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保护好中国医生,他们真的太难了!

柳叶叨叨 李砍柴 2021-03-20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这是祭奠李文亮医生的现场,一位普通市民手写的悼词。



2月7日,“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在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第28天,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无数人为他的离开,悲戚愤恨。武汉当地许多市民,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自发悼念。



李文亮的母亲在记者的镜头下,痛哭到不能自已,直到儿子临终,二老也没能看孩子最后一眼。


她哭着说,“媳妇二胎六月份马上就要生了,你说咋办啊?这个家,是不是破碎了?我咋跟孙子交代,告诉他,爸爸回不来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家庭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看着李妈妈斑白的头发,才明白,在她心里,李文亮哪里是英雄,她也不要他做英雄,她只想自己的儿子醒过来。



同一天,南京市中医院徐辉医生,深夜开会回到家后,不幸猝死。


作为医院新冠病毒防治工作小组组长,徐辉已经在抗疫情一线连续工作了半个多月。


工作照中的她,温婉和蔼,笑起来特别知性,同事们都亲切的称她“徐大姐”。



她今年才51岁,上有白发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儿女,他们都在等她回家团圆。


然而今年的元宵节,这个家却再也没能团圆。


还有90后小伙宋英杰,在防控一线奋斗十天九夜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倒在宿舍里,同事发现时,已浑身冰凉,再无生还。


这位28岁的年轻人,再也没有机会踏入2020年的春天。



还有福建的毛样洪医生,在高速检查站执行防疫检测时遭遇车祸,因公殉职。


他走的那天,是大年初一,他死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一碗泡面。



还有梁武东医生、蒋金波医生、姜继军医生.......


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为我们挡住一粒粒子弹,自己却倒下了,再也没能醒来。


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是妈妈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恐惧。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挺身而出的凡人,披上了白衣,就成了战甲,顾不上所有的恐惧和害怕。



明知不可为,却为之,这就是英雄。


“大圣,此去欲何?


“踏青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他们的离开,真的太让人痛惜。


在中国培养一名医生,耗费之巨大,周期之漫长,恐怕许多人并不了解。


医生这个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性命相托,重于泰山。所以这个职业门槛之高,绝不是普通岗位能比拟的。



我们看下,在中国,想当医生,究竟要过多少关?


首先是本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能进入医学系的孩子,基本都是学霸。


但进入医学院,你会发现,相比之下,高考的折磨,根本不算什么。



看到上面这一摞课本了吗?


这些书,都是要全书背诵哦。


啃完书本,还有各种花样百出的实验。小白鼠、青蛙、兔子都是手下“亡魂”,更别提还有每周一次的解剖课。


好不容易熬到五年本科试炼通关, 还有三年的硕士学习等着你。



因为在国内,进医院的门槛普遍很高,如果不选择读研,恐怕十八线小县城也没有你的立足之地。


医学读研也不是只读书做实验就够了。白天你要在医院,跟着导师查房、写病历、上手术,晚上回来继续啃课本,做实验。


别家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学位证到手。医学专业的孩子,要考医师资格证、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集齐四个证,你才能毕业。


硕士毕业后,还有2-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如果想去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恭喜你,你要继续读博啦。


3年读博回来,还要在医院再进行三年规培。


注意,所有规培期间,都是只干活,没有工资的,只有国家给的2000左右的补助。


这么算吧,如果你从18岁开始读医学院,至少还要再经历11年的寒窗苦读,才能入职成为正式的医生。



工作后,想成为主任医师,顺利的话,最少也得11年吧。


如果想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业界大牛,那更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成长期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到许多人一毕业,就选择了逃离。


有数据表明,我们国家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



学医的路难走,从医的路更难走。

当许多人抱怨“996”时,对临床医生来讲,996都是福报,他们只有007。


排着长队的病人,动辄七八个小时的手术,还有各种突发的急诊……


还记得李文亮医生最喜欢的事情吗?最喜欢到点下班,最喜欢吃饭。


最最最喜欢到点下班后回家吃饭。



他是位眼科大夫,工作强度已经如此,想想那些外科大夫还有急诊科大夫。


随便去问问,按时吃饭,到点下班,是所有医生最奢侈的愿望。


前几天一位医生的视频上了热搜,四川大竹的杨医生,连续两周手术后,站在电梯里就睡着了,摔倒后,弯腰走出电梯,又一头栽倒在地,摔断了两颗门牙。



但醒来的第二天他没有休息,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这两天热播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更是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医生最真实的样子。


朱良付,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作为脑卒中绿色通道负责人,他每天的工作就像行军打仗,常是刚端起饭碗,一个电话过来,就要跑着立刻赶过去,哪怕是凌晨,他也是随叫随到。



作为医生,他每天跟病人讲得最多的是,作息规律,少熬夜。


而他自己却从来做不到。


他最长的工作记录是,在手术台上,从早上做到凌晨12点,结果后面还有16台造影手术等着他,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才结束……



人到中年的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


但他又快速地自问自答,“但是我不能死!



是怕死吗?不是!


是因为放不下家人吗?不是!


他居然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国家差不多得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样一个,我现在44岁,如果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你说,这样的人傻不傻?心里装着的全是工作和患者,没有自己。


朱良付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医院的文化长廊,尤其是每次他经诊的患者难以挽救时。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每一位从医的人,铭记心里的话。


每一次抢救,都是在死神手里抢人,医生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病人活下来。


但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有无力无助的时候。


病人的死亡,对他们来讲,同样难过。


只是留给他们悲伤的时间都很短,他们必须擦干泪水,再上前线,因为病人不能等。


朱良付对着镜头喃喃地说,医心,只有自己知道。




医者父母心。


但很多时候,病人和家属,很难理解。


北上广深的大医院,一号难求。为挂到专家号,从凌晨就开始在窗口排队。


好不容易见到医生,交谈不到十分钟,就匆匆结束。


高昂的医药费,常常把一个普通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


有时花了大把钱,亲人却留不住,落了个人财两空。


这几年,就医难、看病贵成了许多普通人最最意难平的事。


当这种焦躁和愤懑无处发泄时,许多人把出口对准了医院和医生。



他们将对整个医疗制度的不满,对疾病的愤怒,统统发泄到无辜的医生身上,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诋毁和辱骂,更严重的连砍带杀。


这几年,杀医事件频频发生,凉了无数热血医生的心。


当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一个月前,就在这场疫情之战打响的前几天,一名优秀的医生,倒在了血泊中,鲜血染红了白衣,溅满了她工作的急诊室。



杨文,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12月24日凌晨6点,忙的一夜未眠的杨医生,伏案工作。


凶手走到她背后,猛地揪住她的头发,扼住她的颈部,用刀狠狠地捅了下去,来回拉锯头颈……



直到杨医生倒地,仍未收手。


场面之血腥,手法之残忍,让人脊背发凉。


这是有多大的仇和恨,才会下此毒手?


而事实的真相是,凶手的母亲,95岁高龄,脑梗后遗症卧床多年。入院后,家属拒绝一切检查,只要求输点液。眼看95岁老母亲病情不见好转,家属拒绝转院,认为是杨医生输液给输坏了。


凶手带着满腔的怨气,向手无寸铁的杨医生,举起了屠刀。


可怜的杨医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尽职尽责地治疗凶手的母亲。


她到死也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的医者仁心,换来的是无情的杀害。


她还想着,再过两小时,就可以结束这天的夜班,与刚从国外回来的儿子,共度圣诞。


她还想着,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一家人又可以团圆了。



可是,太阳照常升起,她却再也晒不到了。


杨文医生的遇难,让人扼腕痛惜,也让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心生悲戚。


这一刀,不仅砍在杨医生的身上,更砍在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心上,难道这就是你我誓死守护的诺言吗?这样的守护,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后,只会有更多的医生,选择明哲保身,有更多的医学生,放弃这个职业。


从今以后,从医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医疗资源的缺口越来越大,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后,为之埋单的,是谁呢?


不过是你,是我。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就在杨文医生被杀害的第30天,就在陶勇医生被砍伤的第4天,当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时,当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当所有人都纷纷逃离时,又是这群人,义无反顾逆行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为了节省医疗物资,他们备着纸尿裤,一天不敢吃喝;害怕把病毒传染给家人,他们就算回家也不敢进家门,只在门口吃饭……


不害怕吗?


也怕,但职责所在,不容辜负!


当他们胸前刻上医生二字,就注定选择了另外一种人生:生死两忘,冷暖不休。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们不能让医生既穿防护服,又穿防弹衣。


我们不能需要他们时,就高高捧在云端,不需要时,就狠狠踩进泥里。


中国医生,真的太难了,请对他们多一些,再多一些,再多一些爱护和尊重吧。


爱护他们,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最后用冯唐的一段话结尾,但愿这种情景不会发生。


公元2051年,医生被打、被虐到实在挺不下去了,慢慢都改行了,散落在各个角落。


他们从事各种手艺活儿:有的卖麻辣烫,有的当裁缝,有的做铁匠,有的写小说。


有一天,有个熟人病了,我偷偷告诉他:


指点你条生路。你走到前面巷子左拐,有一家裁缝铺,找那个戴着眼镜噘着嘴、慢吞吞地一针一线缝衣服的大妈,她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你这病的病灶已经转移,浸润不浅,这刀估计隔壁铁匠开不了,你得去南门找那个卖风筝的才行。他师父在青城山前卖羊肉串,实在不行只能请他岀山了。诚意要足,记得多带上好的孜然。还有,记得请十六铺卖麻袋的光头做麻醉。


排版:燕子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柳叶叨叨:砍柴书院老A ,左手搬砖,右手写文的医学系老阿姨。


情推荐阅读文章



喜欢娱乐影视类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