。


从故乡移植而来的樱桃树,正在郧阳村茁壮生长。村民们说,新时代这十年,樱桃红了,根扎稳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村子美了。


一串串樱桃红了

从“解乡愁”到“卖乡愁”

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





今年6月29日,在武汉经开区东荆街道郧阳村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台《樱桃红了》的舞台剧。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国庆假期临近,郧阳村村委会副主任肖虎和几位村民商议:“嫁接一批口感好的樱桃树苗新品种。”


今年4月下旬,郧阳村的樱桃园首次大面积挂果。向武汉市民发出采摘邀约后,11天的樱桃采摘期,涌进1万多名游客,日峰值突破2000人,50多位村民帮起了忙。


忙完一季,肖虎细细盘点,樱桃园收入20万元,“‘乡愁树’扎下了根,赚到了钱”。


“80后”村民朱文琴搬到郧阳村时,不满30岁。


那次搬迁的场景,她清楚地记得。小心翼翼地带上了一株樱桃树苗,由于担心水土不服,还从老家院子挖来了土。她说:“新家种满樱桃,以解一丝乡愁。”


不仅是朱文琴,家家户户把打包带来的樱桃幼苗移植在家门口,错落排开,枝繁叶茂。


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寄托着郧阳村移民们的“乡愁”。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过了几年,樱桃树开始挂果。老家司空见惯的樱桃,在武汉市场成了“抢手货”。樱桃贵时,每公斤可卖60元,价格比老家涨了两三倍。


能不能规模化种植,发展樱桃产业?村民之间的聊天、议论,引起东荆街道党工委重视,郧阳村党支部召集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议。“村民出点子、‘两委’想路子、专家谋方子,帮助村民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转变。”郧阳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军说。


2016年10月,肖虎带头,与6位村民共同成立武汉红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租赁了60亩地。


樱桃好吃树难栽。排解“乡愁”的树苗,一旦成片种植,怕冷又怕热,怕旱又怕涝。第一年种下1500株樱桃树苗,存活的不到1/3。


咋办?村委会请来农业专家诊断出原因:樱桃园地势低洼,一旦积水浸泡树根,易腐烂难生长。


找到了“病根”,谁来治?合作社村民一起挖沟排水、起高垄种植,挑选环境适应力更强的新品种。


去年,成片的樱桃树开始挂果,又遇到新麻烦,成群的鸟儿飞来偷吃,村民们敲锣打鼓都防不住。


放弃还是坚持?关键时刻,东荆街道出面,申请50万元移民专项资金,在果园上空张网防鸟。


“樱桃树三年挂果,五年丰产,好收成还在后头。”肖虎说。


今年夏天,一台《樱桃红了》的舞台剧在郧阳村文化广场上演。有感于十年巨变,村民们对出演的武汉传媒学院师生说,樱桃还会红下去。


一块块田地腾了,拨最好的地

“来了武汉就是自家人,

这里是他们永远的家”




2010年10月18日,郧县柳陂镇易家垭子村1113位村民整村搬迁到武汉经开区东荆街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郧县,每一捧泥土都有历史,每一滴水花都是故事。当时的易家垭子村,坐落在柳陂镇中心。


“我们搬,他们就搬。其他村的移民,都在看着。”77岁的郧阳村老村支书王天友回忆说。


从山区搬到平原,气候、饮食、风俗差异大。山区种菜为生,平原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西瓜。没种过,村民们普遍担心生活没着落。


王天友为了打消顾虑,带着村民代表奔赴全省50个移民点,逐一走访、分析利弊。


村民集体投票,东荆街道被高票选中。“这里离市区近,未来发展好。”


移民村要取个村名,王天友与75位村民代表集体商议,“身为郧阳人,不能忘家乡”,报请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正式命名为“郧阳村”。


“甜中带着酸,酸中又有甜。”回忆当初移民安置的数据,从500人到800人、从1040人到1113人的不断增长,东荆街道区域发展办负责人梅志大向长江日报记者拿樱桃作比喻。


“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多腾出一块地,并且是最好的地。”梅志大说,武汉从当地农场的3个大队,腾出2600亩最肥沃的土地安置这批移民。本地农工种好的300多亩水稻田,一夜之间拨给了移民。快搬迁时,移民提出每户要2分菜地,区里又划转了56亩高产棉花田。


那年春天,王家寨大队农工田世楚种下玉米苗不久,接到通知,他的16亩地在安置移民范围内。彼时,80多岁的老母亲和正上中学的儿子,全靠他种地养活。


时隔多年,田世楚说:“移民在老家的好田好地都淹了,他们为国家搬新家、顾大家舍小家,来了武汉就是自家人,这里就是他们永远的家。”


一个个脑袋富了

“跑回去”又“跑回来”

从“等靠要”到“主动干”




今年4月下旬,郧阳村樱桃园的樱桃红了,吸引市民前来采摘。李岿 摄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东荆街道提前给郧阳村每家每户配备了一名干部,帮村民解决困难,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往回跑”。


“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回去过,也包括我。”村民黄薇洛说,主要是不适应新环境,对未来迷茫,挫败感也很强。


发现“回流”的苗头,区移民主管部门协调区内企业招工,从包装工到电工、车工、叉车工等工种,村民培训合格直接上岗。2014年武汉经开区托管范围扩大后,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陆续落户郧阳村周边。


出走的村民陆续回来了。黄薇洛在离家不远的东荆街道乌金工业园一家物流企业上班,丈夫在纱帽工厂就业,日子现在过得红红火火。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黄薇洛说:“我们在武汉扎稳了根。”


去年,武汉经开区开始“二次创业”。扎下根来的郧阳村村民,在东荆街道党工委和村“两委”组织下,吹响“村民集结号”,从一度产生的“等靠要”到自我加压的“主动干”,村民不懈奋斗跟党走,村庄不断发展好势头,吸引了一批乡贤能人创业示范。


今年40岁的朱彪,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从村民手中大量收购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玉米秸秆发酵处理制成青贮饲料,卖给养殖企业。玉米芯粉碎后制成种蘑菇的基质材料,出售给蘑菇种植户。


过去不值钱,现在成了“香饽饽”:玉米秸秆从每亩30元涨到了150元,玉米芯从每吨130元涨到了400元。去年,朱彪收购各类农作物秸秆1.2万吨,带动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返乡能人”刘军凯看好乡村振兴风口,投资兴建588亩龙凯生态园,“采摘经济”慢慢火了起来;“水稻种植能手”陈木章结合家庭农场概念,兴建梦稻家庭农场,开展农作物科技研发……


能人乡贤“搭把手”,乡村振兴“一起走”。带动示范之下,村民们合伙开办稻田养虾合作社、莲藕合作社、猕猴桃合作社,闲置农宅改造成特色民宿。


“眼界开了”的郧阳村村民,勾勒起一幅美好蓝图。“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休闲项目要主动引进来,尽快建成环村步行景观带,将樱桃园打造成武汉乡村游网红打卡地。”肖虎说。


一幅幅画卷美了

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村奋斗之路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正在共同缔造




郧阳村60栋红白相间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最新调查显示,郧阳村人口1155人。其中,176户村民买了小汽车,71户村民在武汉城区买了房。


东荆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加摸底调研后说:“不断有外面的媳妇娶进来,本村姑娘嫁出去,移民第二代陆续出生,不少家庭生了二孩和三孩。”


由于当初没有规划停车位,一到晚上,村里马路上就停满了车,交通拥堵这一“甜蜜的烦恼”,现在摆上街道和村里的议事日程。


传统村湾的生活痕迹在这里不见了。郧阳村入口处,一块褐红色的大石头上,刻着“郧阳社区”四个大字。这种和城市社区一样的生活图景,在郧阳村也并非一蹴而就。


早年,村前有条水沟,夏天杂草丛生,蚊蝇众多。武汉启动“城管革命”工程,村“两委”发动村民共同美化环境,挖沟修路,栽树种草。


村民门前的樱桃树成了郧阳村的地标。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曾经,村民随手扔垃圾、陋习不少见。村里出台“村规民约”,实施“红黑榜”,表彰模范村民。家家户户争“五星”,乡风文明“活色生香”。


打开群众“心门”,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群众对村“两委”评价打分,再列入村级监督工作日志,大事小事盯到点子上。


涌现出的廉洁典型人物,村“两委”及时发掘,以“微故事”的方式推送村民,草坪上立起“廉”字型雕塑,营造“互看互学、互比互促”氛围。


记者在郧阳村看到,60栋红白相间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馆、休闲长廊一应俱全。树荫下,老人们一边闲聊一边择菜,孩子们在林中石凳旁嬉戏、玩耍……


七年前,“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武汉经开区投入2000万元,翻新郧阳村立面、修缮道路、建设绿道、处理污水,修建居民之家、农家书屋、数字化学习教室。


在郧阳村农家书屋,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社区中心上千平方米的居民之家,装修不输星级酒店。村民办红白喜事,只需支付水电费。农家书屋里,村民借阅养殖、烹饪、园艺、心理、文学等各类图书全部免费。


这半年,华中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宏观战略中心主任徐争鸣,被郧阳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火热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深深感染。深入调研后,他将郧阳村重新定位为智能新村。


“从秦巴山麓到长江之畔的郧阳村,一座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村奋斗之路,有力见证了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速度,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徐争鸣说。


郧阳村,是武汉最年轻的村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正在武汉之南共同缔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建设,正在武汉之南共同探索。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车谷增添数字经济新引擎 东软集团南方研发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三方联动”汇聚合力 “共同缔造”落地见效

本周五,车谷最大规模秋招强势来袭



来源:长江日报   编:关馨

稿邱晟刚   

温庆丰   陈佑军



中共武汉经开区工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wedz0012@126.com

电话 027-8473001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车谷引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