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帮儿子写情书、教儿子喝酒,如果你有这样的父亲,你也能是汪曾祺

书院特邀作者 李砍柴 2021-03-19


本文作者 | 九越初一

责任编辑 | 晨夕


昏黄的灯光下,17岁的少年,正在给心爱的姑娘写情书,一位中年男子站在旁边,正在一边比划一边说着:


“这里不应该用这个字,这会让姑娘看不明白你的用意。”少年抬头看看他,又思索了一下。


经过几番沟通后,写好的情书放在一旁,两人在桌子两边对面而坐,中年男子递了一根烟给少年,一边拿过了酒壶。


中年男子一边倒酒,一边对少年说道:


“我们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啊!”

 


这位少年正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


100年前的这个三月,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呱呱坠地,挣脱母亲的身体,来到了爸爸的怀里。

 

那位中年男子正是他的父亲汪菊生。他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可想而知,父亲对他的喜爱程度。


不幸的是,在他三岁的时候,生母就过世了,都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但是汪菊生却没让儿子变成一根草,反而把他培养成一个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的文人,一个经历苦难和挫折,依然积极乐观的文人。



汪曾祺说:


“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能和儿子成为兄弟,也能把儿子培养的这样宁静、恬淡、博学、多趣?



汪菊生在家行三,1896年出生在高邮,那一天恰是重阳节,九月被称为菊月,这也是菊生两字的来历。


他的父亲是清朝末期的“拔贡”,比“秀才”略高的功名,家里有两三千亩的田产,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


汪菊生出生在这样富裕的书香家庭,父亲便把他送到了大城市去读书。


他在南京读的是十年一贯制的旧制中学,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运动员。


作为足球运动员,他在队里踢后卫;作为撑杆跳选手,他曾拿过江苏全省运动会的冠军;作为单杆选手,可以完成空中大回环两周;作为武术选手,他练过拳、刀、枪。



但汪菊生却活得和他的字“淡如”两字一样,低调而不张扬,从不在别人面前显露他会的这些本事,就连汪曾祺知道父亲会武术的事情,也是在初中毕业之后。


那年,父亲陪他去外地参加高中考试,在坐船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以检查为名,实为勒索钱财的侦缉队。


面对这样的恶人,父亲并没有害怕,只见父亲一掌,就把来人打得一溜跟头,从船上直接翻滚,摔到了码头上。


看着平时温文尔雅的父亲,竟然还有这样的身手,这让汪曾祺内心狂喜,暗暗赞叹父亲:


真有两下子!


这也让少年的汪曾祺明白,人有本事,不能惹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能怕事。


人的能力不应该用来欺负别人,也不是用来显摆,而是要用在刀刃上,做人就应该低调。



做人低调的汪菊生,在学习上却一点也不含糊,想学就要学得明明白白。


他在南京毕业后,对各种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笙箫管笛、琵琶、月琴、胡琴、扬琴、大小唢呐,这些通通买回来研究、学习。


汪曾祺小的时候淘气,曾把父亲的这些个乐器挨个翻出来玩耍把弄。


汪曾祺发现父亲的这些乐器有点特别,洞箫管很细,殷红色的外皮,看上去就很有年头了;笛子是擦了荸荠紫漆的,比常见的笛子管粗。


长大后,他也吹过很多的笛和箫,却再也没有见过比父亲这两个更好的了。


汪菊生本来有一个很新很好的琵琶,可是他竟然用这个和别人换了一个旧的琵琶。原因就是他觉得这个旧的发出来的声音更好。


这是汪菊生的信条,要学就要有个学习的样子,从好音色的乐器入手,因为只有经典的,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他在选择乐器上要求细致,在学习乐器的时候,特别有灵气。这些个乐器,他只要听听别人的演奏,看看指法都能学会。


有一次家里一个远房亲戚从国外带回来一把小提琴,汪菊生借来鼓捣了几天,就能有模有样地拉出曲子来。


他学古琴的时候说:“都说古琴很难,其实没有什么。


而学胡琴的时候,他却告诉汪曾祺:


“乐器里最难,最要功夫的,是胡琴。别看它只有两根弦,很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好弄。


后来他把其他乐器都放下了,只有胡琴是他这一辈子,一直在拉着的。能够传承的是经典的,而难学的却往往是最简单的。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打好基础最重要,父亲对简单事物的认真,让汪曾祺在成年后,对待文字也是同样的态度。


把文字写的简单,但这简单里处处都是大学问,他把简单写成了经典。



年少轻狂时,汪菊生喜欢摆弄乐器,步入成年后,他开始学习作画,也学会了刻图章。


他学作画,并没有拜师,只有几个画友互相切磋。


他关系最好的画友是位和尚,法号铁桥,很有功力,能画画,也能提诗。


汪曾祺曾在书中写过:


“当年父亲第二次结婚的时候,洞房里挂的就是这位和尚的画作,我的父亲可谓全无禁忌。”


汪菊生画画从工笔入手,后来变成了写意。他不但自己画,看到别人画的好的,他也要买回来。


曾经有画家画菊花,按朵收费,一朵一个大洋,他能让人家画一册。


他自己画的工笔菊花,里面有一种“晓色”,是很空灵的颜色,也是很难画的颜色,但他却能画成。


他不会提诗,所以他的画作总是给人感觉太平稳,缺乏创意。


汪曾祺喜欢画画,就是从父亲这里学来的,小时候,父亲画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父亲休息的时候,他就开始乱翻画谱,也学着涂抹,耳濡目染,也让他学会了画画。


一个人有天份重要,但是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汪曾祺在父亲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对于画画自然也就无师自通了。



汪菊生初学刻章的时候,很是拘谨,刻出来的图章看起来很小气的模样,中年后才渐渐豪放。


他盖印章用的印泥是“大劈砂”,最贵重的印泥,他要亲自动手去做,动手能力非常强。


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但要打好基础,也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让作品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汪菊生的动手能力强,手也很巧。


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就是汪曾祺的生母病逝的时候,他亲自动手给妻子糊了几箱子的纸衣裳。


那个年代,人在去世的时候,家里都会给逝者糊很多的纸衣服烧了,说是这样,人到了阴间也会有衣服穿。


一般人家都是直接买的纸衣服烧,而汪菊生出于对妻子的那份爱,他要亲自动手。


生母过世的时候,汪曾祺才三岁,不记得当时的情形,后来听姑母告诉他,父亲糊出来的衣服,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有,不但颜色多样,款式也很全,糊出来的裘皮和真的一样,让人能看出是羊皮还是狐皮,真假难分。


汪曾祺相信姑母说的,因为他曾见过父亲当年糊衣服时剩下的纸张。


弗洛伊德曾说:


人的一生都是童年的重复。我们性格的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来源于原生家庭。



汪菊生为人随和,从来没有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做公益的事情。


民国二十年,发大水,他每天在手里拿着竹篙,蹚着齐胸深的水,出去给大家发放面饼。


这是个深情的、有爱心的、有责任心的男人,心甘情愿为妻子做这些细小的事情,为大家做公益事情。


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上到大家,下到小家,对妻子有情,对孩子有爱,对他人有义气。


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懂得感恩,他的言传身教也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的善良之人。


我们可以在汪曾祺的小说中看到他的善良,他笔下小人物居多,小说中也都是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让看书的人得到安慰,感受到温暖。



春天是踏青的时节,孩子们都喜欢放风筝,汪菊生就亲手给孩子糊风筝。


他糊的蜈蚣风筝,用鸡毛做蜈蚣的脚,那鸡毛的份量都是用小戥称(称中药或黄金的小称)来称量的,这样两边才会一样的份量,风筝上天后,不会拧巴。


他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玩,放风筝用的线,他选的是胡琴上的老弦,这样的风筝飞起来是笔直的。


汪曾祺曾说父亲,是家乡用老弦放风筝的第一人。


夏天的时候,汪菊生会给孩子们做养金铃子的盒子。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切割成不同的形状,给孩子们做船形的、小亭子形的、八角形的等等不同形状的盒子,里面养上金铃子后,孩子们可以在外面真切地看到金铃子怎么爬,怎么吃东西,怎么张开翅膀叫。


秋天到了,他会用拉秧的小西瓜,给孩子们做西瓜灯。


他掏空西瓜瓤,在西瓜皮上镂刻出各种细致的图案,里面点上蜡烛,烛光从图案的镂空间隙,照亮了孩子们面前的路。


冬天元宵佳节的时候,他会给孩子们做莲花灯。


他用通草做为花瓣,用西洋红把花瓣染出渐变色,里面放上蜡烛,拿在手上就像是一朵朵真的莲花一样。


汪菊生的这些玩具,制作的时间比孩子们玩的时间还要长,可见他对孩子们的喜爱和耐心。


汪曾祺说:


“父亲是一个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这些童年小事,让汪曾祺记忆犹新,在他七十二岁高龄的时候,回忆起来,还会让他想念父亲,想念他美好的童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汪曾祺正是在这样的父爱照耀下成长的,父亲的一言一行对他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挫折,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工作,穷的就连每天出门,他都担心,万一自己跌倒碰坏别人的玻璃会赔不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枕头挨枕头的睡一铺大炕,这没让他消沉,而是让他看到更多的生活。


他能观察到,虱子可以自由地从最东边一个人的被窝里爬到最西边的被窝。他却说: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人如其文,处处都是平淡的生活,但却又是真实的生活。


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为人善良,这一切都和父亲汪菊生的人生信条有很大的关系。


在生活中,汪曾祺的孩子们,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儿”,就连孙女也可以这么叫。


亲家母说这是孩子们没大没小,可是汪曾祺却觉得这才是一个有意思的父亲。


他觉得那种让孩子敬畏的父母是可恶的,儿女是属于自己的,儿女的现在和将来,都应该让他们自己来设计,而父亲要做的,就是带着一些童心,给他们更多的陪伴。


他的儿子为父亲汪曾祺写了一本书《老头儿汪曾祺》,在儿女的眼里,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好父亲,爱家,爱孩子,爱写作,爱画画,爱做饭;性格平和,处事低调;虽然爱抽烟,爱喝酒,但却不失本真可爱。


而汪曾祺身上的爱好也好,缺点也罢,都能看到汪菊生给他留下的影子。



一个多才多艺的父亲,留给孩子的是满身的艺术细胞;


一个温暖而有人情味的父亲,留给孩子的是善良和健全人格;


一个有童心的父亲,留给孩子的是一生的本真天性。


当孩子在人生中,遇到痛苦的时候才不会畏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选择勇敢和果断。


排版:燕子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九越初一,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情推荐阅读文章



喜欢娱乐影视类文章的朋友
欢迎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