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常务副会长致辞
按语:2018年7月27日至30日,“第八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北九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丹麦、巴西、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26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命题及其批评实践。详情参见文学伦理学批评公众号的会议报道。
此次会议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召开,参会代表会前会后纷纷热议此次跨国界、跨学科、跨文类的盛会。会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在微信群里致以谢辞:
“在日本北九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圆满结束。这次会议在日本举行,有10余个国家的学者出席。在此向所有与会的朋友们以及未能出席这次会议和一直在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在九州大学朋友们的精心组织下,在诸位朋友的大力支持下,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大家结合当前的文学现实问题,聚焦于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热烈讨论,相互交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获得学术和友谊双丰收。
这是一次相互交流、凝聚共识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更是一次不忘初心、追逐梦想的大会,必将对我们的共同事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下一届年会暂定2019年10月在杭州举行,我代表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吴笛教授、王永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的朋友们,热烈欢迎各位朋友莅临杭州,为建设世界学术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为了让更多没有参加会议的会员了解此次盛会,文学伦理学批评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克劳德·罗森教授、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教育组张映川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一年一度的年会,到今年已经是第8届了。本届年会由日本著名高校九州大学主办,在北九州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首先,我要感谢日本九州大学对本次年会的支持,感谢本次大会的组织者、组委会主席、九州大学波泻刚教授,感谢参与大会筹办工作的中日专家团队。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巨大付出,本次年会才能顺利召开,才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学者前来参会。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感谢他们的学术智慧、开拓精神、前沿视野以及博大胸怀,感谢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之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一步步推向深入。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研究文学的一种方法,但它更是解释文学的一种理论。当今学术共同体似乎存在大量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文化批评等,不仅大家耳熟能详,而且影响整个世界。从20世纪初开始,我们就似乎生活在一个不缺少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的时代里,似乎淹没在由许许多多的批评方法与理论汇集而成的洪流中。我们信奉某种理论,但似乎变成了被某种理论绳索操控的木偶。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登上某种理论的小船,在理论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但不知道自己的小船会漂到哪里。总之,我们看不到指引方向的灯塔,也看不见我们心中寻找的真理的彼岸。
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填满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理论,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开始,历经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直到当代风靡一时的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文化批评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同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它们究竟是理论还是思潮?理论与思潮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它们是不是文学批评理论?如果我们从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思维或逻辑惯性中摆脱出来,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或者的确有些疏忽了。
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理论定义含混的问题了,是厘清理论和思潮定义的时候了。从定义上说,理论就是关于事物和知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解释,是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和观点。理论是通过实践推导出来的概念或者原理,是用于解释事物的思想体系。理论也是一种学说,是对某种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理论一般有三大基本构成:1、学术概念;2、话语体系;3、方法论。
与理论相比,思潮的定义明显不同,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群体利益、要求和愿望的思想倾向,是对某个重大问题坚持的共同立场。思潮是对某种具有共同性特点问题的总结与归纳,带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特点。思潮是一种思想倾向和社会潮流,它是一种观念而无需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潮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而非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思潮需要理论并用理论解释和解决思潮中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理论与思潮的不同定义来思考理论,我们会发现以前许多理论如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等,甚至包括美国韦恩·布斯教授的伦理批评在内,可能都要从理论的队伍中清理出去,把它们归类到思潮中去。如此一来,以前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理论,现在又像潮水一样退去,真正剩下来的可以称之为理论的东西就不多了。但是在剩下来的不多的理论中,却不能缺少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位置。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所以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存在,首先在于它建构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伦理选择。其次,在于它以伦理选择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伦理选择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理论。达尔文用他的进化学说对人的起源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人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只是对人的形式的选择,即人同其它物种在形式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从理论上看,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自然选择理论,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人从何而来的问题,解决了从形式上把人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即人何以为人的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经过第一次的自然选择而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必须经过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自然选择在性质上属于生物性选择,只能解释人的形式从何而来,不能解释人为什么能够获得人性而从本质上把自己同同兽区别开来。自然选择同伦理选择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选择,前者是人的形式的选择,后者是人的本质的选择。
Ethical selection(伦理选择)同达尔文的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相对,它表述的是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整个阶段性文明过程,是对人类在自然选择之后所经历的道德化过程的整体描述。伦理选择的整个过程是由无数个具体的ethical choices(伦理选择)构成的。当我们指称同自然选择相对的整个伦理选择过程的时候,我们使用ethical selection这个术语,当我们指称人或集体的某个具体选择的时候,我们使用 ethical choice 这个术语。因此,在英文中ethical selection和ethical choice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术语,两个定义不同的概念,容易区分和理解。但是,在中文表述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两个术语,因此ethical selection和ethical choice都是使用的同一个术语:伦理选择。中文中的伦理选择表述的是两个概念,是一个术语两种定义,需要区别开来。
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人的伦理意识开始产生,善恶的观念逐渐形成,人性开始出现。人性是人的道德化的结果,主要是通过教诲实现的。人类的文明史表明,文学能够通过一系列道德事例和榜样(包括说教)达到教诲、奖励和惩戒的目的,从而帮助人完成择善弃恶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伦理选择过程。因此,文学是伦理选择阶段用于教诲的工具。
教诲是由教导和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两方面构成的。在伦理选择阶段,教诲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重要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伦理教诲。在伦理选择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导和学习,人才能获得人的本质,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在自然选择阶段,人猿通过进化获得人的形式,于是形式的人出现了;在伦理选择阶段,人通过教诲做人,于是道德的人出现了。
文学通过各种具体的人物和事例对人进行教诲,能够为人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提供借鉴与指引。文学也可以对人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因此传授知识同样是属于教诲。人只要进行伦理选择,就需要文学,就需要文学的教诲,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诲而做人(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be human)。由于文学是用于教诲的工具,工具的使用需要工具使用说明书,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撰写文学教诲使用说明书。由于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文学需要不同的文学使用说明书。文学伦理学批评要为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撰写不同的使用说明书,以帮助读者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通过teaching and learning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在这儿过多的地讨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在后面的大会发言和小组中继续。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友谊和学术研究的动力会得到新的加强。在我们的会长Claude Rawson教授领导下,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如Marjorie Perloff教授,Charles Bernstein教授,Leonard Harris教授等,他们给我们带来新的支持和鼓舞。我感谢他们。今天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连桥/审校:尚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